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10年了,农业教授为留守妇女办全免费大学...

京港台:2024-10-14 10:03| 来源:艺非凡 | 评论( 4 )  | 我来说几句


10年了,农业教授为留守妇女办全免费大学...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电视剧《山花烂漫时》火了。

  从开分9.0一直涨到9.4,口碑一路飞涨。

  张桂梅校长在丽江市华坪县创办免费女子高中的故事,再次成为全民热点。

  

  与此同时,一位同样创立了免费成人学校的大学教授,正在丽江开完东巴文化三书发布会。

  他就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

  

  张桂梅老师办学校,是为了让女学生们走出大山。

  而孙教授办学校,是为了让年轻人“回”到乡村。

  01

  “川中社区大学”

  成人终身学习公民学校

  2011年-2014年,孙教授带队进行了3年的中国乡村教育调研。

  最终,他得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2013年,我国的流动儿童有3581万,留守儿童6973万,流动儿童中,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孩子不知道自己所在乡镇的名字。

  泥河沟村,村子里不过213户806人,常年在村的仅有158人,其中有111个是老年人。

  

  “乡土社会血缘与地缘关系松动、家族和村落文化衰微。在繁华都市的映照下,乡村更像‘废弃的生命’。”

  年轻人想要逃离乡村,留在乡村里的人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无知,对传统礼俗不感兴趣。

  这直接导致了现存的村庄要么毫无生机,要么正在消亡,成了乡土中国大多数农村的真实写照。

  

  孙庆忠教授通过走访调研意识到乡村文化的传承,已经面临着深度的危机——“我们已经深处在一个忘却乡土,集体失忆的年代了。”

  筹建一所能够传播、振兴乡村文明的学校,迫在眉睫。

  

  2014年5月30日,在当地教育文化中心的协助下,一所全免费的成人终身学习公民学校——川中社区大学,在河南省辉县市西平罗乡东沙岗村正式成立了。

  

  02

  让美和艺术走进乡村

  走进老百姓

  虽说孙庆忠是农业大学教授,但是他却是个实实在在活在现实中的理想主义者。

  

  让留守的妈妈们觉得生活在乡村不是毫无意义地打发时光,在陪伴孩子的同时也能够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让村庄里留守的老人,每天不是在孤单寂寞中生活,而是在六七十岁的时候,还能圆一个早年未曾读过书的梦,让他们能够有尊严地活在乡村...

  这就是孙庆忠教授对像乡村社区大学的构想。

  

  他想让留在村庄的人生活透进光,看到希望。

  太理想了,但是孙庆忠教授想要的还不止这些。

  他给社区大学所要授的课程框定一个浪漫的主题——“让美和艺术走进乡村,走进老百姓”。

  

  团队们沿着这个理念,教师团队不断丰富课程。

  现在,川中社区大学总共有设置了24门课程,内容包括了自然风景、家乡的人文历史、唱歌跳舞、烹饪、书法、绘画、手工等等。

  

  办这个大学时,孙教授受到了很多质疑和嘲笑。

  但是七年后,他特意做了一次汇报,战绩斐然。

  7年,新设3处学堂,辐射周边15个村落,服务636位村民,他们的生活都在悄然发生变化。

  

  第一期女学员郎晓云,自从嫁到村里,每天的生活就是刨地,带孩子,洗衣做饭,以及跟在外地打工的丈夫吵架……

  生活看不到希望,她每天唯一的释放就是摔麻将。

  

  但是参加了川中大学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并且开始寻求自我改变和突破。

  川中社区大学七周年庆典,郎晓云告诉孙教授,她已经自学完成了大学专科的全部课程。

  

  像这样重燃希望,重新焕发生命力的人,不再少数。

  手工达人常春梅;当上小学老师的琚秀丽;绘画高手,轻易画出梅兰竹菊的杨辉云;还有70岁的老人,在社区大学中第一次学会写自己的名字……

  她们都是从川中社区走出来的学员,也都完成了生命的蜕变。

  

  03

  培养乡民自信

  依托的是文化硬实力

  一个学校,不足以让年轻人回流。这是孙庆忠教授一直遭受质疑的原因。

  不过孙教授认为,留下一个实体的乡村,让我们精神的故乡能够永续,让5亿还生活在乡村的人有尊严的活着,光靠教育还不够,这需要国家的总体统筹。

  但是留下一个有“魂”的村庄,是他能够去做的事情。

  

