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孙中山去世后,为他专门建造的中山陵花了多少钱?

京港台:2025-8-2 10:03| 来源:黎顾百年V | 评论( 16 )  | 我来说几句


孙中山去世后,为他专门建造的中山陵花了多少钱?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历史中最具象征意义的建筑之一,也是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工程之一。这座陵墓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安息之地,设计上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独特气质。中山陵于1926年正式开工,经过了三年的建造,最终落成。如今,它不仅是南京市的著名景点,更是国家5A级景区的代表。

  

  从建筑布局来看,中山陵的位置严格沿袭了中国古典建筑的中轴线,这一设计灵感源自于传统的宫殿建筑理念。但孙中山先生年轻时曾受到西方教育,尤其是学习过系统的西方建筑知识。因此,中山陵的设计融入了西方建筑的精髓,堪称“中西结合”的典范。

  

  从高空俯视陵园,您可以看到中山陵的整体结构形似一座大钟,坐落于一片绿意盎然的山丘上。这种设计寓意深远——象征着唤醒民众的使命。因此,作为民国时期最为显赫的建筑之一,中山陵的设计既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又不失现代感。它无疑是那个时代建筑的瑰宝,堪与其他重要建筑并列。

  

  在1925年4月4日,孙中山去世一个月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正式公布了葬事筹备委员会的名单。这份名单上有许多知名人物,包括汪精卫、邵力子等人。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委员会召开了69次会议,讨论了中山陵的设计方案和承包工程的建筑公司等重要事项。直到1926年中时,工程才正式开建。在多次讨论和研究后,委员会决定采纳吕彦直的设计方案。

  

  吕彦直,虽然年纪轻轻,但在为孙中山设计陵墓时非常用心。根据设计图纸,他将中山陵的整体布局设计成了一个钟表形的园区,象征着“唤醒民众”的深刻寓意。与此同时,设计中融入了大量中国古代建筑元素,如斗拱、廊道、柱廊等,展现了浓郁的中国传统风格。

  

  中山陵的建筑设计虽然借鉴了古代帝王陵墓的标志性元素,如牌坊、碑亭、祭堂等,但它并未完全按照传统帝陵的规制来建造。这样的一种折衷风格,使得中山陵既展现出传统的威严,又不失时代感和现代性,成为一个真正的中西合璧之作。

  

  由于工程的规模宏大,所需的施工能力也非寻常建筑公司能够承接。1925年12月19日,葬事委员会召开了招标会,共有七家公司参与竞标。经过多次评议,最终决定由姚新记营造厂负责承建中山陵的第一期工程。这家营造厂历史悠久,创办于清朝光绪年间,技术实力出众,曾承建了许多著名建筑项目。

  姚新记营造厂的技术实力不容小觑,早在光绪年间,他们就以优异的建筑技术承建了上海的电化公司大楼,之后还参与了安徽芜湖大桥、上海的法租界等多个重要项目。然而,在承接中山陵的第一期工程时,尽管姚新记营造厂的工程质量上乘,但由于巨大的成本压力,他们在完成第一期后未能继续参与后续工程的建设。

  中山陵的第二期和第三期工程分别由上海的馥记营造厂和新金记营造厂接手。馥记营造厂是上海地区最大规模的营造厂之一,也参与了许多著名工程的建设。虽然在承接中山陵之前馥记已接近破产,但由于这项工程,它得以复兴,并在后续承接了南京灵谷寺阵亡将士纪念馆、杭州农业大学等一系列重大项目。

  

  承接中山陵这样一项大规模的工程,除了各大营造厂的技术实力外,国民政府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时,国民政府尚未完成北伐,财政状况相当紧张,尤其是在南京迁都之前,广东政府一直承担着中山陵的修建费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才开始由地方政府拨款继续建设中山陵。

  尽管民国政府的财政困难重重,但作为孙中山的陵墓,这项工程的建设并没有受到影响。根据统计,第一期工程期间,国民政府共拨款了约44.3万两,但仍不足以完全覆盖建设费用,姚新记营造厂甚至自掏腰包,才确保了工程的顺利推进。而后续的第二期和第三期工程,政府分别拨款了26.8万两和41.9万两。最终,中山陵总建筑费用高达127万两,约占当时清朝乾隆时期国库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这一巨额开支在当时的民国政府中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特别是面对中央政府收入微薄,地方军阀截留税款等问题,能够拨出如此巨额资金,足见孙中山在民众心中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中山陵不仅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象征,它的建设过程也折射出民国时期政府的种种困难。尽管建造成本巨大,但中山陵的完成,确实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一座雄伟的纪念碑,也成为后人对孙中山敬仰的物质载体。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史海钩沉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8-3 03:4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