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非洲女孩自称郑和船员的后代 世代等待只为回中国

京港台:2023-9-29 02:54| 来源:英国报姐 | 评论( 10 )  | 我来说几句


非洲女孩自称郑和船员的后代 世代等待只为回中国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几天前,江苏太仓市的中药种植园,一位来自非洲的女性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她对中药颇有研究,与一旁的中药师频繁交流自己的想法,对中文和中药的熟悉程度,让所有人在赞叹的同时,也难免有些疑惑:

  为什么一位非洲的女性,会对中国的传统领域如此了解?

  

  (图源:苏州新闻网)

  如果大家知道这位女性的身份,这份疑惑可能转瞬间就会变成惊呼。

  她的名字是沙里夫,来自肯尼亚。

  近20年前,十几岁的她给大使馆写信,表明自己是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时船员的后裔。这个消息,一度让中国媒体为之震动。

  

  600年,历史的转动带着文明的痕迹,随着血脉传承,刻下一道奇迹。回顾沙里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感叹历史的厚重,与命运的离奇...

  时间回到2004年,时任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郭崇立收到一封肯尼亚女孩写的信。

  

  女孩在信中说,自己是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水手们的后代,从小便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对中国充满了好奇。

  她说,希望能借助大使馆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梦想:亲自到中国去看看,看看自己祖先生活过的地方。

  

  写信的女孩正是当时15岁的沙里夫。在我们看来相当离奇的故事,当年却在大使心中鸣响惊雷:

  郑和下西洋时,确实有经过肯尼亚的马林迪和蒙巴萨,从理论上讲,当时的水手们存在在此留下后代的可能性。

  

  (当地博物馆还能看到明代的青花瓷器)

  如果女孩所言非虚,这段一度被尘埃掩盖的历史,可能以一种不曾设想的方式,重新出现在我们眼前。

  

  (郭崇立大使)

  大使一行人立刻赶往女孩所在的帕泰岛,在那里,大家见到了写信的女孩沙里夫和她的家人,也听到了家族世代流传的历史。

  

  

  

  沙里夫的家庭世代生活在帕泰岛上,父亲是当地人,母亲是中国后裔。她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

  小时候她就从外婆那里听说,几百年前曾有一只中国船队来到岛上。那艘船在小岛附近触礁沉没,船员们九死一生,逃到岛上才捡回一条性命。

  

  

  (图源:梨视频)

  面对这些陌生的外来者,岛民们最初抱着极大的警惕。但长时间的相处中,中国船员们友好善良的行为,还是慢慢感化了大多数人。

  流传下来的故事中着重提到,水手们帮当地人办了一件大事:他们奋勇合作,铲除了一条为祸民间的大蟒蛇,成功获得了当地人的信任。

  

  而在意识到无法重新造一艘大船、回家无望后,船员们在当地定居下来。他们把定居的地方称为“上家村”,此后与当地人通婚、养育后代。

  沙里夫的外婆一家,正是当时船员们的后代。

  

  (一家人手中的瓷器残片)

  或许是对故土的想念让当年的水手们抱憾终身,他们不断叮嘱自己的后代,要把关于中国的故事一代代传下去。

  于是,从外婆到母亲再到沙里夫,600年前中国水手们的遥远故事脉络作为家训,清晰地融进了家族血脉,她们一家都对自己的身世坚信不疑。

  

  沙里夫一直称自己是“中国女孩”,对历史、文明和远方的想象,让她对中国这片土地充满憧憬。

  她一直觉得,有一条命运的线连接到遥远的、她从未见过的地方,那是她祖先生活过的土地,是一个今生永远无法到达的遥远地方。

  600年过去,沙里夫家里依然有各种和中国相关的痕迹,甚至保有一只完整的、来自明代的青花瓷碗。

  

  曾有国外考察组来到沙里夫家中追寻历史的踪迹,谁想到,团队中的一位日本(专题)考古者不小心打破了这只唯一保存完整的碗。

  这只碗后来被《郑和下西洋》纪录片的摄制组用胶水修复,对一家人来说,这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极为宝贝的东西。

  

  (2017年央视的采访中,瓷碗上能看到破损的痕迹)

  郭崇立大使一行人听完整个故事,看到他们手中的青花瓷器,以及观察了他们和当地人略有不同的面部特征之后,几乎已经确信,一家人所言非虚。

  但真正做出判断,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证据。

  

  他们要来了这家人的头发等能够测试DNA的东西,将其作为样本送回中国鉴定。

  鉴定结果证明,一家人确实存在着和中国人的血缘关系。

  

  

  之后,大使和写信的女孩沙里夫约好,会帮她实现去中国留学的愿望,争取公费留学的名额。

  2005年6月,高中毕业的沙里夫,终于如愿登上了前往中国的航班。

  

  

  16个小时的飞行,跨越祖先们在海上走过的漫漫长路,沙里夫来到南京,来到家族血脉的起点。

  600年前的祖先们从这片土地启航,600年后,她又回到了这片土地。

  

  在中国的生活充满了新奇。沙里夫曾被邀请参加《郑和下西洋》纪录片的首映礼,参观六百多年前郑和下西洋宝船的“出生地”——南京宝船厂。她被各家媒体采访,讲出自己家族的传奇故事。

  

  在非洲家乡时,沙里夫就经常到附近城里的一家店,跟随当地的老板偷偷学习中文。

  而来到中国后,她首先将在南京学习了两年的中文,然后进入大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她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夏瑞馥。她说自己终于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踏上遥远的土地,回到祖先的家。

  

  两年的中文学习结束后,夏瑞馥进入南京中医药大学,朝自己感兴趣的医学领域进发。

  她说:“我的先祖曾经拯救了一整个村子的人,我也要将治病救人的知识,带回到肯尼亚。”

  

  抱着改善家乡医疗环境的梦想,夏瑞馥的求医之路已迈过十年。她曾在太仓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出门诊,不少人都认识了这位谦虚可爱的“洋中医”。

  她在结束研究生的课程后继续前往武汉读博,立志要带着自己的医学梦想,走到更远的地方。

  

  结束学业后的几年,夏瑞馥回了肯尼亚老家,用自己的知识帮助更多肯尼亚人摆脱病痛。

  带着从祖先的土地上学到的知识,她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医生,不仅坐诊看病,还把医术带到了一个个偏僻的村庄。

  

  回到文章最开始。今年夏瑞馥重访太仓,除了到中药种植园参观,还拜访了当时在中医医院实习时的老师。

  她说,在学习医术之外,她还想询问老师关于开办诊所的事情。

  如今她的愿望是在肯尼亚开一个中医诊所,利用学到的中医知识,帮助改善家乡落后的医疗条件。

  

  从最初踏上中国的土地,如今已经快20年,夏瑞馥依然像最开始那样,永远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

  倒回600年,在船难中逃生后登上岛客死他乡的船员们可能不曾想到,自己的后代终于能够回归故土。

  600年的回家路,文明的火种从灰烬中重生,带着大国的历史厚重,再一次化作吹向异域的清风..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0-5 05:3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