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不一样的中国":故宫珍宝流浪的故事

京港台:2023-2-4 23:38| 来源:自由亚洲 | 我来说几句


"不一样的中国":故宫珍宝流浪的故事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英国广播公司前驻北京记者亚当·布鲁克斯

  英国广播公司前驻京记者亚当·布鲁克斯(Adam Brookes)出版的新书《易碎珍宝:在二战中拯救故宫文物》,以中国人的视角,纪录了故宫文物在战时流浪16年的历史故事。他说,英语世界对于中国人在二战的经历理解甚少,他更希望能记录下那个渴求与世界往来、心向国际主义的中国时代。

  十多年前,BBC前驻北京记者亚当·布鲁克斯(Adam Brookes)与妻子造访台湾(专题)故宫博物院。在台北外双溪的古文物珍藏中心,他们第一次听着这些文物在二战时流浪的历史,震撼不已。

  1930年代初,日军占领中国东北大(专题)片地区,且逐渐向北京靠拢。1933年,国民政府为保护文物将故宫的珍宝打包南迁到上海,再随着日军逼近将文物向西移长沙、贵阳、四川、重庆、南京,十六年的流浪后,这批文物的一大部分在1949年抵达台湾。

  “这个故事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几乎从来没有被讲述过。我读得越多,越发现故事有很多新的细节。 作为一名作家和记者,我感觉像一个巨大的、重要故事,一个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时代,落入我的眼前。” 布鲁克斯告诉自由亚洲电台。

  亚当·布鲁克斯(Adam Brookes)在即将出版的新书《易碎珍宝 :  在二战中拯救故宫文物》(暂译Fragile Cargo: The World War II Race to Save the Treasures of China's Forbidden City)中,纪录了这段故宫文物在战时流浪十六年的历史故事。

  中国人的故事

  布鲁克斯企图用“人”的视角去讲述这段历史。“在英语世界中,我们的脑海里没有太多关于中国人的故事,我的主要意图是尝试集中中国人的声音和生活经验,让人们能理解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段落。”

  布鲁克斯展开十多年的研究与探索,他透过台北故宫找到了两位重要的亲历者,一位是故宫前博物馆馆长的儿子庄灵,另一位是已经百岁的文物保管人索予明。他还透过阅读大量的官方文件及文物保存者的回忆录,试图还原这段历史。

  “这些皇家珍品从北京到上海、再到南京、再往中国最西部的这段旅程,我觉得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中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非凡的经历与迁徙。数以万计的人在日本(专题)全面入侵前逃亡,在那段时间里的个人故事对我来说非常震撼,不论在范围或规模上。

  比如我书中的一位文物保存人那志良 ,他讲述了1937年在扬子江上装载珍品上轮船的感觉。当时南京码头挤满了战争难民, 而日本离入侵南京城墙只剩几天的路程。日本轰炸机一直在头顶上盘旋、日军的炸弹落在南京,半个城市都在燃烧,成千上万的人急著要离开南京,那里的混乱是无法形容的。 ”

  当时,故宫博物院租用船只将艺术品从沿长江运出南京,远离日军的进攻,但船只也一直处于难民过载的危险之中。布鲁克斯描述,每当载满文物的船要离开码头,日本轰炸机就在上方,难民们则紧紧抓住这些船的外围,拼命地试图逃离。

  “那志良描述了整个过程,包含试图找到足够的食物吃、找到睡觉的地方,他还不断地受到臭虫困扰,他说永远无法睡个好觉、找不到足够的东西吃。 他是一位来自北京的知识分子,但他发现自己不得不与这些船上的水手达成协议,他不得不睡在发臭的船上或村里。当时人们在试图向西迁移时所经历的艰辛,令人难以置信地震撼。”

  布鲁克斯说,那段中国向西部大迁移的历史记录相对少,他认为部分原因是许多中国人识字率不高,加上行车途中难以书写,战时中国纸质不佳等,导致我们因此失去大量的人类记述。

  

  即将出版的英国广播公司前驻北京记者亚当·布鲁克斯新书《易碎珍宝 : 在二战中拯救故宫文物》(Fragile Cargo:The World War II Race to Save the Treasures of China's Forbidden City)封面(亚马逊官网截图)

   不一样的中国

  是什么驱使了这些文物保存者们,携家带眷、颠沛流离却也要紧紧守著这堆文物?

  布鲁克斯说,除了对文物的热爱,这群人还坚信著这些中华珍宝代表的意义。

  “他们深深地相信一个概念:这种艺术已经从皇家珍藏、皇帝的财产转变为国家和人民的财产。他们把这些艺术品看作是体现、或代表国家的某种方式与概念。当这些人带着展品到中国西部时,他们想着的是不希望主权中国在日本占领下消亡。我认为他们的动机也出于他们的民族意识,以及艺术在民族意识中所扮演的角色。”

  布鲁克斯提到,英语世界对中国人在二战中的经历理解极少,他希望透过这本书带来二战史中一些中国人的角度,更希望读者能因此思考看待中国的方式。

  “中国曾经是一个更加对外开放的、国际主义国家,人们寻求与外界的联系和对话。这跟我们许多人在与今日中华人(专题)民共和国打交道时,经历的封闭感不太一样。” 布鲁克斯说,“我希望人们了解中华民国那段历史,那时与当下中国在世界上的样貌截然不同。”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5-2 19:2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