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裔学者:尊重这个词,对印度人来说是个陌生概念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专题:中印最新动态!随着美国对印加征关税生效,印美关系呈现重大转变,印度(专题)“左右逢源”的外交策略面临挑战,也引发国内对印度市场的新一轮讨论。在财产与自由协会(PFS)2024年会上,印度裔加拿大(专题)投资家贾扬特·班达里(Jayant Bhandari)以“理解印度”为题发表演讲,其部分观点由南亚研究通讯转载。
班达里指出,印度社会主要由“腐败和关系”驱动,踏实工作反而被视为可耻,社会普遍缺乏荣誉、公平与信任观念。他强调,印度人表面顺从却慕强畏权,制度持续腐化,甚至低种姓群体也陷入内部鄙视。民众习惯于欺骗与辩护,难辨真实与神话。
他认为,印度近年的经济成长更多依赖西方技术输入而非内生动力,社会却愈发非理性和道德淡漠。高层以残酷和傲慢为傲,沉迷迷信与私欲,忠诚、荣誉等价值观严重缺失。
该演讲内容由观察者网整理发布,文章观点仅代表演讲者本人。
贾扬特·班达里在PFS年会上发表演讲视频截图
贾扬特·班达里:在印度,只有一种人会表现出所谓的“尊重”,那就是愿意接受较低地位的人。在这样的社会等级体系中,我活了56年,却从未在印度见过掌权者主动解决一个属于他职责范围内的问题。
我在印度上大学时,曾遇到一个小男孩遭到清洁工性侵的事。我向有关部门报了案,还带小男孩去见了警察和校方,可没有一个人采取任何行动。这本来是件很简单的事,完全在他们的职权范围内。事实上,校方和同学们非但不帮忙,还威胁我说会有严重后果。直到现在,这件事都让我想不通——理性上我能理解其中的缘由,可情感上就是无法接受,这让我既困惑又无比沮丧。哪怕退一步说,就算我也腐败,面对这样的事,我也会因为好好收拾罪犯而感到内心充实,毕竟这件事里没有什么好处可图,也牵扯不到复杂的关系。
可印度社会偏偏靠两样东西驱动:腐败和关系,所以他们才不会立案。印度当局压根什么都不干,连手指头都不动一下,除非能拿到好处——要么是钱,要么是色,他们的冷漠深不见底。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在那种文化里,好好干活会被看成“娘们儿”,会被当权者这么看待。干好本职工作就意味着你软弱、不够男人;反之,如果你能逃避责任,就会被视为“真男人”。在那种文化里,做对的事没有任何荣誉可言,那个社会根本没有“荣誉感”这个概念。
但问题还不止于此,远远不止。比如你请水管工来维修,他来了之后,会觉得不搞点破坏就丢面子,会故意敷衍了事,哪怕认真做也不会多花一点时间。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是傲慢、自负、奴性、种姓歧视的复杂交织,再加上部落主义、性别歧视和僵化规条——教条主义和魔法思维主导着他们的行为,让他们在情感上压抑扭曲,根本无法做出理性或道德的判断。
至于公平,这些其实都是欧洲概念。你以为这些是天经地义的,其实并不是。公平、正义、信任、共情、公正这些概念,对印度人的思维来说完全陌生,他们无法区分对错,根本分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因为他们缺乏这些基本概念。那些你认为理所当然的西方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并非如此。哪怕没有任何代价,印度人依然会保持冷漠;面对该行善、求公正的时刻,他们也无动于衷。我甚至敢说,如果他们能够践行公平正义,且无需付出任何代价,他们仍然会选择袖手旁观——因为在他们看来,行善是软弱的表现。
我想,任何穷游印度的人都会明白我在说什么;但如果你每天花500美元旅行,就永远看不到真实的印度。我们在印度从小就被灌输了顺从思想,这种思想灌输得如此深入,以至于印度人哪怕面对稍有权势的人,都要称呼“先生”,行为上往往卑躬屈膝、阿谀奉承。即便在西方国家待了多年,他们还是会习惯性地叫别人“先生”,因为顺从心理已经深深烙印在印度人心中。但你千万别把他们叫你“先生”当成是尊重你——“尊重”对印度人来说是个陌生概念,他们叫你“先生”,只是觉得你在交往中比他们强势,这完全符合他们“强权即真理”的思维模式。一旦你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立刻就会贬低你。
印度总理莫迪资料图
