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悬而未决的日子,每一顿饭都吃得小心翼翼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自 2022 年底开始了席卷北美的科技行业大裁员,我也不幸身在其中。作为亲历者,写下这些文字,只为记录那些步步为营、如履薄冰的日子。
01
消失的同事
2022 年 10 月的一天,很久不去办公室的老板出奇地很早上了线,我才坐到工位上,他一个电话就打来了:“有个事跟你说,今天早上刚通知的。露西被裁了。我也不知道具体原因。你这几天千万别联系她,也不要在公司讨论,就当这事没发生过。”
那几天,露西还在休假中呢。
大组悄无声息地走了几个人,没人解释,也不许讨论。当时疫情刚刚放开,大多数人还在居家办公,所以他们的离开像是人间蒸发。露西是疫情期间入职的,公司根本没给她安排工位。她走了,座位没少,事情没乱,仿佛她从未来过。她一向“佛系”,上不上班似乎也无所谓,离开后,组会也只是少了一张头像。
但隔壁组的风波可就大了。被裁的是个资历相当老的工程师,干了快 20 年,项目里不少关键代码是他写的。他走的那一刻,整个项目差点瘫痪。他带走的,不只是他的工时产出,还有那一堆没人真正懂得的代码逻辑和隐性知识。
所谓人走茶凉,不过有的茶自始至终都没热过,而有的茶一旦失温,寒意便蔓延开来。
如果说露西被裁尚属情理之中,算得上“预料之内”,那么那位资深工程师的突然离开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领导层始终三缄其口,不肯透露半点裁员的真正理由。我们仿佛被罩进了一层厚厚的阴云里,每天都像在等一只看不见的手点名——谁会是下一个,没有人知道。
又过了一个月,Meta 打响了裁员潮的第一枪。紧随其后的是亚马逊、谷歌,一夜之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大量“裁员难民”。有刚毕业还在试用期的新人,也有在公司干了二十多年的老员工,履历再亮、资历再深,都挡不住被清出局的命运。
四大科技巨头的裁员消息还未平息,马斯克便在推特上演了一场“快刀斩乱麻”式的大清洗。听说那天所有员工被告知不要去公司,等到一天结束,一半人已被悄无声息地丢了饭碗。
有的人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音讯全无,人间蒸发。而幸存者只能在感到幸运的同时选择无视和沉默,继续上班、下班,继续糊里糊涂地过日子。

02
消失的安全感
遇到裁员,让我们最先担心的,不是钱包,而是能不能继续留在这个国家的问题。身份悬而未决的那段日子,每一顿饭都要吃得小心翼翼。
作为拿到 H1B 签证、敲开赴美工作大门的幸运儿们的一员,我深知被裁意味着什么:距离被遣返,不过四个月的缓冲期。
一个刚被亚马逊裁掉的印度(专题)小哥,H1B 身份时间所剩无几,他一边焦头烂额地投简历,一边想办法尽快转租掉公寓。否则,面临的不只是被遣返,还要硬吞一笔高达两个月房租的租房毁约赔偿。那种窒息感,不是普通“失业”二字所能形容的。
进入美国难于登天,被踢出去却轻而易举。在西雅图(专题)被裁员恐怖笼罩的这段时间,我们连回国探亲的勇气都没有了。生怕就在航班落地的那一刻,收到了裁员通知。一旦人在境外、身份失效,哪怕机票还在,人却可能回不了家了。
如果没有房贷,只需控制开支、勒紧裤腰带,手头的存款足够支撑一段时间,熬到找到新工作。但真正压力巨大的,是那些刚好在裁员前掏空积蓄用来付首付的人。还没来得及缓一口气,就得面对每月如期而至的月供。工作没了,收入断了,账户见底,而银行的还款日却从不迟到。一旦撑不下去,房子可能被法拍,生活节奏彻底崩塌。
西雅图无疑是这轮科技裁员的重灾区,连街边的咖啡馆都透出异样的气息。一个周日午后,我走进家门口新开的咖啡店与朋友碰面。店里意外地满,却鸦雀无声,每张桌子前都是一张低头盯着笔记本的脸。
斜眼去看那些屏幕,你会发现几乎每一台电脑都在“求生”:有人在改简历,有人在刷 LeetCode,也有人在逐个投递简历。空气中弥漫着不言而喻的紧张感。而我居然还有闲心喝咖啡、聊天,我竟生出几分愧疚——仿佛不在刷题,就是在浪费生命。
