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拐卖隐现公权力魅影 中国依法治国仍有长路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一部有关儿童失踪案的电影「亲爱的」当年赢得高票房,将中国儿童拐卖议题推到镁光灯之下。电影原型的主角孙海洋近日找到失散了14年的儿子,并引出类似案件背后公权力失职渎职的问题。
2007年10月,4岁的孙卓在深圳市遭人口贩子绑架,他的父亲孙海洋将自己的包子店改名为「悬赏二十万寻儿子店」,并发起「寻子联盟」,与公益组织、警方、媒体合作,帮许多父母找回了被拐卖的孩子,却始终没找到自己儿子。
孙海洋的故事成为2014年电影「亲爱的」的原型。影片当年获得逾5000万美元的票房,将中国拐卖儿童议题推到了镁光灯之下。
本月6日,孙海洋夫妇终于结束了14年的寻子之旅。在DNA比对后,与已经18岁、与养父母住在山东的孙卓重逢。相关新闻在中国社群媒体受到热议,关注人数高达2300万。
综合德国之声中文网、多维新闻等媒体近日报导,破获孙卓拐卖案的中国警方将一名吴姓嫌犯逮捕归案;孙卓的养母则获保释,等待司法判决。
拐卖儿童事件多年来在中国一直备受关注。据公益组织「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创建的网站,截至2018年,网站上还有超过4万个家庭在寻找自己的孩子,而且平均每天有11个寻找孩子的家庭在网上注册。
多维新闻认为,公权力在拐卖儿童中充当的失责、甚至帮凶角色应引起警醒。中共中纪委官网8日发表、题为「谁给被拐孩子办户口?公权力绝不能成为帮凶」文章,就揭开了另一种权力「灯下黑」。
文章说,「被拐儿童不具备上户口的条件,若能瞒天过海安然落户,极有可能存在着出生证造假以及户籍部门渎职的问题」。若有公职人员把关审核不严不实、敷衍应付,或与不法分子串通,为非法办理户口大开方便之门,都意味着公安户籍部门管理的疏忽和卫生系统「内鬼」的存在。
报导表示,孙卓拐卖案虽发生于14年前,「但是期间大概率存在的公权渎职甚至违法的行为」若不曝光于天下,显然有违中共当局「依法治国」的理念。
其他例如大学入学考试冒名顶替、持多个户口购买多套房产、在逃人员办理假户口「漂白」身分等现象,背后都涉及违规违法办理户籍和伪造身份证件,甚至权钱交易、利益输送。
报导说,中共要在「依法治国」道路上继续前行,就必然要面对依然存在的渎职甚至执法犯法等公权力黑幕,而「就目前的各种情况看,这条路显然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