在印度这套体系中,你要么在等级制度的上层,要么就在下层;要么是施虐者,要么是受害者。在那样的社会里,实现平等根本不可能。在那个国家生活一段时间后,人很快就会发现,说“请”和“谢谢”都是软弱的表现,只有那些自甘卑微的人才会这样说。印度人也无法维持英国人当年建立的制度,这些机构已经彻底腐烂变质,变成了吃人的野兽。在那个国家,宪法和法律毫无价值,这些机构只认钱和人情——你甚至能在法官面前,向警察和法官行贿,行贿在那个国家就是如此明目张胆。级别越高,变化的只是贿赂的数额:去法院有法院的价码,这就是那个国家的唯一规则。
在那个国家,投机取巧被奉为文化传统,逃脱法网的罪犯反而会被社会推崇,人们会在公开场合赞美那些犯法却逍遥法外的人。我有个亲戚,曾经洋洋得意地告诉我,他绝不会交房租,还说“除非死了,否则绝不搬走”,最后事情的结果真的如他所说。那个国家也缺乏理性,在那个缺乏信任的社会里,当有人被骗时,他很少会找骗子讨回公道,这样的人少之又少。相反,他们还会为自己欺骗他人的行为辩护。
在那里,存在着一条扭曲的虐待链条:男性虐待女性,女性虐待儿童,儿童虐待动物,动物则攻击任何能攻击的对象;高种姓者虐待低种姓者,但这也不是简单的高低种姓单向压迫——低种姓者会像鬣狗一样争斗,争夺哪个低种姓群体的地位更高。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非理性、专断的恶性循环。人们还会公然撒谎,人人都知道人人都说谎,可大家还是照常撒谎。大多数人并不会感到认知失调,因为他们无法分辨真伪。关于“真理”的含义,对我来说是一次启示,是在我搬到英国之后才领悟到的——印度人对自己的谎言深信不疑,以至于无法分清神话与现实、事实与虚构。
我知道这些听起来很反乌托邦,那些从未去过印度的人,可能会摇头觉得这些不可能是真的,但我实在想不出印度有什么地方不是令人绝望的。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另一个西方概念:繁荣。印度的繁荣并没有带来社会和平,也没有成为智识或精神成长的平台。印度人也不懂什么是舒适,所以他们不会把钱花在享受舒适上,建造浮夸的房子只是为了向别人炫耀,以及控制弱者。近几十年来,印度轻易获得的繁荣本质上源于西方的技术进步,可这种繁荣反而削弱了人们追求理性和道德的动力——所以现在的印度人,实际上变得更加不理性,也更加不道德。他们会变得更不道德,是因为他们根本不需要靠道德约束自己,心中的因果关系已经发生了逆转。社交媒体也成了传播神话和迷信的平台,如今印度对魔法思维、对迷信的沉溺,远超我小时候的那个年代。
印度的种姓制度
再说一次,西方文明的另一个成果是各种制度,可那些被提升到高位的印度人,却变得傲慢而残酷。这种行为与其说是为了掩盖无能和心理脆弱,不如说源于他们坚信“傲慢和残酷就是权势的象征”——他们甚至认为,傲慢残酷就是高雅有品。另外,这也是一种掩饰内心深处自卑感的机制。就像我之前说的,他们总是残酷对待弱者,对待那些处于弱势的人,可每个人都有处于弱势的时候。
当印度人看到西方社会、看到西方的财富时,就会被深深迷住,却无法理解成功的根本基础——因为他们只关注表面现象,也只能看到表面现象。在他们眼中,西方化等同于好莱坞的刻板印象:女孩穿着暴露、性观念开放、酗酒吸毒、炫富摆阔,总之就是享乐主义的生活。他们内心深处所看到的,正是他们自己渴望看到的——他们在好莱坞中,看到了印度殖民前、维多利亚时代前那种道德宽松的享乐文化的影子。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整个论述就是为了得出这个结论:理解印度人思维的核心问题是,它既非理性,也不道德。他们不重视荣誉、忠诚这些西方价值观,也不懂什么是真理;他们认为宇宙是随意的,沉溺于魔法思维,思维无法突破这种局限时,动物本能就开始主导行为。当缺乏文明价值观时,动物本能就会主导一切,他们只会想着性和钱——但这也在意料之中,这就是我认为印度的事情无法改变的根本原因,也是智商77的社会的必然结果。
低智商的人无法坚持任何价值观,只会受动物本能和投机心理驱使,会为一切行为找借口,只为满足物质欲望和私利。他们会把所有西方价值观都扭曲、腐化,最终都沦为拜金主义。他们对荣誉、信仰、精神、忠诚、真理等西方价值观毫无兴趣,他们没有“十诫”。西方人以为十诫是天然存在的,其实并非如此;文明也并非天然存在,他们对这些价值观一无所知,也完全无感——即便强行向他们灌输这些价值观,也无济于事。对此,你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去思考印度移民(专题)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移民,将如何影响西方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