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从女博士猛亲老院士,看学术界为何被卡脖子

京港台:2022-10-24 20:36| 来源:船夫日记 | 评论( 4 )  | 我来说几句


从女博士猛亲老院士,看学术界为何被卡脖子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01

  学术圈又传来了一个大瓜,一个无法抵赖的大瓜。

  10月9日,在一个学术大咖的学术视频研讨会上,出现了这一幕: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前副校长方岱宁,突然被一名年轻女子搂住脖子,猛亲其脸颊。啪,啪,啪,连亲三口。

  

  方岱宁赶忙指了指屏幕,女子才惊觉入镜,随即转身离开,留下了方教授的一脸无奈。

  事后,网友扒出,这个女子是北京理工大学的李立明博士,是“先进结果技术研究院”的研究团队人员。

  

  中国科学界真的太难了,不仅被美国卡脖子,还要被女博士卡脖子,心疼我们的老院士。

  方岱宁院士今年64岁,虽然这段恋情跨越了30年,但女博士爱上男院士,也无可厚非。

  知识分子嘛,惺惺相惜,始于才华,忠于岁月,这种事历史上不是没有,80岁的杨振宁院士不也有人爱得死去活来?

  

  但这段感情不仅跨越了岁月,也跨越了家庭。

  老院士和女博士都是有各自家庭的,女博士的博士论文中就写道:“我和我的爱人从小就认识,能够走到一起真的感谢缘分。”

  还说爱人以及公婆给了她极大的爱和支持。

  

  从小相识,这叫青梅竹马吧。

  挑起生活重担,说明是男方又要赚钱,又要做家务吧。

  这不,他不仅得到了在博士论文中亮相的机会,也戴上了老婆亲手编织的绿帽子。

  福报了这是。

  可能男人有时候就是需要隐忍,院士虽老,但可以解决老婆的学位问题,毕业问题,就业问题,甚至是学术圈的地位问题。

  大家不要小看学术圈,不要总觉得圈子里只有科学,圈子也是讲人情世故,讲学术站位的。

  比如这个院士参加的这个会议,就专门研讨了“青年学者要在哪些方面提升?”的重要问题。

  显然,这位已婚女博士,已经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提升方向——知识和病毒一样,都是可以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的,用嘴来得可能还更快一点。

  只是现在难题来到了北京理工大学这边:

  保大还是保小?

  02

  其实,现在很多高校导师和女学生的故事已经多到让我们疲倦了。

  但是,每一次的个案,无非是开除一些人,警告一些人,批评一些人。

  从来都没有一次系统性的纠错和反思。

  中国的学术圈为什么走向腐化?

  看起来这是近些年的事,实际上,这是一件长达数十年的事。

  90年代中期,中国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应邀到南京的某单位讲课,下榻在当时南京最豪华的五星级酒店。

  次日,经济学家离开,邀请单位去酒店结账,当时就麻了——一夜之间,这位经济学家竟用房卡在酒店消费了一万多元。

  即便在今天,一天消费一万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在90年代,大家自行体会!

  而现在,这位年事已高的经济学家依然活跃在各种媒体上,接受着芸芸众生们的顶礼膜拜。

  2002年,武汉某高校邀请一位院士参加评审会。

  这位年迈古稀的院士,竟然堂而皇之地带着他的情妇来,而且和方岱宁院士一样,都是跨越好几十年的那种。

  更过分的是,这位院士竟然要求接待单位报销情妇的来回机票。

  2006年,南京某个70多岁的老教授去异地开完研讨会后,更是直奔风月场所。

  

  以上这些真实的小故事,让不少煤老板们感到震惊、愤怒和释怀。

  原来,毫无羞耻的勒索,毫无风骨的做派,可以来自最不可能的人群——教授、学者。

  然而,千真万确,正是这些知识精英,至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开启了道德沦丧的模式。

  03

  专家学者们是怎么腐化的?

  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自己的名望和话语权力可以换来实打实的好处。

  中国人对知识精英有着天然的崇拜感。

  虽然精英这个词来源于西方,本身是带有嘲讽意味的。

  但在中国,精英一词充满了群众对于某种特殊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知名度的联想。

  毕竟无论是科举选拔,还是一些文学艺术,总是把知识精英包装成一种高高在上的卫道士。

  而一个精英宰制联盟,要想稳固和维护自己利益,也会给这个圈子加上很多噱头和潜规则。

  比如,用老派的工装服,去掩盖精神上的猥琐和心智上的使坏。

  比如,用学术上的保守主义,去守卫自己的既得利益——论文审核、学位名额,让学生帮自己干活,甚至照顾孩子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丧失了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而且彻底沦为了既得利益的囚徒。

  他们常常发出一些寻常人都觉得离谱的话:

  比如让农民来城里买房,比如说房价还不够高等等。

  

  这在本质上,就是通过知识权力,去换取美色、财富或者加官进爵。

  这一点,我想无论是方岱宁院士和李立明博士应该都深有体会,且彼此甘之若饴。

  

  而这个潜规则的曝光则来自于现在的两大进步。

  1.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读过大学人开始意识到,所谓的学术圈,其实就是那么一回事,教授也是人,他们也在搞钱,有些人并不因为文凭上的高人一等,在道德上也能抢占高点。

  2.媒体的发达:过去的那些心术不正的,贩卖知识的人,正在因自媒体和社交平台的关注而曝光。

  比如前段时间自夸潜规则过上百名女艺术考生的杜英哲,他的犯罪行为已经持续了10多年,但直到今天才被公众知晓。

  

  当然,被公众知晓并不代表着被瓦解。

  因为直到今天,我都没有看到学术界有什么相互制衡体系,更多看到的是联盟、勾结和分赃。

  谁来监督和制约这些知识精英?尤其是隐蔽性最强,最会说话的知识精英。

  难道仅仅靠方岱宁院士不懂事的摄像头吗?

  这个问题我三年前就提出了。

  可惜的是,直到今天,也依然无解。

  因为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 

相关专题:院士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7 11:5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