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热钱涌入,煤老板又杀回来了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热钱,再一次涌向海南。
随着“海南封关”这一历史性节点日益临近,嗅觉敏锐的资本早已闻风而动——抢地、抢房、抢酒店,一场激烈的资源争夺战正在上演。
风暴眼,落在三亚。
在全国楼市惨淡的背景下,三亚前4个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额突破220亿,同比激增75.7%。2025年1-8月,三亚新房均价达31128.24元/平方米,同比飙升27%,稳居全国前十,跑出独立行情。
今年6月,三亚一口气卖出9宗地块,刷新近五年单月土拍纪录;8月,又有4宗优质地块出让,热度不减。
在这场豪掷千金的资本游戏中,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再度浮现——煤老板。
二十年前,他们曾用“砖头”押注中国城市化红利:2005年山西临汾工资不足千元,房价已炒至3000元;
2008年,这群“现金奶牛”甚至让潘石屹的SOHO中国,成为当年最赚钱的地产公司;
2012年煤炭行业整顿后,他们一度沉寂。如今,却携雄厚资本重返舞台,在海南掀起新一轮淘金热。
他们押注的,从来不只是房子,还有政策确定性下的稀缺价值。封关在即,免税、低税、自由流动,海南正被重塑为兼具避险属性与增值潜力的战略高地。
对经历过大起大落的煤老板而言,这不仅是资产再配置的机会,更可能是身份与赛道切换的关键一跃。
春江水暖鸭先知。
煤老板们对政策风向的敏感,远超常人想象。早在“封关”消息全面发酵之前,他们的资金就已悄然南下。
从晋陕蒙的矿井,到海南的海岸线;从地下千尺的煤层,到面朝大海的酒店与住宅,煤老板们正用最硬的现金流,将黑金换作碧海。
去年12月20日,三亚市中心城区一宗住宅用地开拍,开发商从凌晨5点开始疯狂举牌。经过1064轮竞价、长达16小时的鏖战,土拍直至深夜10点多才落下帷幕。最终,该地块以16.17亿元成交,溢价率高达59%,综合楼面价突破2万元/平方米(含配建成本)。
竞得者海南亿和金盛实业有限公司,其大股东为新疆黑山露天矿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煤炭开采与洗选。这是这位新疆“煤老板”首次试水房地产开发。
进入今年,煤老板们的海南行动明显提速。
先是从一栋楼开始——三亚海棠湾,华润海棠悦府,一位来自北方能源大省的买家,一口气扫走7套住宅,豪掷6457万元。多年过去,“买楼像买大白菜”的豪横,依旧未改。
接着是一整片地——6月18日,海棠湾。三亚方大健康置业,以28亿元拿下两宗地块,创下2023年以来民企在海南拿地金额与规模的双纪录。
表面看是“大健康”“置业”,实则其背后大股东——辽宁方大集团,产业横跨炭素、钢铁、医药、商业、航空五大板块,总资产规模超4000亿。
6月30日,三亚湾海坡。陕西鑫阳地产以7.32亿元竞得26亩地块,溢价率35.71%。
这家公司高管多来自“恒源系”——榆林矿业界风云人物孙俊良一手打造的资本帝国,主业就是煤炭加工与销售。这不是地产公司拿地,是煤老板亲自下场圈地。
8月底,三亚主城区。一家北方企业豪掷11亿元,拿下百亩核心地块,更承诺额外投入12亿元用于片区修复与安置,比地价还多1亿。
这不是零星试探,而是系统性布局。
据《时代财经》报道,这些企业并非盲目跟风,多数已提前半年以上开展实地调研,是“看准了才砸钱”。
而他们的野心,不止于住宅土地,更直指海南文旅与高端酒店的核心资产。
香水湾万豪,被陕西煤老板拿下;
清水湾莱佛士,落入内蒙古煤老板囊中;
雅居乐清水湾三家酒店,同样被内蒙煤资接盘。
7月,山西古交走出的泰和通煤业,联手锦江丽笙,要在海棠湾打造三亚首家丽笙酒店;
8月,鄂尔多斯煤老板韩虎威实控的融睿酒店,在陵水清水湾启动美高梅度假酒店建设。
近两年,煤老板抄底海南高端酒店的案例已超十余起,动作之密、出手之准、背景之“黑金”,令人侧目。
为什么煤老板纷纷涌入海南“抢资源”?
