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故宫这个展“冒充”文物?4万网友点赞:太可爱

京港台:2020-12-27 00:05| 来源:耳朵里的博物馆 | 我来说几句


故宫这个展“冒充”文物?4万网友点赞:太可爱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最近去了一趟故宫,发现了一个此前从未见过的展览形式,已经在网上获得了无数人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它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一进展厅,看上去没有什么不对:

绝域苍茫万里行

丝绸之路(乌兹别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

地点:故宫博物院 永寿宫

展期:2020年12月15日 - 2021年2月14日
 

远远望去也比较正常:

走近一看,有点傻眼,是不是哪里不对?

来到侧面,好家伙,原来,是个打印的立牌啊!这这这也太逼真了吧!

这是个啥情况?偶尔在展厅里见到过文物的立牌,多是因为借展或维修,这次却是打印了一整个展览出来。

原来,是因为疫情影响,文物不能千里迢迢来北京了,但展陈已经按期开始制作,并且,又很想把发现大月氏这个重要的考古发现呈现给大家,经过多方考量,最终只能选取了图片这种方式,也做好了接受吐槽的准备。

只通过图片来展示文物原件,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大家的反应如何呢?

博主@胭脂刀_ 发了展览的微博后,有近4万人点赞。

网友们的反应也是很有趣,熟悉《三体》的朋友们都知道二向箔,可以把三维直接降成二维,这太适合这个展览形式了。而且说实在的,正面看上去不能说有点奇怪,简直就是毫无破绽,栩栩如生。

面对这样奇特的办展方式,我们也非常好奇其中原委,于是第一时间联系了到故宫考古部的摄影师王琎,向他详细了解到这次展览背后的故事:倔强中带着可爱,可爱背后也经历了辛苦。

本期内容及图片来自王琎老师

已获得王琎老师授权

1.从这次考古成果本身说起

关键词:丝绸之路、乌兹别克斯坦、大月氏

丝绸之路我们都熟悉,而中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丝路上往来的商旅必经之地,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中心。

2000多年前,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找到大月氏(ruzhī),与其合谋共击匈奴,从而最终开辟了丝绸之路。

小卡片:月氏是一个古代游牧人群,原生活在中国境内,后在匈奴的打击下,大部分月氏人迁往中亚,被称为大月氏。《史记》《汉书》等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了月氏的历史,但月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确认。

直到2018年1月15日,西北大(专题)学中亚考古队确认:我们找到了大月氏文化遗存。

辛辛苦苦找到了大月氏,今年因为展品来不了,观众就见不到了吗?

不行!一定要让大家都看看咱们找到了大月氏!是图片也要看!

真的要为西北大学的考古精神鼓掌,为故宫对考古事业的支持鼓掌!

金环 图源:故宫博物院网站

2.故宫考古前往拍照

一次正常的数据采集,最后却办了个展

自2009年起,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机构组建中乌联合考古队,追寻古代月氏人的踪迹。2017年开始,故宫博物院加入中乌联合考古队。

2018年7月,故宫考古再次出征撒马尔罕(中亚古城,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市),派出摄影师携带装备对绝域苍茫万里行丝绸之路(乌兹别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的展品进行了高精度的数字化采集。

采集的数据本来要用于展览展示、展品图录的出版以及文物影像存档,没想到结果却是直接和观众零距离见面。

3.拍摄前的准备

和对方沟通具体拍摄的文物种类和环境后,摄影师就带着一大堆器材出发了。

一支闪光灯电源箱、五支闪光灯头、翻拍台、背景纸支架、5支灯架。

尽量都选择了最轻便的装备,但还是装满了四只防水安全箱。

王琎老师和满满的设备

拍照工作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拍摄预案制定、拍摄设备选型准备、拍摄环境的布置改造、完成拍摄处理数据、人员设备顺利返回,每个环节都很考验摄影师的整体策划协调和应变能力。

