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埋葬皇帝的地方,怎么就成了“富人区”?

京港台:2024-4-12 11:53| 来源:新民周刊 | 我来说几句


埋葬皇帝的地方,怎么就成了“富人区”?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本山叔曾有名言:人,好比盆中鲜花,生活就像一团乱麻,你起再大的房子,那只是你的临时住所,这个“小盒”才是你永远的家~~~

  或许也是因为这个道理,所以我国古人一直是“事死如事生”。尤其是历朝历代的帝王,皆想要建造出庞大、宏伟、精致堪比宫殿的陵墓,作为自己死后的居所。

  陵,本意指高大突兀的山丘,后来引申为墓葬上高大的封堆。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用来指代宏伟的贵族墓葬。秦始皇陵出现以后,“陵”成为皇帝墓葬的专称。

  秦始皇陵已不必赘言介绍。现世的兵马俑,只不过是秦始皇陵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为了保护文物,秦始皇陵并没有发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不会发掘。

  秦始皇陵堪称帝陵营造的首个蓝本。而经过历代帝王对于陵墓的认真和重视,帝陵也逐渐发展出相应的模式。

  

  帝陵一般由地上与地下两部分组成,地上部分是一座帝陵的脸面,包括陵园、寝庙建筑、阙台、封堆等,地下则主要是地宫、陪葬坑和陪葬墓。

  神圣而威严的皇家陵墓,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承载之所,包含了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等诸多方面的艺术展示,成为许多地方的风景名胜。除了秦始皇陵,其实我国还有不少颇有看点的皇家陵寝,你去过吗?

  汉长陵

  长陵封土为陵,由刘邦生前亲自选址,并由他的同乡、开国功臣萧何设计。高大的双阙屹立于长陵前,自此,西汉共有11个皇帝长眠在长安附近的原野。

  

  长陵现未发掘,地宫内部结构不详。不过,考古学家们都认为,地下应该有“黄肠题凑”的设计。柏木黄芯,称“黄肠”,“题”即头,“题凑”即头均指向墓室,凑在一起,有防灰、防霉等作用。我国第一次发现的“黄肠题凑”汉墓——北京大葆台汉墓,用木15880根,足可见汉代墓葬的奢华铺张。

  汉朝最值得一提的是陵邑制度,邑,泛指城镇,即将百姓迁往皇陵附近居住。

  汉朝初定天下,为了防止散居的达官贵人拥兵割据,朝廷决定将功臣贵戚和各地富豪之家迁居于陵墓附近,这一方面便于中央对这些不安定因素的直接控制,一方面也便于供奉陵园,使其长兴不衰。

  所以,陵邑逐渐成为贵族和有钱人的聚居区,“五陵少年”的梗在唐朝风靡一时,深受李白等大诗人的喜爱。

  安阳高陵

  

  曹操、曹丕父子倡导“薄葬”,因此魏晋时期的帝陵以不封不树、简化地面建筑、缩减地宫规模为特点。

  2008年发现的西高穴大墓(魏武帝高陵)既无宏伟的寝、庙也无巨大封堆。地下墓室结构简单:长斜坡墓道,前后两个四角攒尖顶主室,各主室带两侧室。墓中除一些生平使用之物外并无奢华的陪葬品。

  值得一提的是,从目前的发现看,曹操并无所谓“七十二疑冢”,墓上不设标志主要就是为了践行其倡导的“薄葬”风习。这是一种典型的政治行为,对当时的社会而言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唐乾陵

  

  唐代帝陵分布在渭河以北,以长安城为中心,自东向西扇形铺开,号称关中十八陵。其中以高宗李治和武后合葬的乾陵保存最完好,也最有参观价值,被称为大唐第一陵。

  与秦汉“封土为陵”不同,大部分唐陵“因山为陵”,即以天然的山峰作为皇陵的封堆。乾陵神道两侧保留着象征万国来朝的六十一位宾王石像、李治的述圣纪碑、武后的无字碑,陵园内则能看到唐陵中最完整的陵城系统。

  绝大多数唐陵地宫都未进行发掘,不过,唐代还有两座贵族墓可供参考,即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和永泰公主李仙蕙墓。

  南宋皇陵

  

  宋六陵一号遗址整体复原鸟瞰图

  南宋皇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富盛镇,世人多称这座皇陵为“宋六陵”,实际上,这里埋葬着宋朝徽宗、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在内的七位皇帝,是江南地区现存最大的帝后陵园。

  由于南宋的君臣总是做着回归中原的美梦,他们将皇陵叫做“攒宫”,即临时停葬的行宫。就像南宋临安城始终只称“行在所”,而不称“京师”的情形一样。

  这一“攒”便是数百年。

  明定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满清入关后较好地保护了明陵,使其免遭历代皇陵屡遭盗掘之苦。其中,明定陵地宫是目前唯一主动发掘皇陵地宫,出土了包括十二章衮服龙袍、罗地洒线百子衣在内的各类随葬品共计2648件,是十三陵中最值得参观的一座。

  

  郭沫若到现场指导发掘

  不过,明定陵的发掘受限于技术条件的不足,导致大量丝织品损坏,万历皇帝的金丝楠棺木被当做废品丢弃。也是从明定陵开始,考古学界形成了不主动发掘帝陵的行规。

  清孝陵

  

  孝陵的陵址是清世祖福临(顺治)亲自选定的,但由于当时仍在定鼎初期,战争不断,灾害频仍,国库空虚,加之福临英年早逝,其生前未建陵寝。

  孝陵地宫内共葬3人,即清世祖福临、孝康章皇后和孝献皇后。由于当时清朝仍盛行关外的火化旧俗,所以福临及其二位皇后死后均为火化,地宫内并无棺椁,只有3个“宝宫”。

  孝陵是清王朝仿照明陵规制在关内营建的第一座皇陵,成为后世清陵的模式和蓝本。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7 03:4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