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地揭职业背债人产业链 有人200万买断人生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在信贷市场的灰色地带,一群被称为“职业背债人”的特殊群体正迅速扩张。他们在中介机构的精心包装下,成为银行贷款诈取计划中的“完美工具”。近期,内地多地法院密集披露相关案例,显示这条产业链已形成严密分工:有人专门在网络发文“拉人头”,有人负责伪造资料及操作流程,而所谓“白户”则被推上最终背债的位置。部分专业团伙更已能套取银行数亿元资金。
3个月赚200万 代价是老赖
媒体《第一财经》8月17日报道披露,来自粤西乡村的许明(化名)是其中一名职业背债人。他对记者直言,“3个月赚200万(人民币(专题),下同),代价是成为老赖”。他自言初中毕业后进厂打工,收入有限,当看到网络上招募“白户”的广告时,以为是改变命运的机会。“大不了就是坐不了高铁、飞机。这有点像父母辈下岗的时候买断工龄。我去做这个操作,200万买断人生。”

内地大力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意图令每间公司甚至每个人都有信用纪录,若纪录不佳,则会业务、生活都会遇到种种不便。(资料图片)
所谓“白户”,是指徵信记录正常、没有房产、车辆或资产的人群。由于未曾向银行借贷,这些人往往拥有良好的信用纪录,因此成为中介眼中的“优质背债材料”。
被“包装”的身份
报道介绍,不少职业背债人原本只是失业工人或小微企业主。例如曾在工地打工的陶天(化名)表示,他因收入不稳定而被广告吸引,对方声称只要配合购房流程即可获得百万酬劳。中介为他伪造收入证明、社保记录,甚至办理银行卡与电话卡。“虽然知道可能违法,对征信不好,但还是抱著侥倖。”陶天回忆说。
另一名受访者孙玉(化名)则因餐饮业失败,急需资金周转,最终决定“破罐子破摔”,替一家公司背500万元债务,以换取200万元报酬。
这些人被中介流水线式操作后,从失意者被“包装”成有房、有收入、有公积金的“三有人员”。例如,许明和陶天被“设定”为工业公司财务经理,孙玉则被“塑造”为建设公司高管。
团伙化、标准化诈贷
据报道,职业背债案中往往涉及庞大的中介网络。介绍人、渠道商、操作团队分工明确,有人找房子、有人伪造工作纪录,有人则专门对接银行内部人员。
今年7月,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检察院披露一宗案件,一对夫妻名义上是背债人,实际背后却牵涉9人的“包装贷”团伙。同年8月,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亦披露,翟某某等4名中介在为多人伪造身份后,成功套取超过千万元贷款。浙江绍兴市检方则揭露过一个团伙,累计骗取银行逾2亿元。

职业背债案涉及庞大的中介网络,甚至有人则专门对接银行内部人员。图为示意图。(路透社)
实际所得与风险
然而,背债人实际到手的报酬与风险并不成正比。报道列举上海案例显示,中介抽走约六成贷款金额,背债人分得不到四成。陶天透露,他背上200多万元债务,实际只拿到不到20万元,“原本约好五五分成,但钱都被他们套走了”。
不仅如此,背债人还需面临刑责。据《第一财经》引述北京市天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聂成涛表示,中介透过虚构材料、夸大资产价值套取银行贷款,已涉嫌构成贷款诈骗罪,并可能涉及伪造证件罪。职业背债人虽被诱导,但同样需为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专题)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数额较大的贷款诈骗可判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则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情节特别严重者可判十年以上至无期徒刑。近期披露的案例显示,组织背债的中介多被判刑十年以上,而背债人则被判处两年至三年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