4.艰苦的拍摄场地

这次拍摄要在文物的整理和存放地乌兹别克斯坦社科院考古所进行。

这是一座六十年代苏联时期的老楼,电力线路老化,转悠半天都没找到合适的拍摄环境,而且当时是酷热的7月,楼里也没有安装空调。

反复核对后,最终和乌兹别克方确认了现场可承受的闪光灯和电箱功率。

文物棚拍有2个要求:1.没有自然光,2.有辅助光源。

标本室太小,大厅又太明亮,最终拍摄地点选择在了:食堂。

用黑色塑料布把大玻璃窗遮住,总算有了拍照的环境。可原本闷热的环境,这么一挡,就更热了。

食堂里的摄影棚

为了采购黑色遮光塑料布,大家还逛了一下这里的市场,体验了一把风土人情。

5.拍摄过程

拍摄整理工作持续了一周左右。

因为大多出土文物为饰物,所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摆放上。

摄影师希望能展示文物曾经最原始的状态。

比如把文物摆出成串的状态,这样能让观众直观的看出文物的用途和佩戴方法。

还有一些特殊文物的摆放造型,需要因地制宜、灵光一现。

比如下图这件文物为了摆成小巧的圆形造型,就用上了镜头盖,将金饰围拢在镜头盖周围以达到圆形的造型,最后实际拍摄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还有这次展出的黄金头饰,为了拍摄出平时佩戴时的效果,需要把文物悬空吊起。

但文物本身体积小,又薄如蝉翼,透明的尼龙线太粗,金饰的重量不能使透明尼龙线自然下垂,那怎么办?此处卖个关子,文末揭晓,大家可以猜一猜。

金饰品

而我们这次看到立牌之所以很有立体的效果,是因为在拍摄过程中经过了精心的布光。

让文物的受光面和暗部达到一个合适的光比,使文物看起来更加立体,让陶罐的肚看起来是鼓的而不是平的。

这里要引入一个摄影的概念光比,是暗面和亮面的受光比例,摄影上重要的参数之一。

光是满足摄影曝光的基本条件,和素描静物一样,不同角度、不同数量的光源照明,光的分布比例会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照片亮暗面反差会变化明显。

我们在平时的文物摄影中,为了保证较好的景深,光圈被确定在比较小的数值,通过调节闪光灯主光和辅光的发光功率,来做到对光比的控制。这样一来,从主光到辅光有一个过渡,是一个由亮到暗的转变,这就将器物的立体感展现出来了。

这也是这次立在展柜里的图,远看栩栩如生,近看在没有背景和影子的衬托下也非常立体的原因。

文物本来的样子:

文物图片放在展柜里的效果:

4.乌兹别克斯坦的风土民情

拍摄工作是枯燥繁琐的,伴随着时刻要注意文物安全的紧绷感,只有每天下工之后才有一种回到了人间的丰富多彩。

当时正好是世界杯期间,大家在这里没有时差的观看了世界杯的决赛,这样的小聚也让同行的这一队人加深了了解。

很多人知道撒马尔罕是因为《撒马尔罕的金桃》这本书,虽然是带着一知半解踏上了这片土地,但是依旧不妨碍王琎对于它魅力的感叹。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他晚上打卡和拍照的圣地,在蓝色天光的映衬下,这些古老的建筑看起来更加的雄伟壮丽。

雷吉斯坦广场夜景

经学院内穹顶

经学院内景

通过考古触摸书本上的文明,通过镜头,记录现在保留下的文明,实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体验。

乌兹别克斯坦的天气早晚温差大,白天暴晒干燥,晚上凉爽。白天接近40摄氏度,而街上的汽车都开着窗户,不用空调。这里的人们都很友善,举起相机他们就会对你微笑。

俄语是这里的外语,会英语的人仅限于一小部分年轻人,微笑其实可以打破不同语言沟通的障碍。

拍摄完成2年后,以这样全新的方式来到我们的眼前。

和王琎老师了解完整个过程后,我被大家为考古事业的努力和奉献深深感动了。

你猜出是用什么工具吊起金头饰了吗?答案是:头发!

工作人员合影

不能亲眼见到实物是一种遗憾,有些人会觉得这样的方式不像是一个真正的展览,但我觉得,虽然没有实物,但为此考古发现默默付出的专家老师们,他们的努力是不可磨灭的,这种方式不妨碍我们去感受他们赤诚坚韧的决心。

我们先以这样的方式看到重大的考古新发现,相信在疫情过去之后,会亲眼见到它们。

展览更多的精彩留给大家去展厅中亲自感受吧。除了实地探访,你也可以在《故宫展览》App全景看展哦!

图源:故宫博物院网站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6 16:0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