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对伴侣生理性厌恶,是不是不爱了?

京港台:2025-8-26 04:32| 来源:十点读书 | 评论( 7 )  | 我来说几句


对伴侣生理性厌恶,是不是不爱了?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前段时间,跟大家聊了“生理性喜欢”这个话题。

  评论区的反响很激烈,有人因此提出婚姻中的另一种常见现象——生理性厌恶。

  还有位读者在后台发来她的故事,十点君看完很有感触:

  读者是一位女性朋友,今年是结婚的第五年,她讲述:

  最近一段时间,不知道怎么回事,一见到老公就莫名生气,忍不住发脾气。

  她还列举了生活中的种种细节:

  吃饭时,老公用筷子翻过的食物,她都不想再吃一口,为此她还专门给老公准备一双公筷;

  两人一起在客厅看电视,老公坐在沙发一侧,她就坐在另外一侧,尽量避免跟老公身体接触;

  总是推脱老公的亲密诉求,对方想跟她牵手、拥抱,她能躲避就躲避,实在拒绝不了才配合,然而内心却是十分抗拒的。

  她跟老公当初是自由恋爱,刚开始感情也是十分亲密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开始对老公生出一种莫名的厌恶情绪。

  应了那句话:

  亲密关系的建立始于对一个人毫无缘由的“生理性喜欢”,而一段关系的消亡终于对另一个人彻头彻尾的生理性讨厌。

  今天,十点君就跟大家聊一聊亲密关系里的B面——厌恶。

  

  跟一位女性朋友聊天,她吐槽自己的老公,简直毫不嘴软。

  结婚前,她老公的颜值算是帅哥级别,长相干净清爽,身材健硕有力,连他抽烟的样子,她都觉得帅的没边,当初也是沉浸在老公的颜值里无法自拔。

  没想到结婚才过几年,老公已经放弃形象管理。

  不仅头秃成光明顶,由于不停跟朋友出去吃喝,肚子也变得大腹便便,还喜欢抽烟,手上、牙齿都是被熏黄的印记。

  朋友一看见老公就来气,而且不允许他靠近自己。

  她开玩笑地说:

  我现在对老公,真的存在生理性厌恶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生理性厌恶?

  是指跟某个人相处时,身体无意识地对ta产生本能的排斥反应;

  比如恶心、呕吐,心理上也会产生莫名的抵触情绪,明明对方没有做什么,就是看他不顺眼。

  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你对伴侣一定存在某种不满。

  首先,肢体接触引发本能抗拒

  身体语言比口头语言更诚实。

  当伴侣向你靠近时,你会不自觉地后倾、交叉双臂,刻意保持物理距离。

  曾经的拥抱和亲吻,现在却让你浑身僵硬,每次对方靠近,你都会本能地躲闪。

  这种 身体上的

  排斥,

  就是内心情感变化最直接的体现。

  第二,无法忍受ta的气味与声音

  曾经熟悉的气味突然变得难以忍受——

  他的体味、他用的洗发水味道,甚至他呼出的气息都让你反胃。

  第三,相处过程中,情绪一点就燃

  你的情绪像一颗定时炸弹。

  前一秒还平静如水,下一秒看到伴侣的小习惯就怒火中烧——

  他挤牙膏的方式、他放杯子的位置、他咀嚼食物的声音,都能成为爆发的导火索。

  最后,情感冻结:心门紧闭,拒绝交流

  你们的对话仅限于“吃饭了吗”“孩子接了吗”这样的表面寒暄,深度的交流早已消失。

  对话不再涉及内心想法、未来规划,而是仅局限于日常琐事。

  伴侣间的交流不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如果你对伴侣总是生出一种莫名的嫌恶情绪,别怀疑,这一定是两个人关系已经出现问题的先兆。

  

  很多人想不明白,明明一开始你侬我侬的人,到最后却走到了相看嫌厌的地步。

  有些人一旦对伴侣产生这种抵触、隔绝情绪的时候,第一反应往往是反思自己,是不是太矫情、太刻薄了,或者是不是自己的情绪出现问题。

  其实并不是。

  这些情绪并非凭空产生,所有不满的情绪都是有原因的。

  网友@蓝色海洋分享她跟老公的故事。

  老公追求的时候,可谓是“完美好男友”。

  平常嘘寒问暖,节日送花礼物,一样都不少,但结婚之后,老公像游戏通关了一样,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对她关心照顾。

  有一次晚上她发高烧,想让老公陪她一起挂急诊,老公翻过身继续睡觉,让她自己打车去医院,自己明天还要上班。

  结婚之前,老公还帮忙干点家务,结婚之后,他索性直接当上甩手掌柜。

  美其名曰:这都是你们女人该干的,我们男的都干不好。

  巨大的落差之下,她开始阉割对老公的情感诉求。

  并表示:

  过去的婚姻里,她的期待无数次落空,受到伤害的次数多了,也就没有期待了。

  不会期望,就不会失望,也就不会受伤。

  然而她的情绪无法压抑、假装,她开始因为一点小事就爆发争吵,逐渐对老公丧失忍耐力,经常,两人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深。

