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被暂停招收国际学生,美国真打算把门关上?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5月22日,美国政府对哈佛大学开出了一纸史无前例的封杀令:撤销其SEVP(学生与交流访问者项目)认证,暂停其国际学生接收资格,禁止招收新的留学生(专题),并要求目前在读的6800多名国际学生在72小时内完成转学手续,否则签证将被注销、被迫离境。
美国国土安全部长诺姆当天还在福克斯新闻采访中称,正考虑在其他大学采取类似举措。
在美国,SEVP资格是高校招收国际学生的前提。没有这项认证,学校就无法发放I-20表格,也就无法让学生持F-1签证合法入境。这意味着,从2025-2026学年起,哈佛将无法招收任何外籍本科生或研究生,现有国际学生如果无法在72小时内转入其他机构,将会失去合法身份。
哈佛称此举非法,已提起联邦诉讼,波士顿(专题)地区法官随后签署临时禁令,暂停执行。但无论这场争议的最终裁决如何,象征意义已远超实质影响——这是哈佛建校近400年来首次因为政治原因失去招收国际学生资格,也是美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对一所顶尖高校这么干。
哈佛是1636年建校的,美国是1776年成立的。比美国历史还长的哈佛,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会被政府如此针对。
这一纸通知直接砍掉了哈佛年度预算的8%。2023-2024学年,国际生缴纳的学费就高达3.84亿美元,还不包括他们在美国的消费所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按照官方统计,这笔经济活动支撑了大约3900个就业岗位。
而这只是数字层面。在软实力维度,哈佛过去几十年作为全球知识灯塔的象征地位,正因为它所聚合的人才而得以维持,如今这个地位被人为拆迁,冲击不可谓不大。
哈佛国际生中,中国学生占比居前。根据校方数据,2025年在读中国留学生共计1365人,其中53人为本科生,其余为研究生,人数超过加拿大(专题)、印度(专题)、英国、澳大利亚等传统大户。这些中国学生是哈佛研究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分布在基础科学、工程、医药、法律等关键领域,很多实验室一旦失去这些人,将面临空心化问题。一位哈佛教授对CNN说:“如果真的执行,很多实验室会空无一人。”
特朗普(专题)政府封杀哈佛的理由是哈佛“纵容校园反犹情绪”,甚至“协助中国进行准军事训练”,但没有提供确凿证据。
哈佛长期被视为美国自由派的思想高地,是左翼文化输出的重要源头,而特朗普政府对它的打击,具有鲜明的以儆效尤意味。通过这一事件,白宫向全美高校释放了一个清晰信号,那就是如果你不跟我站在一条阵线,就必须付出代价。
特朗普上台以后,对哈佛大学多有指责。但哈佛自恃地位特殊,也不把特朗普放在眼里,于是招来特朗普此次放大招。
当然,以哈佛为首的一些美国藤校这几年也确实很作。
哈佛大学对各族裔申请者的录取难度比例,处于鄙视链最底端的是亚裔,其次是白人。黑人“最命贵”,拉丁裔是“次命贵”。最优秀的亚裔学生进入哈佛的机会,远远小于申请者中排名非常靠后的黑人学生。有华人(专题)家长说,在美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千万不要成为全校最好的学生,因为被干掉的往往就是学校里排名前三的学生。
不是择优而录,而是看肤色和出身,这种大学录取方式看上去很熟悉。
特朗普治国确实很有个性。但这么玩下去,美国看上去不太妙。
就在几天前,著名国际评级机构穆迪首次将美国长期信用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这是自1917年以来首次。标准普尔和惠誉在此之前已分别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这意味着,国际资本市场对美国制度稳定性的信心正在动摇。
特朗普和哈佛斗法,谁最终会胜利,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重要。中国人关心的是,以后还能不能上哈佛?或者说,以后上哈佛这些美国藤校,还很重要吗?
