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隐藏在美国大使官邸艺术品 窃听了整整7年无人知

京港台:2025-10-5 04:45| 来源:BBC中文网 | 评论( 1 )  | 我来说几句


隐藏在美国大使官邸艺术品 窃听了整整7年无人知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1945年,一件艺术品里暗藏的窃听装置,在美国的安保系统下潜伏了七年才被揭发——而这并非艺术首次被利用作为诡计的工具。

  八十年前,二战最后数周,一群俄罗斯少先队员在美国驻莫斯科大使官邸——史帕索馆(Spaso House)——向美国大使献上了一枚手工雕刻的美国大纹章。

  这份礼物象征着战时的美苏合作,美国大使埃夫里尔·哈里曼(W Averell Harriman)也自豪地将它挂在宅邸里,一直保存到1952年。

  然而,大使和他的安保团队并不知道,这枚大纹章里藏着一个秘密窃听器。美方技术人员后来将它称作“金唇”(The Thing)。

  它在毫不被察觉的情况下,监听了外交对话七年之久。

  藉由这件看似无害的艺术品渗透敌方并获取情报,苏联成功上演了一场自特洛伊木马以来最巧妙的间谍戏码。而这并非小说情节,而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美国技术人员最终发现,那枚手工雕刻的大纹章其实是一只“隐形的耳朵”,正悄悄窃听着大使馆幕后的谈话。

  那么,“金唇”究竟是如何运作的?79岁的反监控专家约翰·李特尔(John Little)对这个装置着迷多年,甚至亲手制作过复制品。

  今年已有一部纪录片介绍他的研究,5月首映场爆满,并于9月27日在英国国家电脑博物馆再次放映。

  李特尔用音乐作比喻来解释“金唇”的技术——它由如同管风琴音管的细管和一层“像鼓皮一样,能随人声震动”的薄膜构成。

  然而,整个装置却被缩小到只有帽针般大小,而且由于“没有电子元件、没有电池,也不会发热”,因此能轻松避过反监控检测。

  这个装置的工程设计同样极其精细,被形容为“兼具瑞士钟表的工艺与螺旋测微器的精准”。史学家H·基思·梅尔顿(H. Keith Melton)指出,在那个年代,“金唇”把声音监听技术提升到当时被认为根本不可能达到的高度。

  在史帕索馆内,“金唇”只有在附近建筑里的远端收发器被启动时才会运作。

  该装置会发出高频讯号,并将来自窃听器天线的所有震动反射回去。

  直到1951年,一名驻莫斯科的英国军方无线电操作员偶然调到与“金唇”相同的波段,并听见遥远房间里的谈话,这才揭露了它的存在。

  翌年,美国技术人员对大使官邸进行全面检测,历时整整三天,才终于发现那枚手工雕刻的大纹章竟是一只“隐形的耳朵”,长年窃听着大使馆幕后的对话。

  艺术化身间谍工具

  谈到“金唇”的成功,曾经参与操作的俄罗斯技术员瓦迪姆·贡恰罗夫(Vadim Goncharov)回忆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国家能够获取到具体而且非常重要的情报,这在冷战中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优势。”

  直到今天,苏联情报部门以外的人仍不清楚,当时苏联究竟还用了多少个类似的“金唇”来监视西方国家。

  然而,它之所以能成为一款高效的窃听装置,不仅仅因为技术上的创新,更因为它利用了人们对美丽事物的文化态度。

  我们往往将艺术品和装饰品视为单纯的地位、品味或文化象征,并不会怀疑其功能。苏联情报部门正是将这种信任加以武器化,用一枚枫木雕刻的美国大纹章来隐藏窃听装置。

  历史上,艺术被用于间谍、诡计和军事目的并非孤例。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达文西)除了画《蒙娜丽莎》,还设计过坦克与攻城武器;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在三十年战争期间曾以间谍身份活动。

  一战与二战中,各国艺术家参与过伪装与欺敌行动;而英国艺术史学家安东尼·布朗特(Anthony Blunt),同时身兼王室艺术品监督,在二战与冷战初期则是苏联的间谍。

  在“金唇”这个离奇案例中,音乐史也扮演了角色。它的天才发明人列夫·谢尔盖耶维奇·特尔明(Lev Sergeyevich Termen,常被称为利昂·特雷门,Léon Theremin)既是俄裔发明家,也是才华横溢的音乐家。

  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电子乐器——以他名字命名的特雷门琴(Theremin)。这种乐器不需触碰即可演奏,演奏者只需将手在天线周围隔空挥动,就能控制音符。

  特雷门琴那种幽灵般的声音,成为1950年代美国科幻电影配乐的标志音效,最著名的例子或许是1951年的《地球停转之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这部电影也常被视为象征冷战时期的焦虑寓言。

  在“金唇”被发现后,美国情报部门将其列为最高机密。

  但1960年5月,正值核军备竞赛白热化之际,一架美国U-2侦察机在苏联上空遭击落。随之而来的外交风波中,美国国务院官员在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公开展示那枚大纹章,用以证明冷战间的间谍行动并非单方面进行。

  李特尔认为,驻外大使官邸被渗透是一桩极其丢脸的安全漏洞,“必须等到侦察机被击落后,才真正迫使美方将‘金唇’公之于众”。然而,这个装置真正的技术奥秘,从未对大众公开。

  在幕后,英国反情报部门曾深入研究这个装置,并给它起了代号“SATYR”。其细节一直是国家机密,直到前情报官彼得·赖特(Peter Wright)于1987年出版回忆录《间谍捕手》(Spycatcher),才首次被揭露。

  “金唇”之所以令历史学家着迷,是因为它在当时展现了极为超前的技术水准,并在冷战间谍战中留下深刻印记。

  但它同时也揭示了一段阴暗的文化史:在歌剧院与美术馆的华丽外表之外,古典音乐家设计出窃听装置、手工雕刻的艺术品沦为搜集军事情报的工具。

相关专题:美国,艺术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0-5 09:5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