  创办川中社区学校,就是他在为乡村“招魂”。

  让一个冰冷的村庄重新焕发生命力,变成一个有活力的村庄,才能让人回到这里,才能让村庄的文化更好地传播下去。

  

  所以,孙庆忠教授做的第二件事,是整理乡村记忆。

  这个行动,基于文化自信,源于一次日本(专题)访学经历。

  

  孙庆忠教授原本学的就是民俗学,他对乡村民俗,文化遗产自有一种独特的情怀。

  2009年,孙教授到日本名古屋大学去访学。当时他看到名古屋大学的一个馆藏,收录了日本全国每个村落的村志。

  

  这件事让孙庆忠教授想到,如果村子消亡了,日本的民俗家根据村志记录的这些,就可以恢复原有的风俗文化,村落地貌。

  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乡村文明那么丰富多彩,可是关于这些民俗传承,却寥寥无几。

  于是,孙庆忠教授又开始行动了。

  

  从2014年到2018年,他带队四处走访调研。

  在泥沟村,他们总共住了76天,采访了100多位老年人和年轻人;在岩洼沟动员谈话,调研梯田。

  最终,他们汇成了40篇口述史。将老人们嘴里的村庄往事,将农民的劳作智慧,用文字一一记录下来,定格成可欣赏,可考证的历史。

  

  “让那些为生活忙碌、为生计漂泊的年轻人,不忘祖先的历史,让年迈的老人能因存留前辈的记忆而有一份生存的尊严。”

  孙庆忠教授说:“只有让老百姓爱恋这片土地,才会有乡村振兴。”

  而激发老百姓的爱恋,先是投射生活的光芒,再是依托文化自信,发扬民俗的魅力。

  

  04

  东巴文化

  传承路上的惊喜

  回到第一片段提到的东巴文化三书——《纳人乡韵》、《摩梭仁者》、《守望东巴》。

  这是孙庆忠教授在寻找传承乡村文明中意外的惊喜。它不需要记录和发扬,它的存在,就是民族文化的一块宝。

  

  丽江之所以能被称为历史文化古城,关键就在东巴文化。

  东巴古籍文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凭什么?

  凭东巴文化有自己的文字、经书、画作、音乐、习俗、雕塑、礼仪等等。

  而且,东巴文字是目前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

  

  同为象形文字的甲骨文、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玛雅文字,埃及的圣书文字,如今已经全数消亡。

  只有东巴象形文字“见石画石,见木画木,见鸟画鸟”,将东巴的历史,完美地记录下来了。

  

  东巴文化能够传承至今,还不只是它保留了文字。

  东巴纸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东巴纸,“纸寿千年”。原料,制作工艺是东巴纸保留千年的秘密。

  

  制作东巴纸用的原料是江荛花,江荛花特点:有毒。从根本上就能防虫防蛀。

  再看东巴纸的制作工艺:采集原料、晒干、蒸煮、洗涤、舂料、浇纸、贴纸、晒纸。整整8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

  

  还有东巴神话传说,特色东巴舞,东巴雕塑等等。

  让如此绚烂的文化遗失,那就是民俗家的失职了。

  

  于是,孙庆忠带着又带着团队,总计用十年探寻,三年摄影,出版了东巴文化三书。

  在发扬民俗魅力的同时,又挖掘,传承了民族文化。

  

  05

  民俗学者的使命

  将幻想转化为扎根乡土的实践

  孙庆忠教授说,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够走访15个非遗村落,完成15个刊物。

  这像是一个“浪漫的幻想。”

  

  但是回溯孙教授这一路所做的事情就会发现,当你愿意脚踏实地去实践,一切美丽的幻想都有可能成为现实,甚至还会有附赠的惊喜。

  在创办川中社区大学之初,他也被说天真。

  

  就像张桂梅校长办女高,一开始谁都不看好。

  可是孙庆忠教授刚好也是一个心怀热忱,活在现实中的理想主义。

  

  为了心中的信念和使命感,他卷起裤脚,走进田野,乡村,将幻想转换为实践。

  就这样,幻想变成了现实。

  学校办成了、民俗村志发表了、东巴文化得到了传承……

  而孙教授的脚步,还未停止。

相关专题:教授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5 05:3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