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随迁儿童在校率:一个漂亮数据的背后

京港台:2025-5-10 22:26| 来源:劳务宏观笔记 | 评论( 1 )  | 我来说几句


随迁儿童在校率:一个漂亮数据的背后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每年国家统计局的《农民工监测数据》都会公布农民工“随迁儿童入园率和在校率”的数据,几乎都接近百分之百。例如,2024年,“3—5岁随迁儿童入园率为94.5%、义务教育年龄段随迁儿童的在校率为99.8%”。

  但是,如果你对中国流动人口和留守儿童现状有基本了解,就知道,这些漂亮数字,毫无意义,甚至有点“掩耳盗铃”。

  为什么这么说?所谓“随迁儿童”,意思就是跟着父母在外地生活的孩子。他们跟着父母,前提一定是能在那里上学。只要有能力把孩子带在身边,家长当然会确保孩子有学上。如果打听到新城市入学要求高、入园难、择校贵、证件麻烦,在现实中很多家庭干脆不会带孩子一起出来打工,而是留在农村老家,成为留守儿童。

  所以,现实是,好多还在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孩子,因为没有在父母工作地上学的机会,被迫留守。失去了成为“随迁儿童”的机会,他们自然就不会进入这项“入学率接近100%”的统计。也就是说,这个数字本质上筛掉了最难、最弱势的“留守儿童”,最后只统计那些本来就有条件入学的幸运孩子,再怎么高也没有实际参考意义。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2020年,全国还有超过6600万的留守儿童(详见上图)。

  多数城市公办学位有限、入学门槛高,如果没有本地户口,就只能走积分入学和积分入户。但这些积分往往对学历高,购买社保的群体更有利。以苏州为例,父母如果是高中学历,可以加20分,而研究生以上学历可以加200分。东莞的积分入学可能是最宽松的,对学历没有要求,但是积分是基于社保缴纳时间的,很多灵活就业的群体,没有买社保,当然也就积分入学的条件。而且很多地方,即使拿到积分入学的条件,具体的学校是随机分配的,导致很多孩子要在离家很远的学校上学,虽然都在一个城市,但如果通勤距离太远,对于学生和家长都是很大的挑战。

  所以,这导致目前我国还有6千万左右的留守儿童,其中4千多万都在农村。他们因为没有条件在“流入地”入学、最终只能留在农村老家。只有那些能“顺利办下入学的”,才统计进了官方口径里的“随迁儿童”。而那些最需要帮扶、最值得关注的,本该被看见的数据,却被巧妙地排除在外。

  所以这样的“在校率”“入学率”,表面光鲜,实则并未反映政策下的障碍,也没有反映农民工子女的实际受教育状况和社会分层。比如,同样是“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老家公立学校免费入学门槛较低,但大城市即便“义务教育”,外来工子女要列队办各种材料,往往还只能进去民办、“过渡班”或者三无小学校园;大部分公办幼儿园只收本地户籍,有的还收取高额赞助费。这才是现实。

  

  

  而那些为了教育不得不分居两地的家庭,孩子在农村上学,父母一年见一两次面,感情淡漠,心理健康和安全问题也频频发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权威数据都显示,2020年,中国有4177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27.1%的小孩是完全由祖辈照看,还有12.9%的儿童是单独或与其他儿童一起生活。这些被“统计在外”的问题孩子,他们的教育、健康、安全、情感全部被长期忽视。

  总之,看似完美的“随迁子女入学率”,更像是一份自己给自己评分的成绩单,通过显而易见的筛选偏差,掩盖了残酷的现实。剩下当然都是“几乎100%”。但真正困在入学门槛外、需要教育公平的孩子,依然在无声地被忽视着。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11 02:0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