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95后面试时撒过最大的谎,一戳就稀碎....

京港台:2023-4-10 09:08| 来源:Vista看天下 | 我来说几句


95后面试时撒过最大的谎,一戳就稀碎....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如果你发现你的社恐朋友,在最近的春招求职简历里写下“开朗乐观、易于相处”。

  且出门之前,反复在镜子面前表演“hellohello你们好,哇我太开心了,想进入贵公司好久了”的热情打招呼话语。

  那一刻,请不要打扰ta,也不要戳穿ta。

  因为ta正在修炼每一位成熟社恐的必备技能——假装开朗。

  

  前两天,一个名为“为I做E”的词条突然涨到热搜榜第一,阅读量狂飙到两亿。

  点进去一看,全是社恐人的满纸辛酸泪。

  

  I和E,是MBTI心理测试里的一种性格分类,你可以将它粗暴地理解为I是内向社恐、E是外向社牛。

  不爱社交的I人们内心更喜欢安静独处,可生活不让他们如愿。

  总有那么一些时刻,I人必须逼自己一把。

  哪怕内心已经在祈祷现在就来个小行星毁灭地球、顺便毁灭人类所有社交活动。

  表面上依旧阳光开朗大E人,自我洗脑特长只有微笑。

  01

  每个假装开朗的社恐

  都是半个影后影帝

  I人们不得已假装开朗的瞬间,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而你永远不知道一个假装外交熟练的I人,耗掉了多少演技。

  UP主@累渠_前段时间一时兴起,举办了邀请陌生I人一起唱K的挑战活动。

  本义是想观察一群内向的人在一起会怎样,想象中场面会窒息中带着一丝好笑。

  他的想象没有错,这个活动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窒息而好笑的气息:

  因为活动报名人数36,实到人数只有9。

  

  每一个I人走进包厢时,都下意识地微微鞠躬说大家好,严肃地仿佛求职。

  而落座后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完全没有话题可聊,只能彼此露出成年人的尴尬营业式微笑。

  好不容易效仿英国人聊了一嘴天气:“今天好热啊。”

  紧张到完全忘记那天的温度只有18℃,春天的小凉风刮得嗖嗖。

  

  这期间有两个东北I人,大约是血脉的呼唤让他们无法人忍受ktv里的死寂氛围。

  双双拿起了话筒,说要给大家热个场子。

  社恐的性格底色却又让他们本能地彼此推脱,最后在谦让中开口唱歌。

  

  如果你还不明白什么叫做“为I做E”,那这便是典型例子。

  当一群I人已经冷场到极点时,总会有第一个无法忍受尴尬的I人尝试打破僵局、活跃气氛。

  为了其他I人,这两位东北I人化身为E人。

  哪怕自己也窘迫到无意识地扣手掐腿,也要唱完那首热场的民歌。

  

  看完这个视频后我忍不住开始思考,东北地区的I人们会不会生活整体比其他地区I人困难些。

  因为他们的东北老乡李雪琴似乎也经常陷入“为I做E”的困境。

  

  她和毛不易一起主持交心谈话式节目《毛雪汪》,俩都是社恐I人,但李雪琴永远是负责找话题、打破冷场的那一个。

  有一次节目嘉宾是龙丹妮,龙丹妮的聊天节奏快,到节目后半程话题似乎快聊没了。

  这时候的李雪琴看起来有些疲惫,感觉已经是在单纯凭借东北本能,无意识地找话题继续聊下去、不让龙丹妮的话掉在地上。

  

  说真的,我看这段节目的时候都很担心李雪琴累到睡着。

  

  社恐的I人们也曾幻想过一种理想生活:

