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牧嫂-室外设计:我的花园(续) [2020/05]
- 牧嫂-室外设计:我的花园 [2020/05]
- 牧嫂-室外设计:我的后花园 [2020/06]
- 牧嫂-室内设计:颜色的选择 [2020/05]
- 惊闻阎润涛先生去世! [2020/11]
- 哈德良留下的罗马(下) [2021/01]
- 牧嫂:我的圣诞装饰-写在2020 Pandemic year [2020/12]
- 情迷亚平宁 - 梵蒂冈国 [2014/01]
- 从希腊公投说起 [2015/06]
- 加拿大是不是接收了太多难民? [2019/10]
- 塞维利亚-教我如何不想她? [2015/10]
- 侃侃大英图书馆里的宝贝 [2020/01]
- 丧家狗与哈巴狗 [2016/01]
- 百变妖姬科莫湖 [2017/10]
- 美元霸权行将就木? [2019/08]
- 战后总统大比拼 [2017/04]
- 抗武肺,哪个国家做的最好? [2020/04]
- 江启臣的当选标志“九二共识”寿终正寝 [2020/03]
- 为什么这么多中国人认为《查理周刊》的记者“活该”? [2015/01]
- 第三只眼看川普(3)杰克逊美国的起义 [2018/04]
- 支持奥巴马的控枪总统令 [2016/01]
- 第三只眼看川普(一)美国国际政治的基石 [2018/04]
(下面侃的这几家都在中城,所以牧人把题目“静悄悄地”改了。)
The Modern - 9 W 53rd St, NY 10019
摩登美术馆Museum of Modern Art一层的摩登餐厅The Modern很摩登。
本来是重头戏的纽约现代美术馆,其收藏却令人失望;看完为数不多的梵高、莫奈和毕加索,牧嫂和我意兴阑珊地下楼找东西吃。
看了一眼顶楼和二楼的餐厅、不想进去,最后来到一楼,遵从叉勺的指示右转、再右转再左转。“吃顿饭怎么这么麻烦啊?”,牧人正抱怨着,前面出现了一条灯光昏暗的狭长走廊。走廊窄到仅容二人措身,地面是黑色大理石铺就,唯一的光源来自走廊尽头的自然光,让人炫目,另一端交谈的几人映在右侧的玻璃墙上,看起来稍稍变形却也颇为天然浑成;右侧这面六七十米的玻璃墙却原来是一面酒墙,密密麻麻地从地面摞到屋顶,“有上万瓶酒!地震时酒瓶散落下来美术馆怕是要被红酒flood了”,牧人这样想着、艰难地咽了一下口水。
“酒墙”走廊
入口(网络图片)
走进去里面却是宽大明亮,外侧的落地玻璃直抵天花板,跟现代美术馆很般配。
“我喜欢这里,就在这里吃午饭吧!”,牧嫂说;“遵命”,牧人笑言。
前台讲只有吧台的座位,“不预订的话一般是没有Table的”。环境好的地方总是要坐下静静欣赏、“二人对视 默默传情”什么的,不过人家没有也只好退而求其次“侧目传情”了。
吧台侍者递上很短的菜单(牧人一直以为好的餐厅菜单不应该超过一页),“价格有点高啊”,牧嫂嘀咕着;“没事儿,你放开了吃,今天我们大方一把”,牧人拍了拍胸脯。
点了澳洲夏洛特白葡萄酒。等菜时我们喝酒聊天,顺便环顾四周。
原来酒墙的另一侧却是吧台。调酒师们个个高挑帅气、不时从酒墙上取下酒瓶为豪饮客们调酒。我们的背面是主餐厅dining room,餐厅外面的美术馆花园里站着一些现代雕塑和常绿乔木,和餐厅远端墙上的立体painting配合起来让食客有融身自然的感觉;天花板也是玻璃做的,食客和侍者们来回穿梭着,从上面倒映下来煞是好看。
邻座的女士似乎就是来观赏的!一杯接一杯要酒喝,跟调酒师调侃,再就是四下观望跟我们赞叹,直到我们离开还在喝着。
Bar Room
