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63岁生了个儿子乐开花,长大后儿子却成汉奸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尽管他在这四位中相对低调,但却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且对中国的近代工业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在政治上有着极高的声望,还是一位杰出的儒学家,忠诚于国家和君主,这也促使他全力支持洋务运动。
然而,张之洞的忠诚和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并没有能改变他的一些家庭悲剧,尤其是他的一些子嗣。尽管他自己一心为国,但其子孙中至少有两位最终走上了助纣为虐的不归路,最为典型的便是他第六个儿子张仁蠡,这个在张之洞63岁时才出生的儿子,在清朝灭亡后投降卖国,成为汉奸,为自己的家庭和国家带来了巨大耻辱。
张之洞的出身极其显赫,家族是官宦世家,父亲是一位知府。小时候,他接受了最为优质的儒学教育,这为他日后的仕途奠定了坚实基础。成年后,张之洞通过科举考试屡次名列前茅,最终在27岁时考中进士,走上了仕途。正值列强与清政府矛盾重重的时期,张之洞凭借着忠诚和敢于直谏的精神,很快便找到了自己的施展之地。
光绪二年,清政府派遣使臣与俄国签订《里瓦几亚条约》。这份条约表面上看似对清政府无大损失,但实则极为丧权辱国,引起了政坛一片哗然。连慈禧太后也觉察到了条约的严重问题,并表现出强烈不满。此时,张之洞递上了谏言奏折,力陈条约的不利之处,提出必须修改,并要追究签订条约的使臣责任。慈禧太后被他的忠诚与胆略打动,立即召见并提拔了他。
张之洞逐渐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和更高的职位,尤其是在清朝逐渐陷入困境的时期,他成为了改革派中的重要一员。随着清朝的衰弱,清廷决定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进行自我拯救,洋务运动应运而生。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主办了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重要实业项目,为推动洋务运动奠定了基础。
然而,随着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的失败,变法的呼声日益高涨,张之洞曾在初期支持维新派,甚至曾为康有为等改革者提供过支持,但随着维新变法的深入,他逐渐反对这种文化和政治体制的变革。特别是在变法失败后,张之洞参与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并支持清政府实施自上而下的改革。虽然他一心忠于国家,但在维新变法和新的改革政策面前,他的态度愈发保守。
张之洞的忠诚可见一斑,但他的教育却并不成功。特别是他的五子张仁乐与六子张仁蠡,他们最终走上了与父亲完全不同的道路。张仁乐比张仁蠡年长两岁,在接受父亲传统的忠君爱国教育的同时,也接触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当清政府灭亡后,张仁乐对西方文化的崇拜与对旧有政权的忠诚让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伪满洲国,并在其中担任了较高的职位。
而张仁蠡作为张之洞最晚得的儿子,虽得到父亲的宠爱,但他早逝的父亲未能为其提供足够的个人教育,张仁蠡主要是在兄长的影响下成长。张仁乐在带领弟弟张仁蠡时,灌输了对日本(专题)文化的盲目崇拜,并引导他与日本的利益关系紧密结合。随着抗战爆发,张仁蠡加入了汪伪政府,在日本侵华的过程中,成为了残害无辜百姓的帮凶。
1945年,抗战胜利在即,张仁蠡在天津任职时被捕,并被判处无期徒刑。虽然此时的惩罚未能弥补他所犯的罪行,最终他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判处死刑,真正为自己和国家的罪过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张仁蠡的结局成为了张之洞忠诚与爱国的巨大反差,深刻反映了个人家庭教育与国家命运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