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习普会刚刚结束,中国学生的“机会”就来了

京港台:2023-3-31 03:23| 来源:枫叶君评 | 评论( 12 )  | 我来说几句


习普会刚刚结束,中国学生的“机会”就来了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这样说:“我从不关心政治。”好像这么一来就万事大吉,天上响个炸雷,劈死谁,都轮不到说话人自己。

  其实,他大意了:政治最心疼人,你可以以不关心它,但它却总是关心你。

  因为赌博把房子输给别人,按说是很个人的事儿,可也离不开政治。在电影《活着》里,龙二的房子被烧了,镇长对富贵说:好家伙,烧了几天几夜,你们家的木头可真好。富贵听了慌忙纠正:那不是我们家的木头,那是反革命的木头。

  富贵不傻。龙二被枪毙后,他跑回家跟媳妇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那院房要是当初不输给龙二,这五枪打的就是我。

  在电视剧《金婚》中,大庄对梅梅说:你表姐现在已经不读苏联小说了。

  为什么不读?不是苏联小说不好看了,而是中苏彻底闹掰了。读有风险,不读政治上安全。

  现在,也有不好的,不是闹掰胜似闹掰,比如,中国和美国。

  当然,还不至于挨上五枪,也不到从此不让看美国新闻的程度,但作为学生,恐怕会受到直接影响。因为,美国大学不那么欢迎中国学生去就读了。

  按国民素质讲,美国人不该那么小心眼,但架不住他们那边也讲保密。因为两国关系在科技领域的一系列碰撞,现在已经进入一个“防”、一个“谴责防”的互怼死循环中。过去还好,现在则不成,中国学生去学习某些敏感专业,申请基本上都会被拒绝。不过,对方话说得很客气:不好意思,本专业比较费眼,怕您盯得太紧,伤着您。

  

  现在,中美关系不好得已经有目共睹,如果把报纸的日期遮住,单看文章中的用词,很容易让人穿越到过去某个时期。去美国留学比过去增加了难度,但是,就没有机会吗?有人看到了:去不了美国,那就去俄罗斯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北京分社3月29日发了一篇文章,称,俄中两国教育合作面临新机遇,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毫无疑问,大背景当然是中美关系急速滑坡的冷酷现实,但更直接的催化剂是,中俄刚刚签署了《中华人(专题)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现在,因为相同的情况,中俄教育部门颇有些惺惺相惜,执手相看泪眼的感觉。

  中国明扬教育创始人张锐表示,受国际局势影响,俄罗斯同西方国家的合作项目受到严重冲击,来自西方的留学生(专题)明显减少,俄罗斯高校更倾向于同中国大学开展交流。

  他表示,中国对此也很感兴趣,“俄罗斯的优势专业比较集中于自然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化学、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在人文领域,包括新闻、法律、媒体也有持续的合作,特别是俄罗斯的艺术领域在全球是独树一帜的,因此,中俄高校在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都建立了很广泛的合作。”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杨广荣也说,中国学生愿意到俄罗斯学习有三点原因:“第一,从国家层面,中国跟俄罗斯的两国关系非常友好。另外,在地理位置上,俄罗斯与中国的黑龙江省接壤。第二,俄罗斯在机械制造、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等方面的水平较高,值得我们职业院校的学生去交流、学习。第三,在消费水平上,俄罗斯跟中国的水平相当。也就是说,中国学生留学俄罗斯,无论是学费还是生活成本方面,是绝大多数家庭完全能够承受的。”

  这话说得有无道理呢?肯定有,但也不全然。学生出去学习,首先考虑的不是国家关系吧?你是去上学,不是去递交国书。中国和朝鲜(专题)关系也好,可是有多少中国学生跑到平壤去留学?至于地理位置近,也恐怕关系不大,学费都出了,还在乎一张机票?至于俄罗斯某些专业不错,这肯定有根据,但要说专业出色,欧美国家肯定更多。

  

  据俄方统计,目前在俄罗斯学习的中国留学生近4万人,超过全部外国留学生的10%,而留俄的外国学生大部分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中国和印度(专题)。

  对近代中国来说,留学走过了一条从精英到平民的路。说到老一辈留学生,最令人景仰的大概就是两弹一星元勋那一拨。

  

  学问那么精,贡献那么大,这些科学家都是从那学来的本事?

  除于敏和钱骥外,另外21人全部都有留学经历。其中,留美最多,有11人,超过半数。余下10人中,5人留英,2人留德,2人留苏,1人留法。两位留苏的科学家是孙家栋和周光召。

  这里有个细微但却颇有嚼头的问题:孙周二人怎么没踏着师哥们的足迹,留美、留英、留德、留法,还是北上跑去苏联了呢?

  岁数不饶人,大了不饶,小了也同样不饶。跟负笈欧美的元勋们比,孙周的弱项是他们的岁数不够大,两人都出生于1929年。

  孙家栋考入哈工大预科时已是1948年。周光召在1947年考入清华,1951年毕业后到北大(专题)攻读研究生。对他俩来说,还没毕业就已经准备迎接新中国,等毕业时朝鲜战争爆发了。所以,不管心里怎么想,踏着师哥们的足迹几乎没有可能了。

  

  

  这一点跟早几年的没法比:23位元勋中,年纪最长的两位是王淦昌和赵九章,都出生于1907年。王淦昌从清华毕业后,直接考取官费留学,1930年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研究生。5年后,赵九章也来到柏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也有比孙周高一层头皮的,如同时出生于1924年的邓稼先和朱光亚,朱光亚1946年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邓稼先1948年赴美国普渡大学学习深造,均获博士学位。

  

  对于孙周二人,北上成了不二选择:1951年,孙家栋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周光召则于957年至1960年间,在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任中级研究员。

  从这里不难看出,政治不仅关心普通人,而且更关心科学家,关心想出去的人。

  很多人喜欢说“沧海横流”,其实,那是吹牛。更多的是,时间倒流。不然,怎么中俄教育交流现在春风拂面,让人不禁有些留苏的温馨回忆呢?

  当初是空军工程学院,核子研究所,为国搞科学攻关,现在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学了一技之长回来就业。但不管怎样,地点一样,过去是苏联,今天变成了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

  很可能,过不了多久,在酒席上喝得微醺之时,聊起各自的教育背景,有人会不无得意地说:哥们儿可是留俄的!话一出口,就招来满桌子的艳羡目光。目光之火辣,不亚于当年的人们听到那一声炮响。就算有不服者,也只能在心里暗自嘀咕:不就是赶上好时候了吗?要不,留俄这等好事儿能轮得上你?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2 12:1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