很多人不了解的一点是,现在中国清北华五等顶尖985高校的本科生,选择进一步深造时已经不再把留学美国作为最优先选项。他们考研时,会更优先考虑中国的顶尖高校。
这一转变大概是从疫情悄然开始的。签证收紧、仇亚情绪高涨、高校转为线上、边境政策反复,叠加地缘冲突下的制度不信任,很多中国家庭不再想让孩子赴美留学。中国学生开始转向本国名校、英联邦国家、亚洲强校。
2024年,中国出国留学数据中,美国所占比例已从2019年的近一半,下降至不到三分之一。反而是加拿大和英国持续增长,占比逼近20%。
回到哈佛,它当然依然重要,也依然强大。它仍然是全球最具品牌价值的高校之一,仍然掌握一部分通往美国资源的通道。但它的唯一性已不复存在。中国学生曾经视以哈佛为代表的美国名校为教育的终极归宿、社会跃迁的敲门砖,甚至是一种阶层认同的象征。今天,这些意义正被快速削弱。
原因其实也不复杂。中国自己的教育系统,这些年确实在悄悄往前走。过去十来年,从“985工程”到“双一流”,再到“强基计划”,国家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越来越大。清华、北大(专题)、中科大、复旦这些学校,不仅在全球排名中稳步上升,一些关键学科,已经真正站上了世界的第一梯队。
不只是排名,更重要的是科研生态也在慢慢建立起来,我们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自己的团队、自己的项目系统,不再是别人走一步、我们跟一步的节奏了。这就是变化。
当然,这些变化并不总能被大众直接感受到。高等教育体制的进步,它不像高铁通车或大桥合龙那样一眼看得见。但你如果留心观察,会发现它已经悄悄在很多地方结出了果实。
比如最近的印巴冲突中,巴基斯坦使用中国出口的歼-10CE战机,击落了印度空军的法制和俄制战机。这背后,是十几年航空工程、材料科学、系统集成与飞控算法的沉淀。
又比如手机市场,华为(专题)、小米这些公司从最早走性价比路线,到现在的技术硬突围。这些不是靠营销,而是靠背后成百上千个高校实验室、芯片设计企业、算法团队一点点堆起来的。
还有大疆,短短几年成为全球市占率第一的无人机制造商,不光是工业设计做得好,而是它整合了飞控、图传、图像识别、电池系统、陀螺仪等一整套复杂链条的核心能力,而这些核心技术,很多都源自过去十年高校与研究所的积累。
中美竞争,关键的差别,或许并不在资源多寡,而在于科研组织方式的根本不同。
美国高校讲究教授自治、课题竞争、同行评议,强调自由探索,机制灵活、效率高,但也极度碎片化,尤其在面对跨学科、长周期、高成本的大工程时,往往力不从心。而中国在关键领域逐步建立起一种独特的组织型科研模式,由国家牵头设立总目标,顶层设计路线图,多部门、多高校、多实验室协同攻关,把分散在各地的科研资源拧成一股绳。这种体制机制在过去被诟病为“行政化”,但事实证明,在一些战略领域,恰恰是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式跑得更快。
比如量子通信、核聚变、AI大模型、生物制药,这四个方向都具有典型的“长链条+高门槛+跨学科”特征。在这些领域,中国通过跨机构调配资金与人才、统一实验平台建设、分阶段发布攻坚任务,迅速突破了原本被认为需要20年才能追赶的差距。
2023年中国科研投入已超过3.3万亿元,占GDP的2.64%,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但增速远高于后者。而在基础研究投入方面,中国的占比也首次突破6%,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这些数字背后,是整个国家在科研体制上的一次深度重构。这种机制未必适合所有领域,但在与美国科技脱钩背景下,它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性。未来的科技竞争不只是实验室与实验室的较量,更是制度与制度的对撞。
而中国家长们,也在变得越来越清醒。他们不再迷信名校的光环,也不再一厢情愿地相信出国就有前途。
现在中国经济整体不好,以前咬咬牙还能凑出几十万送孩子出国,现在真是有心无力。美国留学,一年学费生活费加起来三五十万人民币(专题),四年就是一套房的钱。
还有一点更要命,那就是留学回来也未必就值回票价。以前留学生少,有留学背景就是稀缺资源,用人单位抢着要;现在回来的人多了,进国企、考公务员反而越来越难,资格被卡得很死。
除了经济上吃不消,很多中国家长也担心价值观。以前留学,是为了学知识、长见识,但现在,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去了美国,光顾着搞运动了。种族、性别、身份、意识形态……运动一场接一场,大学四年知识没学到多少,口中大词倒是一套一套的。万一送出去个儿子,回来一个女儿,那肯定能要了父母老命。
此次哈佛和特朗普的较量,最让人感慨的是,哈佛这个曾代表美国教育荣耀与全球学术理想的名字,正在被一个不再仰望美国的世界,重新理解和评估。
有人说这是“美式闭关”。其实与其说是闭关,不如说是美国有点慌了。一个国家开始害怕变化、害怕竞争、害怕别人的优秀,就很容易干出一些封门堵路的事。
在全球秩序逐渐重组的当下,美国封杀哈佛,其实相当于主动让出全球高等教育和人才流通的中枢地位,要知道,美国的崛起和强大,正是靠引进世界各国人才。现在,特朗普不让哈佛招国际学生,这不仅是一种制度信号,更是一种文明转折。而这个空位,迟早会被其他国家填补。
作为中国人,我当然希望,这个空出来的位置,哪怕不能立刻填上,至少我们要有意愿去靠近它。但靠近的前提,是要看清我们自己的样子。我们也有很多问题,很多教育上的焦虑、制度上的短板、资源分配的不均、评价体系的单一……这些都不是什么秘密。没有谁能在一夜之间变得强大,也没有哪个国家发展的道路是平坦的。
但今天的世界,已经没有了坐等别人来领路的空间。旧的路径在慢慢断裂,新的一条路只能自己一点点趟出来。自己的路,得自己走;自己的教育,得自己塑;自己的孩子,得在自己的文明坐标中找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