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2006年李政道公开驳斥杨振宁,杨父道歉成绝唱

京港台:2025-10-26 04:49| 来源:眼近史 | 评论( 62 )  | 我来说几句


2006年李政道公开驳斥杨振宁,杨父道歉成绝唱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1957 年 12 月 10 日,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掌声雷动。31 岁的李政道和 35 岁的杨振宁并肩站在诺贝尔领奖台上,成为史上首获诺奖的华人(专题)科学家。当主持人示意二人上台领奖时,杨振宁突然侧身对李政道说:“按年龄排序吧,我比你大四岁。”

  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像根细针戳破了两人合作的假象。李政道当场皱眉 —— 此前他们合作的第二篇论文,就因署名顺序闹过不快。首篇论文《凝聚理论》由李政道主导完成,杨振宁以 “年长四岁” 要求署名在前,李政道碍于情面妥协;可第二篇论文他据理力争夺回署名权,本以为这事早翻篇了。

  那天,两人最终还是按年龄顺序上台,但下台后再没并肩合影。

  谁也没料到,这枚象征荣耀的奖章,竟成了决裂的开端。此时远在上海的杨武之,正对着报纸上儿子的照片反复摩挲,这位培养过华罗庚、陈省身的数学泰斗,还不知道自己毕生最骄傲的儿子,已在荣誉面前失了分寸。

  矛盾真正引爆在 1962 年的纽约(专题)。《纽约客》杂志要写一篇关于华人科学家的特稿,记者习惯性地用 “李和杨” 称呼二人,毕竟当时学界更认可李政道在 “宇称不守恒” 理论中的牵头作用。可杨振宁看到初稿后勃然大怒,直接找到杂志社:“必须改成‘杨和李’,还要加注释说明‘因年长四岁’。”

  

  

  消息传到李政道耳中,这位在芝加哥(专题)大学接受西式教育的科学家彻底炸了。他冲到杨振宁的办公室拍了桌子:“科学界讲的是贡献大小,不是论资排辈!你见过爱因斯坦跟人比年龄吗?” 杨振宁寸步不让,坚称 “长幼有序是规矩”。这场争吵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最后李政道摔门而出:“从此咱们桥归桥,路归路!”

  这一别,就是六十年。此后两人在美国物理界刻意避开彼此,同场会议必定坐对角线,连学术期刊都默契地不再同时出现两人的名字。多年后有人翻出当年的通信,李政道在给朋友的信里写道:“那天我才明白,他要的不是署名,是‘第一’的名分。”

  1973 年的上海医院,年过八旬的杨武之已病入膏肓。当李政道握着老人枯瘦的手问安时,杨武之突然睁开眼,死死抓住他不放,浑浊的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淌:“政道,对不起…… 振宁他对不起你……”

  

  这句话让李政道瞬间红了眼眶。他知道老人的难处 —— 杨振宁是杨家长子,从小被寄予厚望,父亲教他 “有生应感国恩宏”,却没教会他如何在荣誉面前低头。杨武之临终前还在念叨:“我这辈子教过无数学生,最骄傲的是你们俩,最遗憾的也是你们俩。”

  更让人唏嘘的是,杨振宁后来在自传里提到,父亲直到去世前,都没真正原谅他两件事:一是 1964 年加入美国籍,二是与李政道决裂。那句 “血汗应洒在国土上” 的教诲,终究没能抵过名利场的诱惑。

  

  本以为时间能冲淡一切,可 2006 年的一场学术演讲,让两人的矛盾再次摆上台面。当时 94 岁的杨振宁回顾往事,轻描淡写地说:“当年我们转去研究统计物理,是共同的决定。”

  话音刚落,台下传来一声清晰的反驳:“不对,这是你的想法,我从没同意过。” 众人循声望去,82 岁的李政道正扶着椅子站起身,眼神里满是当年的倔强。现场瞬间鸦雀无声,杨振宁脸色铁青,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场公开 “打脸” 迅速传遍学界。有人惋惜:“两位加起来快 180 岁的老人,还在为几十年前的事较真。” 可更多人不知道的是,李政道后来在采访中坦言:“我不是争对错,是争学术的规矩 —— 不能把个人意愿说成共同决定。”

  

  如今提起这两位科学家,多数人先想到的是 “决裂”,却很少有人记得他们真正的贡献。杨振宁提出的 “杨 - 米尔斯理论”,至今仍是现代粒子物理的基石,连爱因斯坦都曾称赞 “这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物理突破”;李政道在统计物理和弱相互作用领域的研究,为后来的量子计算机发展铺了路。

  更让人感慨的是他们对中国的情怀。杨振宁 1971 年作为首个回国的华人科学家,直接促成中美科技交流,还建议邓小平创办中科大少年班,那句 “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的指示就源于他的提议;李政道则在 1980 年代设立 “政道讲座”,把数十位顶尖学者请到中国授课,培养出大批物理人才。

  2024 年李政道去世时,97 岁的何祚庥院士评价他 “是伟大的科学家,更是真正的爱国者”。而杨振宁晚年放弃美国国籍重归中国,或许也是在践行父亲 “有生应感国恩宏” 的遗愿。

  

  2025 年的今天,两位科学巨擘的恩怨早已尘埃落定。

  科学界从不缺天才,但缺懂得妥协的智慧。

  或许我们该记住的,不是他们如何反目,而是 “宇称不守恒” 理论如何颠覆物理界,不是署名顺序的争议,而是两位老人晚年都在为中国科技奔波的身影。毕竟比起个人恩怨,那些照亮人类文明的科学光芒,才更值得被永远铭记。

  

 

相关专题:杨振宁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学术教育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1-27 16:1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