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就是刷手机查看裁员消息。洗漱时耳边还在盘旋着“哪个公司组又砍了百分之几的人”的消息。到了公司,午饭间大家聊的还是裁员,话题自觉地扯到其他公司。对,我们聊其他公司裁员,并且选择性忽略身边消失的同事。
一天,和组里一个年纪相仿的女孩喝茶小憩,话题自然又绕不开裁员。她曾鼓起勇气向领导表达了自己的焦虑,没想到领导轻描淡写地说:“我其实宁愿自己被裁掉,那么多赔偿金拿去做点别的事不也挺好吗?我十几年前有个被裁的同事,后来自己创业,回来就是微软的合伙人了。”
说得云淡风轻,仿佛裁员是件洒脱的幸运事。他却忘了,坐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出生于印度、依靠工作签证留在美国的女孩。绿卡排期漫长无望,失业可能意味着永远离开这个国家。这个世界本就不公平,而在这一刻,这种不公平被摆在了明面上,显得尤为残酷。
那段时间,西雅图人见面,裁员成了无法回避的寒暄。在某家餐馆偶遇旧识,总有人低声在你耳边提醒:“他刚刚被裁。”或者,“她刚找到新工作,不过工资比之前差远了。”
为了维持内心的安全感,我每天强迫自己刷一道面试题,像吃药一样。但如果哪天碰上一道特别难的题,那一天的情绪基本就废了。在看似风平浪静的日常背后,每个人都在悄悄用力维持着不崩溃。
03
消失的“精英”
国内的朋友对我说:“你怎么会害怕裁员?你是精英啊!”
呵,我曾经也这样以为呢。可现在才明白,那两个字,离我恐怕还有十万八千里。ChatGPT 对“精英”的定义是那些拥有稀缺资源、卓越能力、较高社会地位,并能影响他人或制度的人。我不过是个坐在格子间里敲代码、连明天工牌能不能刷进门都不确定的普通打工人罢了。
过去几十年,信息、软件和互联网行业成了最赚钱的风口。进入大厂意味着职业生涯的“登堂入室”,求职者需要亮眼的学历背景,通过层层笔试、面试的筛选。一旦跨入大厂门槛,高薪酬与强烈的社会认同感顺理成章地降临,仿佛一切努力都得到了回报,人生已经到达顶峰。
然而,随着行业日益成熟,金字塔结构也愈发牢固。在大厂工作的基层软件工程师,往往处在这座结构最底端。向上通道狭窄,参与公司战略的机会寥寥,话语权微弱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与此同时,大量毕业生涌入编程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在技术飞速迭代的节奏下,年龄与经验很快从资产变成负担。我们大多数人,不过是巨大组织机器中隐形的零件,再熟练,也轻易可被替换。“经验丰富”可能意味着“贵又不好管”,更容易被精简。
所以,像我这样被视作“精英”的人,其实只是运气好赶上了一个钱多的行业风口。工资高,并不代表我们真的是“掌舵者”。在现实面前,我们不过是披着精英外衣的高级打工人,面对裁员时,身份、签证和生活依然会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
高薪让我们被误认为“拥有者”,但少得可怜的话语权与高得惊人的可替代性,一遍又一遍提醒我:我不过是“真正的精英”的牛马而已。
我们拼命工作,把时间、精力、脑力全数交给企业,换来的回报是一副黄金镣铐,看似贵重,实则沉重。一旦公司出现财务危机,那么清理我们也是毫不手软的,甚至连体面的告别都没有。
2022 开始的裁员潮还在持续,已经成为常态了,这场调整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疫情期间的高速增长早已结束,随之而来的是增长泡沫的破裂、美联储加息带来的资本紧缩、AI 技术带来的岗位替代压力,以及大厂内部长期积累的结构性冗余。这些都是促成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
作为亲历者,写下这些文字,只为记录那些步步为营、如履薄冰的日子和一个不平凡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