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望远镜发现宇宙最古老星系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The James Webb telescope may have detected the universe's earliest and most distant known black hole at the heart of galaxy GHZ2, revealing how the first black holes grew just a few hundred million years after the Big Bang. https://t.co/aFbD0Es0G7
— Live Science (@LiveScience) November 24, 2025
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再度将人类视野推向宇宙边缘。天文科学网站《Live Science》报道,一项发表于预印本网站arXiv的最新研究指出,天文学家利用韦伯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在一个极其遥远的星系“GHZ2”(又名 GLASS-z12)中,发现了可能源自“超大质量黑洞”的迹象。若此发现获得证实,这将是人类史上观测到最古老、最遥远的超大质量黑洞,存在于宇宙大爆炸后仅3.5亿年的极早期阶段。
这项尚未经过同行评审的研究报告指出,天文学家使用韦伯望远镜的近红外光谱仪(NIRSpec)与中红外仪器(MIRI),分析了来自 GHZ2 星系的光线。这个星系于2022年被发现,其光线在太空中旅行了约134亿年才抵达地球。研究团队发现,GHZ2 的光谱中出现了异常强烈的“发射谱线”(emission lines),这些亮带是由原子或离子在获得能量后所释放的光,其中隐藏著该星系能量来源的关键线索。


来自GHZ2星系(图中亮点)的光线,是在宇宙大爆炸后仅3.5亿年时发出的,使其成为已知宇宙中最古老的星系之一。最新观测显示,其中可能藏有超大质量黑洞。(图:ALMA/NASA)
高能量“碳指纹”泄露踪迹
美国麻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UMass Amherst)天文系助理教授、研究共同作者萨瓦拉(Jorge Zavala)解释,他们观测到的是需要极高能量才能产生的“高电离谱线”。这类谱线通常与活跃星系核(AGN)有关,即星系中心正在吞噬物质的活跃黑洞。
最关键的证据是一条被称为“C IV λ1548”的发射线,它来自失去了三个电子的碳原子(三价碳离子)。研究人员指出,要让碳原子失去三个电子,需要极度强烈的辐射场,单靠恒星的光芒很难办到,而活跃星系核正是这种高能光子的天然制造者。这条谱线的强度强烈暗示,GHZ2 内部可能藏著一个正在疯狂进食的黑洞。
然而,GHZ2 是一个充满谜团的系统。分析显示,虽然部分可见光谱线可以用恒星形成来解释,但那条异常强烈的碳谱线却指向黑洞的存在。这意味著 GHZ2 的光芒可能是一个混合体:部分来自正常恒星,部分来自一个饥饿的超大质量黑洞,或是更奇特的“超大质量恒星”。
研究团队强调,目前的发现虽令人振奋,但仍需更多高解析度光谱观测来最终确认。若能证实 GHZ2 确实拥有活跃星系核,它将成为检验黑洞起源理论的绝佳实验室,协助科学家探讨黑洞在宇宙诞生初期究竟是来自恒星坍塌的“轻种子”,还是直接由气体云坍缩而成的“重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