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中国新航母的致命瑕疵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德语媒体:中国新航母的致命瑕疵
— DW 中文- 德国之声 (@dw_chinese) November 25, 2025
《世界报》发表长篇报道称,十一月初正式服役的中国新航母“福建号”标志着该国海军建设的一个新里程碑,但这艘航母的一个设计错误,也引起了广泛争议。《商报》评论称,德国财长上周的访华行程,暴露了德国在对华关系中的被动处境。https://t.co/ctnzmOzjL1
《世界报》发表长篇报道称,十一月初正式服役的中国新航母“福建号”标志着该国海军建设的一个新里程碑,但这艘航母的一个设计错误,也引起了广泛争议。《商报》评论称,德国财长上周的访华行程,暴露了德国在对华关系中的被动处境。
《世界报》报道写道,“福建号”是中国海军的第三艘航母,也是第一艘摆脱了陈旧俄式设计的、真正的中国国产航母。今年11月初,福建号正式服役时,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亲赴海南省一座海军基地参加庆典仪式,足以显现这艘航母对中国的重要性。这篇题为《中国新航母的致命瑕疵》的文章写道:
“随着这艘航母投入使用,中国首次真正具备了远海投射的实力。这艘航母能将数量可观的战机投放到南中国海有争议的第二岛链,并在那里参与行动。这艘航母以紧邻台湾的福建省命名,也绝非偶然。‘福建号’强化了中国在该地区的海上强权地位,对菲律宾、台湾、越南以及日本而言,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随着这艘航母投入使用,中国首次真正具备了远海投射的实力。”图像来源: Pu Haiyang/Xinhua/IMAGO
‘福建号’还能够支持中国在太平洋、印度洋以及通往非洲的重要航道上开展行动。这艘航母的服役,使中国海军从一支纯沿岸海军一跃发展成可以开展全球行动的蓝水海军。然而,细究之下,却不难发现,中国在航母建造方面还有漫长的学习探索之路要走:‘福建号’就因设计缺陷,功能发挥受到了极大限制。
乍看起来,福建号同美国尼米兹级航母有很多相似之处。舰长315米,排水量8万吨,是世界上除美国海军之外,体量最大的航空母舰。然而,它仍比美国最大的核动力航母小约20%,且使用常规燃油涡轮机,而非核动力系统。
同美国最新的航母一样,‘福建号’也使用电磁弹射系统EMALS发射舰载机,从而不再需要老式的甲板起降跑道。这种电磁弹射系统可以弹射起飞更重、航程更远的战机,从而使中国航母的作战范围比此前有了极大的扩展。此外,这艘航母足够大,可以同时搭载多种机型以及包括预警机在内的多支完整的飞行编队。
“暂时尚无法抗衡美国海军”
直到2012年,中国海军还没有一艘可以投入实用的航空母舰。而现如今,中国已拥有三艘航母,随时都可以保持至少一艘航母处于巡航状态,此前只有美国海军拥有这样的能力。但与美国海军相比,‘福建号’却有一个暴露了中国设计师经验不足的严重缺陷:尽管体积庞大,却无法保障多架战机同时起降。

《世界报》:跑道设计的缺陷,使战机同时起降的次数受到限制。图像来源: Li Tang/Xinhua/IMAGO
倾斜式跑道甲板的设计,导致战机降落时要穿越三条弹射道中的两条,这样一来,仅剩一条弹射器可以同时用于起飞。但第三条跑道的喷气导流板则会阻挡起飞战机的喷射气流,其结果是,只要喷气导流装置处于运作状态,降落战机就不能前往维护区加油和装载武器,也不能进入机库。战机必须在跑道上完成复杂的掉头动作,从而阻塞了后续战机的起降动作。”
《世界报》报道指出,设计缺陷使“福建号”的战机起降量仅能达到美国同等航母的一半左右,再加上运营现代化航母方面的经验不足,使中国海军在短期内仍难以成为抗衡美国海军的力量。
“卫星图片上可以看到的巨大船体模块和反应堆掩体显示:中国的第四艘航母将采用核动力。建造中的巨大船体显示,它的排水量可能会超过 11 万吨。也就是说,中国下一艘航母将同美国的最新航母具有同等规模。预计可以搭载约 90 架战机,可以无需补给持续运行数月之久。这一次,中国必然会吸取‘福建号’的教训,因此美国的领先优势被赶超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福建号’不仅仅只是一种新式装备,更体现出了中国成为海上强国的决心。尽管技术上存在缺陷,运营经验也有待提升,但‘福建号’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中国首次得以在远洋展示本国的军事实力。北京告诉世人,中国具备极强的学习能力,并愿意吸取经验教训。
尽管‘福建号’存在技术不足,但仍是对西太平洋沿岸国家以及低估中国海军野心的人发出的一个警示信号。”
“风光不再的德国经济”
《商报》发表评论称,此次德国财政部长克林拜尔的中国之行使德中实力对比的变化得到了充分显现,与其抱怨中国的产能过剩和政府补贴,不如反思德国竞争力的严重衰退:
“德国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和份量,一向是以德国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凭借强劲的出口以及领先的技术,德国能够为其他国家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克林拜尔对中国副总理表示:德国经济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贡献。但这类说辞听起来更像是对历史的一种善意回顾。毫无疑问,德国企业仍活跃在中国市场上,在一些领域,德国技术仍受到广泛推崇。但在许多领域,中国人正在迎头赶上,甚至已经超越了德国。电动汽车只是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例证而已。有鉴于此,贸易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德国企业,尤其是汽车行业的在华销售额正在大幅下滑。与此同时,中国企业正在成为德国企业强劲的竞争对手,甚至在欧洲本土也不例外。
角色互换已经露出了端倪:德国联邦统计署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仍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但大前提则已不同以往。德国对华出口正在下降,中国对德出口正在增长。在北京看来,德国已经不再是技术供应国,而更是一个销售市场。这也就解释了中国为什么会敦促克林拜尔尽快减少贸易壁垒。
克林拜尔以及欧洲都在抱怨中国的产能过剩和补贴政策,这种抱怨当然是合情合理的。既然不能开展公平的竞争,就有必要考虑使用贸易保护主义工具。但说一千道一万,不应忘记的是,问题的最大根源恰恰是德国经济竞争能力的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