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加拿大为何此时在锡克教问题上对印度让步?

京港台:2025-10-16 19:04| 来源:观察者网 | 评论( 1 )  | 我来说几句


加拿大为何此时在锡克教问题上对印度让步?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专题:中印最新动态!
专题:多伦多大都市区 相关新闻报道

  近年来印度(专题)、加拿大(专题)冲突频出,双边关系于近日迎来回暖迹象:10月12日至14日,加拿大外交部长安妮塔·阿南德(Anita Anand)对印度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双方宣布达成“印加关系路线图”,同意在能源、科技、人工智能等多领域重启合作。

  两年前的6月,在加锡克教分离主义领袖尼贾尔(Hardeep Singh Nijjar)遭枪杀,前特鲁多政府公开指控印情报机构涉案,引发双方互撤外交官,关系坠入冰点。而今两国高层重新往来,从对峙走向对话,表面是合作重启,实质是加拿大在锡克教议题上的回调。

  一、加内政转向驱动关系转圜

  此次印加关系回暖,根源在于加国内政治重心的转移——移民(专题)议题从强调多元转向注重管控,促使卡尼政府主动缓和对印关系。

  特鲁多执政时期,加自由党(LPC)的选举策略高度依赖包括锡克教徒在内的南亚裔选民支持。该群体聚居的选区多为竞争激烈的关键议席,其选票成为自由党维系议会多数的关键。在此背景下,特鲁多频繁向锡克社群示好,甚至被戏称为“贾斯汀·辛格”(Justin Singh)——“辛格”是锡克男性普遍使用的宗教姓氏,用以形容他在锡克议题上表现得过于亲近。

  例如,2018年特鲁多访印时,刻意访问旁遮普邦阿姆利则金庙(Golden Temple)。此地不仅是锡克教圣地,也承载1984年清剿锡克分离派武装“蓝星行动”后的政治记忆,象征意义敏感。其代表团中甚至出现涉暴锡克分离主义者贾斯帕尔·阿特瓦尔(Jaspal Atwal),引发印方强烈不满。此后在“卡利斯坦”(Khalistan)分离主义议题上,加政府继续在国内舆论压力下采取防御性与象征性强硬姿态,使得对印关系进一步滑向对抗。

  然而,2025年以来加社会对移民承载力的忧虑迅速升温。约80万锡克裔因其社群凝聚力强、可见度高,成为部分舆论质疑对象。民调显示,58%加民众认为移民数量过多,比例为四十年来最高。舆论焦点已从文化认同转向公共资源挤兑。面对民意转向,卡尼政府将“移民总量管控”作为施政重点。2025年联邦移民部不仅对学签设置上限,更首次设定临时居民数量三年递减目标,标志着政策从开放认同转向务实管理。

  在此背景下,加方处理涉印议题的策略亦趋于务实。2025年9月,加方将印度籍黑帮头目劳伦斯·比什诺伊集团(Lawrence Bishnoi)列为恐怖实体并冻结其资产。此举在阿南德访印前夕完成,被视为向印方递出合作信号。加方不再将锡克议题置于价值观外交的聚光灯下,而是将其纳入刑事与执法框架中处理。

  阿南德在接受《印度时报》采访时表示“主权和法治在加公共安全方面至关重要”,强调会照顾印方关切。这表明卡尼政府有意将敏感的锡克教问题从政治对抗领域剥离,转而构建以安全与法治为基础的程序化协作机制。对当前加而言,管控移民、稳定社会比维系特定族裔的政治叙事更为紧迫。正是这一国内逻辑的转变,为加印关系解冻创造了决定性的政治空间。

  二、外部压力加速务实合作

  加国内的政治转向为改善对印关系奠定了决定性基础,而来自美国贸易政策的外部压力,则进一步加速了这一和解进程。

  特朗普(专题)政府“对等关税”政策出台后,对输美钢铝、汽车零部件、木材等产品加征高关税,使加高度依赖美市场(对美出口占比近四分之三)的单一经济结构暴露出巨大风险。叠加特朗普“加拿大应成为美国第51个州”等言论,加面临的不只是经济冲击,更是主权与战略自主性的现实焦虑。在这一背景下,卡尼政府对外政策重心强调“经济优先”,亟需寻找新合作支点以分散风险。印以其庞大的市场体量和制造业升级需求,成为加可选的“次梯度伙伴”。

