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欧洲减排 中国赚钱?

京港台:2025-11-13 03:27| 来源:德国之声 | 评论( 12 )  | 我来说几句


欧洲减排 中国赚钱?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柏林日报》评论称,为了实现减排目标,德国正在付出去工业化和生活成本飙升的代价,而中国却利用绿色转型赚得盆满钵满。《商报》评论认为,芯片危机虽然暂告一段落,但对华依赖的问题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

  

  德语媒体:德国减排 中国赚钱?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dpa

  (德国之声中文网)《柏林日报》发表评论称,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前不久坦承,欧盟的气候保护努力实际上帮助中国实现了绿色产业的快速崛起。《柏林日报》以《不惜一切代价实现减排目标?》为题,对德国和欧盟的气候政策提出了质疑。

  “当前,欧盟内的各主要经济体,尤其是德国,都出现了衰退的势头。受欧盟燃油车禁令的影响,德国最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汽车工业甚至不得不改弦易辙,尝试投身军火生产。绿色转型导致电价和生活成本急剧飙升,通货膨胀更是让很多家庭不堪重负。

  这种局面却被中国所充分利用。作为巴黎气候保护协定谈判中的关键国家,中国在全球气候保护战略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中国的减排承诺非但没有得到兑现,二氧化碳排放量反而在成倍增长,与此同时,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在全球光伏组件、电池以及其他绿色技术的市场中,中国的占比已经超过70%。

  德国和欧盟摆脱了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却随即陷入了对中国绿色技术产品的依赖。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能源成本飙升,家庭负担增重。九月份,欧洲央行经济学家发布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欧盟推出‘绿色交易’制度以来,德国食品价格上涨了大约37%。肉类、奶制品以及其他基本食品价格大幅上升,大多数家庭的实际购买力大大滑坡。”

  《柏林日报》写道,德国总理梅尔茨在巴西联合国气候会议上发言指出,收取碳排费是经济界实现气候中性的核心。但殊不知,为碳排费买单的恰恰是普通民众,因为所谓的碳排费已经被计入了普通消费者的燃油、食品和取暖费用当中:

  “梅尔茨在演说中呼吁:‘让我们共同付出努力’。德国和欧盟在努力争当气候保护的楷模,而有些国家却在暗中庆幸。德国计划在2045年实现‘气候中性’,而多次承诺减排的中国,实际排放量却在不断上升,要知道中国本来就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德国坚决执行减排目标的同时,中国却在利用气候保护战略赚得钵满盆满。

  

  柏林日报:中国是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图像来源: Ng Han Guan/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在德国,成千上万的工作岗位已经流失,保时捷、大众等传统车企业绩严重滑坡。但这一切都被视作为保护气候而付出的必要代价。但这样的气候保护政策是否还能赢得民众的广泛支持,早已成了高度存疑的问题。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德国的去工业化进程已经开始。”

  “依赖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

  随着中国方面部分恢复安世半导体的对欧出口,德国车企暂时躲过了因芯片断供而停产的危机。于是乎,企业高管们纷纷夸赞中国的善意举动。《南德意志报》以《问题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为题写道:

  “德国企业高管们的这出戏是演给谁看呢?是演给北京,避免下次再被刁难?还是演给股民,让他们看不出企业已深陷依赖的泥潭?德国企业高管们已经用盲目、傲慢和毫不负责的态度将他们的企业推入了这种依附关系,而事到如今,他们仍在一如既往地犯着同样的错误。

  无论如何,这种局面绝非正常。很多人相信,实际情况甚至更为糟糕。企业要向中国商务部申请出口许可证,但审批流程却并不健全。现在唯一可以肯定的则是,北京会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出口许可证早已成为北京系统性操控西方供应链的工具。夸赞局面已经缓解,也许能在短期内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但却绝不是长久之计。

  

  安世半导体断供事件,令一些德国车企陷入停产边缘。图像来源: Sylvio Dittrich/IMAGO

  北京注定会完善审批流程,但其目的却是为了让其施压手段更有针对性和更加有效。一句错误的表态、一次旨在多元化的投资,都可能换来北京的下一轮刁难。对北京来说,出口管制也是一场时间赛跑。他们会抓紧机会获取外国的技术,并阻挠西方重组供应链。

  中国的这一战略或许会被证实是决策失误,同时它也应当成为唤醒欧洲团结一致、共同行动的警钟。当民众感受到依赖造成的经济后果时,政界就会感受到相应的压力。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但企业必须鼓足勇气,说出真相。”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1-13 23:2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