  心理学上,这种现象是一种典型的 “创伤性

  应激反应”。

  当一方长期感受到忽视、失望或伤害时,身体和心理会自动启动保护机制,表现为对伴侣的排斥和厌恶。

  而且,亲密关系中的满意度取决于付出与回报的平衡。

  一旦当有人感到回报不足时,就很容易对伴侣萌生厌恶,是一种情感上的“退出策略”。

  每一段问题关系背后,都是需求和价值的平衡已经被打破;

  每一种“生理性厌恶”背后,都有一种长期被忽视的需求未被看见、满足。

  那些未被看见的委屈堆积如山之后,终于让身体发出了不堪重负的信号。

  只有清晰每一种对抗情绪的成因,找到关系的问题所在进行对症下药,才能真正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关系里出现问题并不可怕。

  它让我们不得不停下惯性滑动的脚步,去觉察那些被日常琐碎掩盖的亲密关系里的裂痕,去正视与对方碰撞过程中自己内心深处的缺憾和欲望。

  而只有直面深渊,才能跨越深渊。

  网友@行走的拉布布讲过自己的故事。

  结婚第三年之后,她发现自己对老公总有一股无名火,动不动就朝他发脾气。

  老公想跟她贴贴,她也总是借故拒绝,老公也因此意见很大,两个人经常因此闹得鸡飞狗跳。

  她给出的理由是,对老公已经失去了感觉,甚至排斥跟他的肌肤接触。

  为此,她甚至去看了心理医生,听完她的讲述之后,医生的第一句话就让她振聋发聩:

  你老公是不是做了令你不满的事情?

  网友想了想,他跟老公之间确实出现了问题。

  以前老公挣的多,负责家里的主要开销,所以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有女方负责操持。

  自从老公换工作之后,收入因此缩减了一半,养家的重任由丈夫转到了妻子身上,但是丈夫依旧对家务视而不见。

  这才是她对老公产生不满的根源。

  经过心理医生的点拨,让她回家引导丈夫承担一部分家务职责。

  比如,早上安排他给孩子整理衣服和鞋子,但他前晚收衣服乱塞乱放,这时候找不到,下次就长记性了。

  诸如此类,通过引导丈夫注意家里的隐形家务,来让丈夫意识到家务也是家庭责任的一部分。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所幸丈夫也是一个愿意配合的人,两人之间的相处温度才终于逐渐升温。

  如果你正经历这些,不要轻易绝望,也不要随意放弃。

  生理性厌恶并非关系的终点,而是关系需要调整的信号。

  

  以下方法可能帮助你们走出困境:

  1.停止指责,开启向内觉察

  在“厌恶”的情绪状态下,沟通常带有攻击性。

  不妨先停止输出式沟通,先进行自我觉察,通过自我对话探索内心深处的伤痛。

  挖掘“厌恶”背后的根源——

  是长期的情感忽视?是无法化解的冲突?是价值观的背离?

  找到 问题缘由,

  是修复的第一步。

  2. 将“厌恶”做为“关系改变“的契机

  感情是不断流动的,人也是不断变化的。

  没有哪一种关系模式是一成不变的,当关系出现了问题,尝试尝试新的互动模式、建立更健康的沟通方式。

  必要时候,寻取婚姻家庭治疗师的专业帮助,早期干预可使关系修复成功率提升40%。

  3.尊重身体的节奏,允许问题存在

  关系的修复如同愈合伤口, 需要时间。

  不要强迫自己在仍有强烈排斥时进行亲密接触。

  先从非威胁性的、建设性的互动开始,逐步重建安全感和信任。

  把情绪向外打开,去做让自己快乐和有成就感的事情,减少对伴侣的期待。

  有时,暂时的“战略撤退”,是为了更好的重新连接。

  无论采取哪种自救模式,都要明白:

  “生理性厌恶”是预警信号,而非关系判决书。

  它提醒我们正视关系中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判定“不爱了”。

  这份“厌恶”,是一个唤醒关系麻木的闹钟。

  它让你无法再假装一切都好,迫使我们正视关系中的“不舒适区”。

  它迫使我们正视关系的漏洞,通过真正的解决问题,让我们尝试建立更健康的沟通、亦或是新的互动模式。

  人生很长,婚姻经营并不简单,每段亲密关系都可能遭遇从热恋到平淡,从平淡转到嫌弃的阶段。

  当看到伴侣就心生厌恶时,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

  这厌恶背后,藏着哪些未被看见的委屈、未被抚平的伤害、未被满足的渴望?

  这份“厌恶”并非爱情死亡的证明,而是一封来自身体和情绪的 “求救信”。

  它提醒我们:

  爱不是无条件的忍耐,而是相互滋养的流动。

  当付出变成消耗,当靠近带来痛苦,身体会本能地抗拒,触发了你的“对抗”反应,这本身就是关系需要深度检修的信号。

  尊重身体的节奏,发现情绪的暗面,才能试图去寻找解救自己、修复关系的出路。

  深度修复后,爱意可能浴火重生,连接更为深刻;

  这个过程中,你也可能发现彼此的核心需求确实无法调和,那么放手则是更慈悲的选择。

  无论结局如何,直面“生理性厌恶”的经历,都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认知与成长。

  它教会你倾听身体的声音,尊重内心的感受,并勇敢地为自己的幸福负责。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生活情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8-26 11:3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