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谁砸了我们的饭碗?粮食减产“升温中”

京港台:2022-4-29 02:22| 来源:自由亚洲 | 我来说几句


谁砸了我们的饭碗?粮食减产“升温中”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俄乌战争延烧超过两个月,这一把战火如火如荼烧向餐桌,随着新冠疫情、能源上涨、抢粮和战争冲突接连推高粮价,气候变迁也持续助攻,引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饥荒潮。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署长毕斯利(David Beasley)说,“乌克兰从世界的面包篮,变成了排队等待救济者,这是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也提出警告,从2019年以来,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足的人口已经从1.35亿增加到2.76亿,目前全球约有38个国家、4400万人处于饥荒边缘。

  要端稳饭碗并不容易,根据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统计,今年3月小麦价格攀升至2008 年以来的新高点,食品和饲料价格应声喊涨,国际粮食价格更创下60年来最高峰。事实上,战争爆发前,粮食危机风暴已悄然酝酿,俄罗斯开火后,瞬间引燃火上浇油效应。

  气候变迁助长粮荒风暴

  台湾大学农艺学系名誉教授郭华仁指出,这次粮价波动从2021年开始走高,今年2月爆发俄乌战争才又加剧涨幅,背后还牵涉很多复杂因素,包括新冠疫情导致粮食供应链中断、石油涨价、气候变迁等,回顾最近20年的粮食危机,2008年和2011年两次粮价飙涨的主要推手是石油价格暴涨,不过,2015年之后粮价和油价两者的连动关系不再那么明显,各种因素叠加造成粮食危机升高。

  气候变迁是一场没有烟硝的长期战争,推波助澜助长粮食危机。今年2月至4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迁专门委员会(IPCC)接二连三发布评估报告:在全球范围内,高温和极端天气事件都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如果全球温度继续上升,将导致愈来愈多的农作物减产。

  农业本来就是看天吃饭,这一出危机剧码早已在真实世界上演,2021年从西欧、北美、中南美,到中国、印度等粮食产地都受到旱涝冲击,黄豆、土豆、咖啡、茶叶价格跟着涨个不停,随着全球暖化加剧,粮价波动将愈趋频繁。

  台湾大学植物病理与微生物学系名誉教授吴文希表示,粮食价格波动和产量、品质有直接关系,2019年IPCC《气候变迁及土地报告》曾预估,未来10年气候变迁将导致全球作物产量下降2%至6%,到了2050年,粮食价格甚至可能上升80%,这也说明了针对气候变迁对农业的影响,大家不敢持有乐观的态度。

  暖化让粮袋子变小了

  气候变迁无可避免让全球粮食系统变得更加脆弱,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2021年11月刊登在科学期刊《Nature Food》的研究显示,玉米、小麦、大豆和大米都受到气候变迁的影响,在高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境下,到了本世纪末,玉米产量会大幅下降 24%,由于主要种植地北美、中美、西非、中亚、巴西和中国等地的平均气温上升,未来几年后玉米产量就会开始走降。小麦产量则是出现增长,不过成长趋势最终也会停止,预计在本世纪中叶左右持平。

  郭华仁分析,气候变迁有平均温度上升和极端气候两个层面,以升温对全球粮食生产的影响来看,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农作物产量可能降低,不过,在温带或北方地区,由于气温上升,无霜期变长,农作物可以生长的时间增加,所以产量反而可能提高,这说明小麦会增产的原因,因为小麦生长在温带寒冷地区,而玉米的主要栽种地集中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不过,极端气候却是造成全面冲击,当热浪、寒害,或是洪灾、干旱袭击产地,农作物就会受到影响。

  升温的增产红利仅在“限值”之内,“气温上升,高纬度地区反而得利,小麦产量会增加,但是当升温超过2.5°C,不可能有正面影响。”吴文希说,“每一种作物和生物都有它最适宜生存的环境因子。”

