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蒋介石,暗杀汪精卫,王亚樵究竟是什么身份?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在民国历史中,有一位传奇人物,他既是江湖上的侠客,也是反抗压迫的勇士,他就是斧头帮的帮主王亚樵。沈醉,国民党军统的“三剑客”之一,曾如此评价这位声名显赫的杀手之王:“世人皆怕魔鬼,但魔鬼怕王亚樵。”蒋介石每提到王亚樵,就感到牙齿酸痛;戴笠听到王亚樵再度现身,第一反应便是检查门窗是否关紧;而汪精卫的肋骨,也是被王亚樵亲手打断的。即使是对江湖人物通常不甚关心的毛泽东,也曾给王亚樵留下了较高的评价。他说:“王亚樵杀敌无罪,抗日有功。虽有小事不够谨慎,但大事不糊涂。他为中国制造悲剧的人,便为他们制造悲剧,这种人物值得写入历史。”

王亚樵究竟是怎样的人呢?他生于1889年,安徽合肥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聪颖,学业出色,甚至凭借优异成绩成为贡生,并被地方推荐到京城的国子监进修。然而,王亚樵自小心怀正义,行事低调,却对社会的不公感到愤慨。在目睹列强在中国肆意横行,清政府软弱无能时,他心中无比愤怒,于是毅然决定放弃科举之路,转而投身反清救国的事业,回到家乡合肥,组织起了反清团体“正气社”。

正气社的成立,标志着王亚樵在革命道路上的初步尝试。清末时期,长江流域一带私人会党活跃,许多成员都与曾国藩时代的湘军及其后代有着紧密关系。王亚樵的正气社很快便与这些会党建立联系,并被拉入更广泛的革命组织之中。辛亥革命爆发后,王亚樵积极响应孙中山的号召,在合肥组建了“合肥军政府”。然而,王亚樵也因与地方豪门李鸿章家族产生冲突,而遭到追杀。

在逃入上海避难后,王亚樵并未放弃革命。经历了多次失败后,他最终回到孙中山的阵营,尽管他与孙中山的理念和做法常常存在差距。王亚樵缺乏清晰的阶级斗争观念,与另一位革命人物贺龙相比,他未能像贺龙那样果断选择支持共产党,而是在各个势力间摇摆不定。尽管如此,王亚樵在孙中山阵营中仍然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尤其是在五四运动期间,他积极参与了爱国运动,成立了“安徽劳工总会”,并在1920年积极响应革命党的号召。

随着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工人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王亚樵迅速意识到这一点并投身其中。他成立了上海劳工总会,会员人数迅速激增,成为了工人维权的核心力量之一。他不仅仅是通过揭露资本家的不法行为,还通过成立斧头队来直接应对资本家的压迫。在这段时期,王亚樵的斧头帮逐渐崛起,成为上海的江湖势力之一,甚至连青帮的黄金荣、杜月笙都不敢轻易与他为敌。

1923年,王亚樵参与了孙中山与北洋军阀的较量,并为卢永祥提供支持,成功地帮助其削弱了江苏督军齐燮元的势力。卢永祥对王亚樵的表现非常看重,特意将湖州这片富庶之地送给他,进一步增强了斧头帮的实力。尽管如此,随着卢永祥在与直系的战斗中失败,王亚樵不得不将势力转入地下,重新回到上海。

王亚樵不仅仅在国内斗争中活跃,他还将注意力转向了抗日事业。在九一八事变后,王亚樵组建了“铁血锄奸团”,专门执行暗杀任务,打击与日本(专题)合作的民族败类。为了报复日本在上海的暴行,他策划了炸死日本大将白川义则和驻华大使重光葵的行动,成功地为中国报了一箭之仇。

然而,王亚樵与蒋介石的关系并不融洽。蒋介石曾试图通过给王亚樵提供高位来拉拢他,但王亚樵毫不客气地在蒋的就职典礼上公开翻脸,批评他背叛革命,屠戮工人。蒋介石愤怒不已,派人追杀王亚樵,但他凭借与国民党元老陈铭枢的关系成功逃脱。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亚樵逐渐转向了更激烈的反蒋斗争,并在1930年受孙科委托,准备暗杀蒋介石的亲信宋子文,尽管未能成功。然而,王亚樵的行动一直没有停止,他在解放战争期间,为了推翻国民党的金融体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尽管王亚樵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但他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死标志着一个传奇江湖人物的陨落,而他的四大金刚之一的成员,如郑抱真、华克之、余亚农等人,最终选择投身于共产党,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继续奋斗。斧头帮也因此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