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期存款接近0利率释放信息? 储户如何应对?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存款利率迎来新一轮下调。
在5月20日六家国有银行及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银行宣布下调人民币(专题)存款利率后,5月21日,平安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华夏银行7家银行也跟进下调存款利率。下调幅度为5—25个基点。
调整后,广发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六家股份制银行人民币活期、整存整取定期利率均保持一致。其中,活期存款利率为0.05%,较此前下调5个基点;定期整存整取三个月期、半年期、一年期、二年期利率分别为0.7%、0.95%、1.15%、1.20%;三年期和五年期利率分别为1.30%和1.35%。
总体来看,已经下调的9家股份行,整存整取挂牌利率最高降幅为25个基点。从定存产品利率来看,有银行个别期限降幅达到40基点。
7家股份行集体下调存款挂牌利率
有银行定存产品利率最高降幅40基点
5月21日,平安银行在官网发布公告称,我行自2025年5月21日起调整储蓄及单位人民币存款利率。
5月21日,中信银行发布公告称,我行自2025年5月21日起调整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具体情况如下:
5月21日,兴业银行发布公告称,决定自2025年5月21日起调整储蓄及单位人民币存款利率。
5月21日,广发银行发布公告称,我行自2025年5月21日起调整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
5月21日,民生银行在官网发布公告称,我行决定自2025年5月21日起调整人民币存款利率,调整后的存款利率请参见《人民币个人存款利率》、《人民币单位存款利率》和《人民币保证金存款利率》。
5月21日,浦发银行在官网发布公告称,浦发银行决定自2025年5月21日起调整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
5月21日,华夏银行发布公告称,我行自2025年5月21日起调整人民币存款利率,调整后的存款利率详见《华夏银行人民币存款利率表》。
据财联社报道,存款挂牌利率下调的同时,银行存款产品执行利率随之下行。一家股份行工作人员对记者介绍,该行人民币专享定期存款产品起存金额为1000元的1年期、2年期、3年期利率调整后分别为1.3%、1.4%、1.75%,调整之前分别为1.6%、1.7%、2.15%。
储户如何应对?
那为什么会调整呢?
这其实就和刚刚下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有关。5月20日LPR 1年期和5年期以上这两个期限品种均下调10个基点。最近两年,贷款利率总体持续下降,银行为了保持息差基本稳定,已经多次下调存款利率。不过,不同的银行调整节奏、幅度会有所不同。一般都是大型银行率先调整,随后股份制银行跟随,最后是中小银行陆续调整。在利率方面,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调整后的存款利率大多会高于大型银行。
据北京商报5月21日报道,在连续两日十余家大中型银行集体调降存款挂牌利率后,不同类型银行之间的利率定价也体现差异,国有银行及招商银行一年期整存整取挂牌利率已低于1%;而光大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该期限挂牌利率为1.15%。
一般来说,银行存款利率下调更多取决于存款市场供求状况,各类型、各家银行会基于自身资产负债、净息差与经营等方面情况也会进行差异化定价。根据以往的调整惯例,国有大行领衔、股份制银行迅速跟进、地方银行陆续追随的调整节奏已经形成,并且,在实际业务中,挂牌利率与执行利率也会存在差异,储户可结合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货比三家,进行合理的储蓄配置。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在存款利率和各类资管产品收益率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投资者应尽快调整好投资心态,降低对投资收益的预期。总体而言,投资者应平衡好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来综合进行资产配置。如果希望获得较高收益,那么应承担更高的风险;如果不希望承担较高的风险,那么应该接受较低的收益。投资者如果追求稳健收益,可以在存款之外,适当配置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货币基金以及国债等产品。
另据封面新闻,有行业人士指出,随着利率进一步走低尤其是活期存款利率降至0.05%,后续存款挂牌利率统一调整的空间明显收窄,预计重点将通过调整利率自律上限和内部授权利率控制负债成本。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此次LPR与存款利率的协同下调,既是金融系统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重要举措,也有助于缓解银行净息差收窄压力,对维护银行体系稳健经营、增强金融服务可持续性具有积极意义。
银行存款利率跌破1%,释放了怎样的信息?
