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朔尔茨:柏林不想与北京脱钩 但也不过度依赖北京

京港台:2022-11-4 05:50| 来源:美国之音 | 评论( 18 )  | 我来说几句


朔尔茨:柏林不想与北京脱钩 但也不过度依赖北京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星期四(11月3日)在美国政治新闻杂志《政客》(Politico)发表文章说,德国不想与中国脱钩,但也不会过度依赖中国。他还说,中共二十大更加明确宣示马列主义,随着中国的变化,与中国打交道的方式也必须改变。

  他表示,德国将在符合共同利益的领域寻求合作,但也不会忽视有争议的问题。

  朔尔茨是即将于星期五(11月4日)前往中国访问的前夕发表这篇文章的。他在文章中说,自己是心中装着五项考虑因素开始这次中国之行的。

  朔尔茨写道: “首先,今天的中国与5年或10年前的中国已经不同。刚刚结束的共产党代表大会的结果是明确的:此次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示,要比前几次代表大会所占据的空间要广泛得多。对国家安全——意即共产主义制度的稳定——以及对国家自主的追求,在未来将变得更加重要。因此,随着中国的变化,我们与中国打交道的方式也必须改变。”

  朔尔茨所提到的第二项思考是不仅中国变了,而且世界形势也变了。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正在残酷地危害国际和平与安全秩序。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甚至毫不犹豫地威胁使用核武器,这实际上是要越过全人类划定的红线。

  舒尔茨表示,他访问中国时所带着的第三项思考是,即使在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仍然是德国和欧洲的重要商贸伙伴,因此德国不想与它脱钩。“但是中国想要得到什么呢?”他问道。

  他写道,北京当前的“双循环”经济战略是要加强其国内市场,减少对其它国家的依赖。朔尔茨在文章中提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0年底的一次演讲中曾经谈到利用中国技术,“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

  朔尔茨写道,德国必须认真对待中国这样的声明,因此必须消除片面的依赖关系,需要谨慎和务实地寻求明智的多样化。

  在谈到其第四项思考时,朔尔茨表示,今年早些时候在达沃斯习近平曾经说过,“纵观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世界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人类总是在战胜考验中成长”。朔尔茨写道, “这意味着容忍和承受矛盾。这意味着在彼此的讨论中不要回避困难的问题。其中包括尊重公民和政治自由以及少数民族的权利,例如在中国新疆地区的问题。”

  朔尔茨所说的第五项思考是,他不仅是以德国联邦总理的身份访问北京,而且也是以一名欧洲人的身份去访问北京的。他说, “我不是要代表整个欧洲,如果那样将是冒昧和错误的,而是因为德国的对华政策只有在嵌入欧洲的对华政策时才能成功。”

  舒尔茨将是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第一位访问中国的七国集团(G7)领导人。

  与此同时,七国集团国家的外长本星期将在德国西部城市明斯特举行会议,将主要讨论努力应对俄乌战争的影响、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影响力及其对台湾的企图以及伊朗政权对反政府抗议的镇压等议题。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德国政府高级官员周三(11月2日)在谈到朔尔茨即将展开的中国之行时对路透社表示,德国希望找到与中国的合作领域,但与其关系不能够“一切照旧”。

  这位匿名的德国高级官员说,柏林希望在贸易关系上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并希望中国能够帮助说服俄罗斯结束乌克兰战争。

  这位官员还补充说,朔尔茨希望向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提出所有棘手的问题,并不认为谈论人权问题就是干涉中国的内政。

  (本文参考了美联社和路透社的报道。)

 

相关专题:北京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12 02:5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