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双标"! 黑人记者亮身份仍被捕 白人记者礼貌相待

京港台:2020-5-30 19:35|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 评论( 12 )  | 我来说几句


"双标"! 黑人记者亮身份仍被捕 白人记者礼貌相待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警察暴力执法导致黑人死亡事件引发的抗议与骚乱愈演愈烈,“无法呼吸的”愤怒 不断升级,在全美蔓延。

  当地时间5月29日,抗议进入第4天,在明尼阿波利斯市的抗议现场却出现了这样一幕:美国广播有线电视网(CNN)的一名黑人记者,在出示证件亮明身份后,仍然被当地警察戴上手铐逮捕。当时记者正在进行电视直播,摄像机实时记录下了全部过程。

  抗议现场正直播

  记者:警官 为什么逮捕我?

  当地时间凌晨5点,CNN记者奥马尔·希门尼斯(Omar Jimenez)和他的同事正在对明尼阿波利斯市警察局辖区附近的一次逮捕行动进行直播报道。

  

  在他们开始用摄像机记录逮捕行动后不久,警察朝他们走来,要求他们离开。当时,奥马尔·希门尼斯站在一长排防暴警察面前。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奥马尔·希门尼斯向警察出示CNN证件,并表示配合移动位置:

  我们正在直播。我们四人是一个团队。只需让我们回到您想要的位置。我们不挡您的路。所以,请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移动到哪里)。无论您要我们到哪里,我们都会去。

  

  然而奥马尔·希门尼斯仍然被戴上手铐带走。尽管他多次询问为什么自己被逮捕,却没有得到回答 。此时摄像机仍然在进行拍摄,直播持续进行。

  接着,与奥马尔·希门尼斯一同工作的摄影记者、制片人均被戴上手铐,被警方带走。

  

  

  奥马尔·希门尼斯和他的同事被依次戴上手铐带走时,现场电视直播依然持续进行了至少6分钟。CNN主播直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

  CNN回应:

  “这是羞辱第一修正案”

  事发后,CNN在社交平台中多次就此事发布声明,指出很明显记者已经表明身份 ,他们只是在做自己的工作却因此被逮捕,这没有道理。并且,在抗议中逮捕记者“显然侵犯了宪法第一修正案赋予他们的权利”,“明尼苏达州当局包括州长,必须立即释放3名CNN员工。”

  

  

  CNN:在抗议中逮捕记者是对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侮辱(来自CNN资深记者 Brian Stelter)。

  CNN称,此后CNN总裁杰夫·佐克(Jeff Zucker)与明尼苏达州州长蒂姆·瓦尔茨(Tim Walz)进行了沟通。蒂姆·瓦尔茨则对逮捕一事深表歉意,并表示逮捕“是不可接受的”,“CNN团队显然有权在那里。”

  

  明尼苏达州巡逻队 也就此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声明进行回应,确认三人的媒体身份后就对其进行了释放。

  明尼苏达州巡逻队:在清理街道和恢复大街的秩序的过程中,有四人被州巡逻警察逮捕,其中包括三名CNN成员,他们被确认是CNN工作人员后,马上被释放。

  在遭到逮捕后约半小时,CNN报道,自己的三名员工得到释放。

  同场白人记者安然无恙:

  警察礼貌地让我们四处走动

  虽然奥马尔·希门尼斯和他的CNN同事很快得到释放,另一个事实却让人难以释怀:在这样一场黑人遭受暴力执法的抗议活动中,黑人再次被区别对待。

  据CNN指出,当时CNN的另一位白人记者乔什·坎贝尔 (Josh Campbell)也在现场,距离奥马尔·希门尼斯被捕的地方并不远,受到的待遇却截然不同:他不仅没有被逮捕,还得到了礼貌相待 。

  

  CNN记者奥马尔·希门尼斯是一名拉丁裔黑人,他和他的报道团队今早在明尼阿波利斯市被警察逮捕。

  

  △ 左图为被捕的黑人记者奥马尔·希门尼斯,右图为白人记者乔什·坎贝尔

  乔什·坎贝尔在CNN的报道中自述:

  与奥马尔·希门尼斯相比,我受到的待遇截然不同。我坐在这里与国民警卫队交谈,与警察交谈。他们礼貌地要求我四处走动 。有几次我离得近了,他们则礼貌地要求我后退。他们没有拿出手铐。这与奥马尔的经历有很大不同。

  非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因警察暴力执法致死的事件,无疑戳中了美国种族矛盾的伤疤。申讨警察种族歧视和不公正执法的抗议仍然在美国不断蔓延的过程中,却再次在抗议现场出现如此的区别对待 。

  

  △ 5月29日,路易斯维尔市的抗议现场。直播画面中,警察手中的枪口瞄向记者。

  但就如乔治·弗洛伊德的悲剧在美国不是第一次发生一样,奥马尔·希门尼斯的遭遇也早有人经历。

  美国媒体评论员埃里克·德甘斯指出,《华盛顿邮报》《赫芬顿邮报》的记者曾在密苏里州弗格森报道抗议活动时被逮捕。而早在1968年迈阿密骚乱期间,就有黑人记者在报道中被捕,而白人记者则自由离开。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美国要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5 22:0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