答案很简单:有想象空间的资产,最好卖。
海南,正被政策红利迅速塑造成中国最具稀缺性和增值潜力的资产高地。随着2025年全岛封关运作临近,海南的地产、高端酒店乃至整体营商环境,正在被重新定义。
它不再只是旅游胜地,而是有望比肩一线城市、甚至对标国际自由港的战略性资产池。这其中,至少蕴含三层逻辑:
第一,海南将成为全球面积最大的自贸港,相当于30个香港(专题),1011个迪拜。如此广阔的腹地,不仅能承载海量企业与人才,更具备打造完整产业生态的物理基础。
第二,海南将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
在这里,货物“先入区、后报关”,超70%的进口商品享受零关税;对85个国家实行30天免签入境。
税收政策更是极具杀伤力:企业所得税仅15%(内地为25%,香港为15%–16.5%);对在海南累计居住满183天的个人,其来源于岛内的综合所得和经营所得,个税最高仅15%,远低于内地最高45%的税率。
这种“双低税负”组合,对企业和高端人才构成致命吸引力。
未来的海南,极有可能成为中国版的“升级版新加坡”,一个事实上的“类移民(专题)高地”,吸引全球资本与人才加速涌入。
第三,封关后,海南作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地位将空前巩固。
这里不仅是“免税购物天堂”,更是“康养度假胜地”。每位中国居民每年享有10万元离岛免税额度,是香港5000元额度的20倍。
这意味着,去海南度假,不仅能享受碧海蓝天、年均26℃的宜人气候,还能轻松实现“边度假、边扫货”,免税带回家毫无压力。
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海南拥有不可复制的自然资源和气候优势,天然契合老龄化社会下日益增长的康养、旅居需求。
煤老板们看中的,正是这种“稀缺性+唯一性+政策确定性”的三重叠加。
但更深层的动因,或许藏在他们的转型焦虑之中。
面对行业周期波动、环保政策收紧与代际接班难题,煤老板们的转型之路,早已启程。
自2012年煤炭红利退潮后,多数煤老板选择将煤矿卖给国企,黯然离场。但一个现实问题随之而来:手握数十亿甚至上千亿现金,下一步投向何方?
房地产,是他们最先看中的赛道。当年买楼“像买大白菜”,动辄整栋扫货。如今在海南,不差钱的煤老板依然出手阔绰,而且偏爱豪宅。
例如方大集团28亿元拍下的海棠湾地块,容积率仅1.2,建筑限高40米以下,且要求现房销售。这一系列严苛条件,预示着项目将定位为高端低密度洋房或叠墅产品。
除地产外,他们还涉足影视、互联网、信贷、现代农业等领域,但真正实现跨越的,当属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
山西一代“煤王”姚氏家族自主构建氢能产业链,在全国内布局三大氢能产业基地,市值曾在三年内翻三倍,走出了一条从传统能源到绿色未来的突围之路。
同样来自山西的华阳股份,则另辟蹊径,切入钠离子电池赛道,将丰富的无烟煤资源转化为钠电负极材料,被誉为“钠离子电池材料第一股”,成功实现从传统煤炭企业向新能源与新材料领域的华丽转身。
而这一切,与海南正在推进的能源变革不谋而合。
2020年,海南发布《海南能源综合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建设“清洁能源岛”的战略目标:“到2025年,海南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50%左右;到2035年,海南能源清洁转型基本实现,海南清洁能源岛基本建成”。
进展令人瞩目:截至2024年,海南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达83.6%,远超全国约60%的平均水平。
在2025年海南省重大项目投资计划中,清洁能源项目尤为亮眼:6个光伏项目总投资32.58亿元,6个风电项目更高达795.4亿元。参与者不乏华能、大唐、申能、国家能源集团等能源巨头,显示出国家级战略力量的深度介入。
不可忽视的是,能源是海南的一张隐藏王牌。
海南陆地面积仅3.54万平方公里,但管辖海域面积却达约20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名副其实的“最大海洋省份”。
广袤的南海,石油储量至少230—300亿吨,乐观估计达550亿吨,天然气20万亿立方米,可燃冰的能源总量估计相当于中国石油总量的一半,堪称第二个“波斯湾”。
此外,南海还拥有极丰富的深海矿产资源,包括富含镍、钴、锰的多金属结核,且稀土元素含量高于太平洋北部三倍以上。这些关键资源正是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航空航天等前沿产业的核心原材料,战略价值极高。
如今,随着国家在政策扶持与海洋技术上的持续突破,海南的能源开发正迎来历史性机遇。一个千亿级市场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敏锐如煤老板们,早已嗅到了风向的变化。
他们的投资,不再只是“买房置地”的简单逻辑,而是在悄然布局一场关于能源未来的深远转型。
这不仅是资本的迁徙,更是一代资源型商人的自我重塑。
海南封关带来的想象空间实在太大,看到机会的,自然不止煤老板。
2024年,海南全年新增外资企业2072户,同比增长19.77%,投资者已遍及全球99个国家和地区。
法国一知名投资者计划在海南岛建造一个“法式度假村”,且已于去年与中方有关机构签署了相关协议;
意大利国际足球学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决定在海南筹建一家足球、排球训练学校,且已初步洽谈好项目选址;
韩国LS集团乐星电气于去年底来海南进行考察,并表示希望利用海南的区位和政策优势,建立起面向东南亚的产业链。
在这张日益拥挤的牌桌上,新玩家正不断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