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北京5月来首例死亡 清零或共存再成热搜话题

京港台:2022-11-20 23:45| 来源:中央社 | 评论( 9 )  | 我来说几句


北京5月来首例死亡 清零或共存再成热搜话题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北京市19日新增一名87岁COVID-19确诊者死亡,媒体报道是5月底以来中国首例死亡病例,此话题也成为今天中国网络热搜,特别是近期公布优化防疫20条,支持清零或与病毒共存者对立,撕裂中国社会。

  

  北京市19日召开第418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刘晓峰通报情况。(香港(专题)中通社)

  北京市卫健委今天公布,11月19日0至24时,新增69例本土确诊病例和552例无症状感染者,另确诊者中出现一例死亡病例,为87岁男性,11月11日出现乾咳,13日确诊为轻型,19日严重肺部细菌感染,发生脓毒症休克,“因基础病恶化”,抢救无效死亡。

  光明网报道,近5日来,北京社会面筛查发现感染者呈波动上升趋势,自11月15日40例,19日首次突破百例,达到122例。

  香港01报道,19日全中国本土新增2万4215例,且自今年5月26日以来,首次再新增1例本土死亡病例,就是位于北京。

  今天“北京新增一例死亡病例”成为中国网络热搜话题,有网友留言指“这年纪别说感冒,就是摔一跤都很危险”,批评媒体报道这个死亡案例渲染社会恐慌,但有网友说,“许多专家不是说没有危重患者了吗?”,反驳人心冷漠,“家里没老人吗?”另外许多人关注此案例是“基础病恶化”,认为当局有淡化疫情之意。

  不过,最多网友热烈讨论的是北京已出现一例且确诊6日内死亡,到底是要与病毒共存还是持续清零?

  有人认为这个案例“躺平派是不是没看到”,强调根本不能放鬆,但共存派认为社会不可能永远封控,这样下去社会还能撑多久?高低风险区不应一刀切封控,清零与共存两派看法严重撕裂。

  此外,中国公布优化防疫20条措施,针对民众看法分歧甚至恐慌,官媒新华社连日推出优热点问答系列报道,试图统一口径安抚民心。最新问答是关于从疫情发生地返回是否要隔离?遇到滞留怎麽办?

  新华社引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专家权威回应,指根据试点评估结果,高风险区外溢人员的风险较低,因此20条对管控措施相应调整,将高风险区外溢人员“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

  假如A地划定为高风险区,对于高风险区内人员实施封控管理,对于A地划为高风险区之前流入到B地的风险人员,在B地追踪到以后要进行“7天居家隔离”管控。根据第九版防控方案,管控周期从离开A地的时间算起。如果B地在排查时已经超过管控周期,原则上无需再隔离管控。

  至于如何防止对返回人员加码管控?如何统筹滞留人员疏解和有效防止疫情扩散?新华社回应目的地不得拒绝接收滞留返回人员,并按照要求落实好返回人员的防控措施,既要避免疫情扩散,也不得加码管控。

  另针对当前没有疫情但溢入风险较高的地区,从疫情所在县区返回人员要主动向当地报备,社区要主动展开登记,严格落实3天2次核酸检测措施(间隔24小时以上)。

 

相关专题:北京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7 15:1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