  窝在自己的小家,只在想要时才和亲密的朋友家人聊聊天、出出门。

  而所有不感兴趣的社交活动,都可以用“哎呀不好意思,我临时有事”来推掉。

  

  via@叮叮猫

  但只要进入社会就将发现,这个幻想脆弱到只需招聘需求上有“擅长沟通”四个字就能轻易击碎。

  I人也需要工作,I人只能微笑地对HR撒谎“我性格温和,善于处理同事关系、及时与同事沟通”。

  然后在需要和陌生同事对接的时候,争取能线上就不线下。

  线上沟通时还能用“哈哈哈哈哈”来假装自己开朗,线下就只能硬着头皮演戏祈祷邓超附体了。

  

  人只要活在线下就免不了社交,哪怕你周末穿着T恤大裤衩随便出门散个步,也存在着遇上熟人的可能性。

  俩人狭路相逢时I人只能强颜欢笑,但还是调动起全身肢体动作,努力去打了一个招呼。

  打完后还得心虚地反思:“我刚刚表现的还行吧?没让人看出我其实不想打招呼吧?”

  

  via @徐洁儿

  意识到I人在生活中有多需要演戏时,瞬间就能理解为什么社恐梁朝伟能当影帝了。

  生活中有过太多需要假装的时刻,演着演着就会了。

  

  I人梁朝伟与他的E人老婆刘嘉玲

  02

  每次假装开朗结束

  我都想给自己挖条地洞

  倘若把假装开朗描述成一种灾难,它给社恐I人们带来的伤害,无疑是递进式的。

  刚意识到自己需要进入社交模式时,I人们体会到的是慌乱、窘迫与无助。

  正如毛不易描述自己上节目在后台休息时,如果遇到其他艺人给大家送礼物,他会在听到隔壁休息室有动静时就进入战备状态。

  在脑海中开始构想对方走进自己房间的画面,思考自己要说多少句“谢谢”、鞠多少个躬。

  

  无数普通社恐人也会在同事分发零食、特产时经历类似的体验,悄悄用余光观察着那位同事发到哪了、什么时候轮到自己。

  之所以用余光观察,则是害怕太过关注的话,会显得仿佛自己很想要那个特产or零食。

  

  via @徐洁儿

  这一步最难的,是要在明知道同事正在分发特产,却还要在接到特产时明知故问、假装惊喜:

  “哇这是什么!谢谢谢谢!”

  嘴角努力扯出一个开朗的懵懂笑容,祈祷着自己的反应足够礼貌与热情。

  

  过了窘迫难堪这一关,社交灾难的的折磨还没有结束。

  对内向I人而言,比假装开朗进行时更让人痛苦的,是事后的“创伤应激症”:

  每次假装开朗一分钟后,I人们都将陷入至少10分钟的后悔、自责与烦躁。

  且至少需要独处十小时,才能抚平内心深处的别扭与不安。

  

  读者@袅袅投稿说,她曾经和好朋友一起去环球影城玩,在园区内走了一天的路巨累,可俩人还是想等到天黑后看灯光秀。

  俩人找了一个长椅休息,万万没有想到朋友因为太累竟然在长椅上睡着了。

  结果每一个路过的园区工作人员,还有部分游客,看到她们后都好心地走上前问是否需要帮助,因为担心长椅上四仰八叉的朋友是身体不适晕厥。

  她现在已经忘了,那个傍晚,自己到底和多少人堆着笑解释朋友正在睡觉,也忘了具体的措辞。

  后期,她甚至因为担心吵醒朋友,看到有人朝自己走来,就主动迎上去假装社牛、尽可能用搞笑的语调说:“不用担心,她只是在睡觉”。

  

  但她到现在依旧清晰地记得,后来看灯光秀时,自己整个人像宕机了一般,甚至没有举起手机拍照打卡。

  脑子里一直在不断地质问自己,当时为什么要假装搞笑女呢、为什么自己会在被别人注意到时如此无措不安呢等等问题。

  且回家后在家里啥也不干、躺了周末两天,才觉得自己恢复了一点社交活力。

  

