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亚洲替代供应链持续发酵 中国经济前景黯淡

京港台:2023-3-15 04:15| 来源:上报 | 评论( 12 )  | 我来说几句


亚洲替代供应链持续发酵 中国经济前景黯淡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蔡明芳(淡江大学产业经济与经济学系教授)评论文章:在2022年中国经济成长表现不如预期的情况下,中国今年的经济成长率普遍被许多经济预测机构看好,美商花旗银行(Citi)与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预测为5.7%;汇丰集团(HSBC)、摩根大通(JPMorgan)预测为5.6%,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相较前面预测机构乐观,其预估中国今年经济成长可达5.8%。国际货币基金(IMF)的预测则为5.2%,且其并不看好中国中长期的经济成长。

  虽然许多经济预测机构看好中国的经济成长,但其理由多为疫情封控解除后的内需复甦、房地产市场逐步获得控制以及中国去年经济成长率较低等因素。然而,上述的理由是否真能促进中国经济成长,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中国官方对今年经济的“预估值”不如去年

  就中国官方对于自身经济的评估而言,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本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所公布的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中国经济成长率的目标为5%左右,较去年的预估值5.5%为低。在去年中国经济成长率仅达到3%的情况下,若中国真的看好自身的经济成长,其官方的预估应该很容易超过5.5%,而非低于5.5%,这也显示多数外资机构对于中国经济的预估恐过度乐观。

  此外,李克强也特别强调在“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与包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及经商环境改善等面向的“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与“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等重点工作项目。

  亚洲替代供应链对中国经济的衝击会持续扩大

  上述中国经济重点工作项目虽已延续多年,但是,中国的经商环境与经济结构调整在面对中国政府的严格封控与美国推动的供应链重组与供应链分散的趋势下,中国的经商环境已受到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美国对于中国科技出口管制趋严,使得中国在经济结构的改变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当一个国家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受到技术来源国的高度管制时,该国无论要以新的技术来改变经济结构或更新资本设备来发展新的经济模式,均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此外,英国经济学人杂志(The Economist)在今年二月再次指出,包括台湾(专题)在内的14个国家共同构成的亚洲替代供应链“Altasia”(alternative Asian supply chain),也再次说明中国所面对全球产业供应链重组的压力,除了面对劳动力多或平均薪资较中国低的印度(专题)与以越南为主的东南亚各国的竞争外,美、日、欧等国除了对于先进技术的管制趋严,也推出不同的政策吸引厂商回国设厂。

  换句话说,中国面临的供应链移转是全面性的,即使中国经济结构未主动调整,在供应链重组的趋势下也必须被调整。由于中国过去即是因为居于世界工厂的地位而保有高速的经济成长,此一地位也会因供应链重组而消失,基于此一因素,认为中国经济可以超过5.5%的预测并不合理。

  民主国家对于中国政府与厂商的戒心 不利中国经济发展

  除了供应链的重组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影响外,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Select Committee on Strategic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在上月底的首场听证会,也特别提醒美国民众与企业,中国政府对美国经济、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例如,近期包含美国白宫已下令联邦机构设备卸载和禁止抖音(TikTok),欧洲议会也决议禁止使用中国TikTok。由美欧等国对于中国企业的决策可知,中国与美国或欧盟国家任何形式的官方会面,应无法改变中国持续滑落的国际形象与地位了,在此情况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程度也必然会再次降低,这对中国的经济也会是一大伤害。

  最后,自去年以来,在美国升息与全球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中国一带一路计划的参与国已陆续面临国家破产或债务违约,美国财政部长叶伦也对于中国留给非洲国家的债务陷阱提出警告,美国南方司令部(USSOUTHCOM)司令Laura Richardson近期也在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上,认为中国在中南美洲国家的货柜与矿产的投资以及在这些国家进行低价抢标的行为可能威胁美国安全。当美国持续关注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与开发程度较低的国家所带来的债务陷阱与掠夺性投资时,中国对外扩张经济实力的能力也会受限,这也是中国经济难以再持续成长的重要原因。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金融财经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13 03:2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