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访问中国的两个"马总统"共同点 他们都还想要更多

京港台:2023-4-14 11:53| 来源:上报 | 评论( 2 )  | 我来说几句


访问中国的两个"马总统"共同点 他们都还想要更多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中华民国前总统马英九(专题)到中国扫墓,当然也是到访“大陆”的高层交流活动,马希望有一个历史定位,但这件事在海内外并不太热烈,毕竟同期蔡英文也出访美国、马克龙到访中国,热闹非常。

  

  在中国,马亦未见到太高层官员,甚至被官员称为网红。(湖南省委书记沉晓明称,马英九此行受广泛关注,是不折不扣的“网红”)

  虽然马在中国,也依循民国史观去宣扬“两岸同属中华民国”的主张,但同样对自己前总统的称谓惨被消音无能为力,而马的主张其实无法有效传达给“沦陷区”,例如说一众香港(专题)主流传媒也几乎将这一段消音,变成“马英九表示两岸同属一中”的和谐版本。

  但以局外群众角度,中方和马方其实都能各取所需。中方得到“台湾(专题)地区”重要人物的友好态度,传达了台海事务属于中国人自家争议,拒绝外国介入的态度。马方则藉著扫墓之旅,提升自己在台湾本土的一中阵营的地位,并且尝试框定国民党在未来的路线。也就是无论怎样调整,怎样和美友日都好,九二共识还是不可动摇的主题。

  这牵涉主张者怎样想像台湾与中国的关係。表面上落到地面,当然是血浓于水一类略嫌庸俗的套路情感动员,但利益上甚至政治思想上,仍然是围绕著“如何看待美国的存在”。

  教科书上都记载著美国和国民政府的长期紧密合作,二战期间各方面的资助军需等等,日本(专题)投降后、内战未爆发那一段时间,国民政府接收东北受到苏联和中共两个阵营干扰,蒋一度想过要用兵解决,在美国加入调停后,最终没有成事,接著在 1946 年三方签下《东北停战协议》,最终结果是错过了用兵最好时机,之后一切都是历史。

  但冷战波及世界,又拯救了台湾的国民政府,美国在冷战堵共立场下支持了日本,也支持了台湾的国民政府。就像该时期很多南美国家,很多独裁和威权的事情,在这大战略下都被容忍。韩战的意外结果是包括美国舰队驶入台海,本来是为了阻止国军渡海攻打共军,但最终却阻止了共军攻打台湾。

  外面真正的转机是70年代尾声,美国和中国都因为反苏需要,1979年中美建交,中华民国黯然失去联合国代表资格,自身由皇汉正统代表的想像,一下变成亚细亚孤儿,席位也由中华人(专题)民共和国取代,但这创伤现实同时也为岛内民主事业开一户窗,最后是江南案的时候事涉美国,美国政府对此震怒、“台美关係面临断交以后最严峻挑战”,蒋氏后人也不再接班下去。最后岛内民主化潮流不可抵挡,祝福不再由一家一姓独得,换来本来的权贵阶层相当体面地的过渡下去。

  一方面是美国的存在保障了安全,但其他未必能够保障,于是中国被视作一个各种问题的迴旋空间,说白了是对冲美国威胁或变数的东西,而“九二”与绿营的差异化,也是基于这一个“中国观”,但反过来说,马路线“登陆”后出口转内销,也可以规限岛内国民党不至于“走向极端”,即抹走论述改造和更加本土化的可能。马之行对中国和海外华人是没甚么影响的,能够和需要影响的反而是岛内的党。

  这种平衡美国为主轴的第三方思考,盛行于中美集团以外。从东南亚以前的不结盟运动,到中国当年在坦桑尼亚搞坦赞铁路等等,都是这样的到两极以外,去做另类草根发展模式。只是后来中国升级,与美国搭上电话,但仍然是积极争取亚非拉地区支持,积赚在第三世界主权国之间的影响力。

  

  前总统马方藉著扫墓之旅,提升自己在台湾本土一中阵营的地位,并且尝试框定国民党在未来的路线。(图片由马英九办公室提供)

  例如另一位马总统,法国的马克龙,最近到访中国(另一宗同类访问新闻),重新提出了欧洲应该走第三路线,在台海问题不应跟随美国,正引起很大争议。

  不少欧盟成员国都有人表示马克龙不代表欧盟,美国共和党议员 Marco Rubio 更拍片反对:“马克龙是否能代表欧洲?假若如此,有些事情必须改变。”大概意思是,若欧洲真的自主的话更好,美国马上可以在乌克兰、欧洲防卫问题抽回资源,由欧洲自己负担,美国好去集中应付其他事情。

  他的提问似乎是让欧洲政客和官员想想欧洲的和平,其实主要是由甚么人去负责,提醒他们欧洲各国的和平,并不是全部由他们自己支付。

  法国说战略自主的馀閒,在承平时候还是可以的,在纷乱的时候更是水退之时,看到各个国家的真正能力。

  当然马克龙的中立自主论,在二战以后反美主义高唱入云的欧洲简直司空见惯,是众多变体之一。也不尽然是狂人假大空,而是立足于欧洲各国人民心中常有的情绪:欧洲足以与世上其他强权鼎足而立,因为几千年来这裡都是强大文明诞生逐陆的英雄地,伟大的欧罗巴要自主!不能成为美帝附庸。

  我们外人看欧洲,远看时都自带美颜滤镜,但事实上欧洲面对俄罗斯存在,习惯了美国的军事支援,但能源却又依赖俄罗斯,甚至部份生产力则依靠海外,例如中国。

  “欧洲狂热”不一定专指各国的极右和排外运动,也包括不惜代价把欧洲建成强权的高层。他们往往是握有权力、语言举止温和的民选政客,也想 make Europe great again。在乌克兰问题,也有不少欧洲政客偶尔“反战”,但其实最终都是在讨论“我们不能成为美帝国主义的工具啊”。

  这个模式其实行之有年,因为没有冷战,论述不需要支付。直至近年。

  欧陆国家始终有其“平衡美国”的传统和慾望,思想上有追寻另类现代性的倾向。你不能说马克龙的想法在欧盟中就真的十分罕有。那个联动对象也不一定是中国,只要不是美国和苏联就可以。

  在订单和利益之外,他们始终惦记著崇高。作为东亚人看欧洲人,唯独这一特质令人觉得似曾相识。他们都被历史和传说驱动,也感觉自己失去了过去的荣光,他们需要更多。

  ※作者:卢斯达 香港评论者/作家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0 10:0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