  一个残忍的、会长久折磨内向者的事实是,不论你假装开朗多少遍,事后依旧会或多或少感到烦躁与抵触。

  因为对I人来说,社交基本是一个纯粹的消耗活力的过程,而自己往往只能从从独处与内心世界获得活力。

  无数次地假装开朗,或许能让你把各种场面话练习地更流畅,更让人瞧不出破绽。

  内心深处,却依旧不喜欢那些场合。

  

  然而更残忍的事实是,只有小孩子能以内向社恐为理由,逃避走亲戚、认识新朋友等不喜欢的场合。

  而成年人,总有各种理由押解着他们必须堆着笑去假装开朗。

  03

  成年人的社交

  无关喜好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浅社交擅长者”

  讲的是一类人群只能够应付比较表层的人际关系,但不擅长处理更深一步的社交。

  和同事们相处,可以做到工作间隙彼此开开玩笑、看似其乐融融,但没法真的把相处不错的同事处成朋友。

  火车上能和热情的陌生人地天南海北地聊上一刻钟,但大学时同班同学坐在旁边,自己却不敢开口开启一段对话。

  换个视角来看,这不就是社恐成年人们的假装开朗moment。

  只是在机械性地发挥自己习得的社交技能,达成一定目的而已。

  

  有时这个目的是照顾他人,比如出门吃饭时,在喧哗的餐厅中需要高声喊服务员催菜。

  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I人们大概率会坐在位置上默默等待服务员经过,再叫住对方。

  可如果是与一个更内向的朋友一同聚餐,那么不少内向人最终会选择“为I做E”,拔高音调大声喊来远处的服务员。

  强撑出一个成熟稳重、游刃有余的模样,进而不让朋友为难。

  

  有时,这个目的是为了集体气氛

  向来被认为性格活泼的宋祖儿在节目中曾透露说,自己其实不是真的社牛。

  她只是社恐到了极致、无法忍受尴尬氛围,最终选择了把自己最不堪的样子当谈资、当一个开篇笑话,让大家有事情可聊。

  就像喜剧演员在台上卖丑一般,换得一个看似融洽的氛围。

  

  更多时候,假装开朗的目的完全是生活所迫。

  工作中有时需要外出学习,团建时需要表现得合群友善,租房买房时需要与中介斗智斗勇、刨根问底,售卖东西时需要主动吆喝……

  生活中有数不清的社交场景,而大多数场景中,人们都会更偏爱一个处事游刃有余、待人主动热情的人。

  久而久之,开朗也就无关性格与喜好,而变成了一种社交礼仪。

  假装开朗,也就成为了I人的必修课程。

  

  其实很多I人自己也能察觉到,自己假装开朗的状态是有些拙劣的。

  经验老到的HR,一眼就能看出哪些人是假社牛、真社恐;

  日常相处中,大部分人也能感受到对方是真的健谈快乐,还是温和地迎合。

  但这一切其实无伤大雅。

  在面试中表演一个热情的应聘者,至少在社交礼仪层面能让对方感受到诚意与礼貌。

  而在日常相处中表演一个努力找话题的聊天者,也至少能规避对方认为被厌恶的坏下场。

  从某种意义上说,假装开朗就是I人回应外界的一种方式。

  

  社交就和打字速度、剪视频、书法一样,是一种能力。

  而恰巧,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不熟悉这份能力,因此无法轻松无负担地去应付千千万万、变化多端的社交场景。

  于是学会了假装开朗,假装拥有了一份能受到喜爱与认同的能力。

  或许随着经验越发丰富,每一个为假装开朗痛苦的I人,终将会与它和解。

  社交时依旧会假装,事后依旧会有些烦躁不安。

  但逐渐倾向于不认为那是自己的过错,只把它当做自己与世界相安无事的诀窍。

  毕竟年龄越大、阅历越多,你就越发现比这更惨的事还多着呢。

  装开朗算什么,社会还要逼着大家一起装孙子呢。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12-10 20:1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