各大国有银行下调存款利率,1年期银行存款利率跌破1%了。为什么会跌破1%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不跌不行,银行扛不住。因为存款是银行的负债,存款利率越高,银行的债务成本就越高。银行的业务本质上就是,把民众的存款低息借过来,再高息贷出去,赚的是息差。可现在,央行降准降息了,基准利率下调10个基点,降到3.5%了。
那有人说了,这才3.5%而已,怎么存款利率就跌破1%了呢?这中间不还有2.5%的息差可以赚吗?银行有啥扛不住的?这就关系到银行的综合成本了。首先,银行要养人。像工行就有41.5万名员工,建行也有37.6万员工,这些人得吃得喝,得交社保。2024年,工行员工总成本就有1075亿,人均薪酬34.42万元。这个成本是相当高的。
其次,银行有坏账,也就是不良贷款。咱们还是以工行为例,它2024年的贷款不良率约为1.34%,不良贷款总额接近3800亿了。其三是,银行还有办公、税务以及营销等各类成本。对各大银行而言,要想维持良性运转,它的贷款利率基本上是不能低于3%的。
像此前,各地银行把房贷利率、消费贷利率打到2.8%,都被迅速叫停了。为什么?这就跟外卖低价内卷是一样的。要是各大银行都打价格战,疯狂降利率,最终拖垮的是整个行业,会带来额外的金融风险。
那第二个原因呢?刺激经济。对个人而言,存款是越多越好。但对国家经济而言,存款太多并不是好事。它意味着,市场缺乏活力,货币缺乏流动性。央行把钱印出来,投入市场,不是希望这些钱都躺在银行的账户上,而是流入市场,参与交易。交易越多,市场活跃度就越大,市场活跃度越高,经济就越增长。
比如,你有5000块钱,你买了一台华为(专题)手机。华为赚了这5000块钱之后呢?去支付供应商货款,给员工发工资。供应商收到货款,又可以投入新的生产。而员工领到工资,也可以给家里的小孩买一个新书包。就这5000块钱流动起来,它就能创造了1.5万,甚至2万元的GDP。
但这5000块躺在银行,就变成一笔“僵尸存款”了。它不仅不参与GDP创造,还要倒赚银行的利息。而银行呢?想把这笔钱贷出去,也贷不出去。为什么?因为市场上没有消费,没有人花钱,那工厂就没有订单,工厂没有订单,老板就不会去贷款,更不会扩大生产规模。
降息的本质,是放水,而放水,是为了刺激经济。那如何才能确保,既降息刺激经济,又让银行不亏本呢?这就需要降低存款利率了,把存款从银行的账户上,赶出去。让你别存钱了,赶紧把钱取走,花掉。
像隔壁的日本(专题),就曾因内需低迷,消费不振,搞出了负利率。负利率是怎么来的呢?不是说,你去银行存钱,要给倒赔钱给银行,不是这样的。真正的负利率是,假设银行存款利率是1%,而货币贬值率是1.5%。你去银行存一年的钱,你的购买力还下降了,存款利率盖不住货币贬值率。
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与储户是双输的。因为银行支付了利息,可储户却没有赚到钱。为什么明明已经负利率了,为什么这些日本人还是不愿意消费呢?有两大因素:
一是,老龄化率太高了。一个人一生的黄金期,就在于中青年时期。可到了老年阶段,花钱的欲望大幅下滑,有钱也不想花了,消费需求低迷。
二是,负利率只是小亏,顶多亏个1%或者2%,但拿去消费,那就真的是花多少,就没多少。而拿去投资,一旦亏掉,就一毛都没了。
因此,经历过泡沫时代的日本人,宁愿负利率,也不去消费,不去投资了。那怎么才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呢?就是得让有闲钱的人把钱拿出来消费,重新激活市场,增加订单,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降准降息,都是为了让钱流动起来。
只有钱流动起来,整个社会经济才会充满活力。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勤俭节约,但适度消费,更有利于经济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