Dining Room(网络图片)
屋顶倒影
菜来了。presentation让人眼前一亮,牧嫂点的绿色沙拉被淡黄的鳄梨和淡紫的菊苣点缀,加上淡淡的薄荷香,沁人心肺;牧人点的鹅肝酱煨鸡,皮呈酥黄,填充物是紫红的芜菁,再撒上碎野核桃,看起来垂涎欲滴,难怪《纽时》称摩登的餐点为“盘中的艺术”。
切一块鸡肉放到嘴里,鸡皮酥脆、鸡肉松软,更绝的是鸡皮下贴了一层碎开心果,为鸡肉凭添了几分别致。
“快尝尝、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沙拉,Tastes like heaven!”,牧人正摇头晃脑地享受着,牧嫂夸张地说。尝了一下,沙拉微甜,加上淡淡的苦香,确实有点天堂的味道。
写这篇文章时才注意到,摩登刚刚晋升为米其林二星,是整个纽约市二星米其林的八分之一。
大厨Abram Bissell
The Modern的菜品(网络图片)
梵高:星空 The Starry Night
莫奈:睡莲 Water Lilies
一风堂IPPUDO拉面馆 - 321 W 51st St, NY 10019
IPPUDO拉面馆1985年在九州岛的福冈博多开业,拉面馆最初仅有十个座位。1995至1998年,店主河原成美参加东京电视的拉面职业选手锦标赛、取得三冠王的骄人战绩,2005年获日本“拉面大王”尊号。1995年开始在东京开分店,2008年全球第一家海外分店在曼哈顿下东城的东村East Village开业,风靡纽约、食客盈门,于是在2013年在中城又开了第二家分店(就在我们住的AirB&B街对面)。
其实那天在切尔西市场吃的很饱了,不过对吃货来说吃多吃少是量的问题、吃不吃却是原则问题;再说啦,从14街的空中花园一路走回51街的住所肚子已经腾出不少地方了,于是我们直接挤进面馆。
等位的食客
前台告诉我们大概要等三个小时。牧嫂扫了一眼拥挤的店堂、面露难色。“不过如果你有手机,我们可以在ready前半小时msg你们”,前台订位说。“太好了,我们就住在对面、可以回房间等”。
大概八点钟我们回到一风堂。这里餐桌的布置非常特别、呈长方回型结构,餐桌内侧放置餐具、后端则是厨房,侍应生在回廊中间服务。这个结构侍应生不必来回奔走,也节省了很多时间。
一风堂餐厅
考虑到已经比较晚,我们只点了平田叉烧角包Hirata Buns做前菜(其实哪有这么洋气,就是咱陕西的肉夹馍么嘿嘿!),然后直奔主题:经典白丸元味,再就是柠檬汁和大七清酒。
一风堂肉夹馍用的馍比咱陕西的略为松软,肉则是九州叉烧,口感倒不算差,看起来也比陕西肉夹馍精细,不过牧人还是偏爱陕西肉夹馍。
平田角包和白丸元味
白丸元味确实不错,拉面细而筋道,叉烧香而嫩软;令人叫绝的是其汤头,看着厚重奶白,入口有猪骨汤的香味、不过多了鲜,汤吞咽下去、那股鲜香却还留在舌根。 回来做作业时才发现这汤头叫酱油豚骨、原来是大有讲究的。日本的汤头分四大类:清汤、豚骨、酱油和味噌。这四类汤头都是以猪骨、牛骨或鸡骨熬制,清汤是传统汤头,味噌来自北海道,酱油风靡关东,而豚骨以九州博多最为出名,须由精选猪大骨长时间熬制、其间要多次过滤,汤中骨胶原最多(传说骨胶原养颜,建议女生们多喝!),有如杏仁霜般稠密,海鲜味来自主要配料小柴鱼。为了迎合本岛口味,一风堂在豚骨汤中又加了酱油底料。 |
很多在日本吃过一风堂的人说日本本土的比其它国家的好很多,看来底蕴还是极重要,以后去日本一定比较一下。
河原成美和一风堂博多总本店
相关
《不被恐惧去扭腰》
《扭腰:在曼哈顿河边晨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