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为什么杨振宁去世的消息没有上新闻联播?

京港台:2025-10-28 00:11| 来源:枫叶君评 | 评论( 12 )  | 我来说几句


为什么杨振宁去世的消息没有上新闻联播?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新闻联播》作为国家级新闻节目,其内容编排需严格遵循新闻价值、社会影响及节目定位等多重标准。

  杨振宁先生虽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巨匠,但其逝世消息未在当晚节目播出,主要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1. 新闻真实性的严格核验

  名人逝世报道需确保信息绝对准确,避免因误传引发不良影响。

  10月17日,网络曾流传杨振宁逝世消息,但西湖大学、施一公院士等权威机构及人士明确否认,称“未收到官方通知”“肯定是谣传”。

  直至10月18日中午,新华社、清华大学等官方渠道才正式确认消息。

  此前一天的“反转”与“证实”过程,要求媒体在发布前进行更严格的核实,确保真实性无误。

  2. 媒体伦理的考量

  报道名人之死需平衡公众知情权与逝者隐私权,遵循“最小伤害原则”。

  杨振宁先生逝世时已103岁,家属及机构选择保护其晚年隐私,未公开具体逝世场所、抢救细节等敏感信息。

  这种对隐私的尊重,要求媒体在报道时避免过度挖掘细节,可能影响《新闻联播》对消息的呈现方式。

  3. 节目定位与内容权衡

  《新闻联播》的定位是“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其内容侧重于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事件。

  尽管杨振宁先生的学术贡献巨大,但逝世消息本身属于“人物新闻”,与节目核心定位的“大事”属性存在一定差异。

  此外,当晚《新闻联播》已安排其他重要新闻(如国内政策动态、国际重大事件),可能对人物新闻的时长产生挤压。

  4. 国际媒体报道节奏的影响

  截至10月18日晚8点,CNN、BBC、路透社等国际主流媒体尚未报道杨振宁逝世消息。

  作为面向全球的节目,《新闻联播》在编排时会参考国际媒体的报道节奏,避免因过早发布而缺乏国际视角的印证。

  综上,杨振宁先生逝世消息未在《新闻联播》播出,是媒体遵循真实性原则、伦理规范及节目定位的综合结果,并非对其贡献的忽视。

  后续清华大学发布的讣告及社会各界的悼念,已充分体现了对其一生成就的尊重与认可。

  杨振宁是与爱因斯坦齐名的科学家。难道对他的悼念仅限于清华大学?

  之前是没有这个惯例的。

  华西村的支书吴仁宝逝世时,新闻联播是发了新闻的,而且所有的常委都送了花圈。

  居里夫人逝世后,法国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

  钱学森逝世后,举行的也是国葬,九名常委全部出席遗体告别仪式。

 

相关专题:杨振宁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0-28 08:3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