  阿南德外长此访期间,双方宣布重启部长级能源与科技对话机制,并在关键矿产、人工智能、农业技术和绿色氢能等领域启动新一轮合作。这些举措显示,双方试图以经济互补为切入点,在务实合作中重建信任。对印而言,加矿产和清洁能源技术契合其能源安全与产业升级需求;对加而言,印制造潜力和市场开放度则为其供应链多元化提供缓冲。虽然这些合作仍处于初期阶段,但它们确实为双边关系的再平衡提供了新支撑点。

  需要明确的是,外部压力可以解释印加为何在“此时”修复关系,却无法回答为何“能够”修复。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固然促使两国急于寻找缓解途径,但真正让修复成为可能的,是卡尼政府在政治层面的再定位——愿意在锡克议题上做出有限让步,不再将其作为国内选举动员的象征,而是通过执法、移民管控、跨国安全协作的机制化手段,将这一高敏感议题重新纳入可控范畴。这样处理使印加关系具备了重启的现实条件。

  三、脆弱平衡下的合作前景

  阿南德此访达成的具体合作安排,确实使双边互动重新回到以具体议题为牵引的务实轨道,为双边关系再启动注入了实质性内容。

  然而,若将这些进展视为两国关系已实现“全面修复”,显然为时过早。

  当前的回暖更多建立在短期政治氛围好转的基础上,而非源于制度性互信的真正重建。加最新民调显示,仍有半数以上民众对印持负面看法。与此同时,尼贾尔案的司法程序仍在进行中,其不确定性持续引发印方不满。这些因素共同表明,尽管加政策调整移除了最直接的外交障碍,但并未从根本上消解锡克教问题在双边关系中的敏感性。

  更为深层的问题在于,锡克教分离主义议题在两国政治语境中存在着根本性认知差异。对加而言,这主要涉及侨民政治与国内选举平衡;但对印来说,这直接触及国家主权与反分离主义的安全红线。这种错位使得锡克教议题具有高度不可预测性——既可能因突发暴力事件激化民意、迅速发酵为外交危机,也可能因加国内政治变动再度升温,使双边关系重陷对峙。

  在此背景下,尽管印目前愿以开放态度探索合作路径,但其战略底线十分明确:任何形式的双边合作都不能以削弱印方对核心安全关切的持续监测与制度性保障为代价。从印视角看,加当前对锡克教问题采取的“去政治化”处理虽受到欢迎,但仍处于观察验证阶段。印方关注的不仅是官方的口头承诺,更是加方在具体行动上的一致性——包括对相关社群活动、资金流动、跨国安全事务的实际监管能否持续落实。

  这种互信的脆弱性决定了当前印加关系的“解冻”状态能否持久;也就是说,未来印加关系的冷暖,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合作项目本身的多寡,而在于加能否在社群压力与外交风险之间维持足够稳定、制度化的控制。卡尼政府虽然让印方重新看到了合作的可能,但双方都清楚,一旦出现另一起类似尼贾尔案的突发事件,或加方政策出现反复,现有的政治默契极易被打破,刚刚有所恢复的信任将迅速瓦解,曾经的合作成果很可能被迫暂停或重估。

  结语

  归根结底,此次印加关系缓和是一次战术性回暖,而非战略性转向。它由加内政转向驱动,并因美施加的外部压力得以推进。然而,横亘在两国之间的锡克教议题,作为一个兼具内政敏感性与外交爆炸性的难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历史经验表明,缺乏政治互信支撑的务实合作,其抗风险能力往往异常脆弱。“破冰”一步虽已迈出,但冰层之下,依旧是暗流汹涌。

相关专题:加拿大,印度,加拿大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0-17 00:0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