  目前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革命时期上升1.1°C,“全球升温1.5°C恐怕提前10年发生。”去年科学家们提出数据示警,“预计2030年前后地球升温将达到1.5°C的门槛(《巴黎气候协定》的目标之一)。”

  大米减产砸破饭碗

  这意味着粮食不安全性火速升温,主要粮食作物逃不过减产的困境。“以全球平均数值来看,当温度升高1°C,小麦会减产4200万吨,等于是全球小麦会减少6%,水稻会减产3.2%,玉米和大豆分别减少7.4%和3.1%。”吴文希引用国际研究结果,“温度上升2°C,小麦会减产20%,水稻会减产8%,玉米则会减少18%,随着温度上升愈高,减产幅度愈加严重。”

  全球大米主要产区集中在亚洲,光是中国和印度就合占了一半,不过,这里也是气候脆弱地区。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通过气候变化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在IPCC的4种未来气候模式下,中国的水稻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产趋势。

  “当温度上升3°C,水稻会减产18%;温度上升4°C,很多生物会死亡。”吴文希进一步说明,“升温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被淹没,严重危害生存空间。”

  尽管暖化让水稻种植面积向北方延伸,极端气候灾害却可能抵消增产的效益。“农作物的开花期特别容易受到气候变迁的影响而发生损害,例如水稻开花时遇到低温,花受到损害,后来即使温度上升了,还是没有办法结穗。”郭华仁说,“当环境条件不适,会导致产量低落或是品质变差。”

  二氧化碳偷走营养成分

  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Stockholm Environment Institute)指出,农业是气候变迁之下风险最大的产业之一。随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飙高,主要粮食作物的核心营养元素也明显下降,雪上加霜的是,去年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NOAA)捎来坏消息,2021年5月大气中平均二氧化碳浓度为419.13ppm,这个数字比工业化前的浓度280ppm还要高50%。

  吴文希表示,针对气候变迁对作物营养成分的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曾经进行荟萃分析,在统合分析国际研究后发现,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会导致作物中镁、铁、锌、钾等矿物元素含量下降,并进一步预估到了2050年,很多作物含有的蛋白质、铁、锌会降低3%至17%。

  营养价值也是粮食安全重要的一环,吴文希说,2019年国际组织展开全球人口健康分析,结果发现全球营养不足的人口有8.3亿人,如果再加上气候变迁的冲击和影响,到了2080年营养不足的人口可能会高达13亿人。

  暖化掀起的粮食危机风暴,农业体系也无法置身事外,“气候变迁伤害农业,可是食农体系本身也是排放温室气体的元凶之一。”郭华仁说,“因为农业生产技术从农药、化肥、大型农业机械,再到农作物的长距离运输,都是仰赖化石燃料。”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科学团队2021年发表在《Nature Food》期刊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粮食体系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总排放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排放量最高的国家依序为中国、印度尼西亚、美国、巴西、欧盟及印度。

  郭华仁表示,农业碳排放的占比依计算方式而异,一般落在19%至29%,新研究则提高到约33%,其中以二氧化碳最高,大概占了46%,甲烷占了36%,再来是氧化亚氮18%,这三者是食农体系主要排放的温室气体,而且不只是农场内生产所制造的温室气体,农场外的食品运输、加工和食物浪费等也有很大的占比。

  这无异于是自食恶果,吴文希援引202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现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特别顾问萨克斯(Jeffrey D. Sachs)和国际学者合作的气候变迁统计分析,“森林砍伐和土地变更使用、能源消耗、畜牧养殖及种植加总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14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大约占全球排放量的27%,如果再加上食物损失和浪费产生的4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比达到34%。”

  当各国为顾及粮食安全,以不永续的方法加速生产,反而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沼之中。吴文希提醒,“往后我们在生产粮食、养殖的同时,要致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承担全球减碳的责任,否则势必承受很多社会风险。”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5 11:4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