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的巴尔的摩内港(inner harbor) [2013/11]
- 波多黎各(Puerto Rico)游记(一)圣胡安和热带雨林 [2013/02]
- 沼泽探险--迈阿密大沼泽国家公园 [2015/02]
- 回国见闻(二)舌尖上的武汉 [2012/09]
- 乡村老鼠进城记--纽约行 [2015/06]
- 贝壳村虎年迎新春T台模特秀 (晚会) [2010/02]
- 拜年啦! [2014/02]
- 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2011/08]
- 回国见闻(一)艳遇 [2012/09]
- 是傻还是真 [2012/03]
- 乐极生悲 [2011/12]
- 美国西部大环圈之旅(三) - - Zion National Park(锡安国家公园) [2013/07]
- 回国见闻(三) 日本印象 [2012/09]
- 释放激素的好方式之二三 [2012/04]
- 非诚勿扰第一期--节日大礼包出来啦! [2011/12]
- 纽约看戏 [2011/06]
- 一转身 [2011/05]
- 古韵诗社第十九轮-- 把相思打开 [2011/10]
- 贝壳村虎年迎新春颁奖晚会 (晚会) [2010/02]
- “非诚勿扰”第一期开始报名啦 [2011/12]
- 天涯共此时,对联迎仲秋 [2009/09]
- 执着与想象 [2011/09]
- 贝壳村照片真人秀开始报名啦 [2010/01]
古韵诗社19轮作品集(六) --散文篇(4篇) (汉绅, LUG, woodchen88)
(一) 相思客栈 --- 汉绅
儿时最思念的是冰激凌,一毛五;冰糕,一毛;奶油冰棍,小豆冰棍,五分;白糖冰棍,三分。
能吃一小碗冰激凌,对俺来说,是极度奢侈的事情了。
初中时,最喜欢看的是过道那边的女生,朦朦胧胧的喜欢,不知可否称相思。
高中是最烦心和留恋的时期,同桌的她和邻家的女孩先后闯进来。一切为高考,很忙。她们却时常在周末拿着电影票邀俺去看电影。那时在沈阳东北电影院看一场电影一两毛钱,俺当时很好奇,她们居然有钱买电影票?俺可是连买冰糕的钱都极少,唉,还不如邀俺吃冰激凌!!很久以后俺才知道,女孩一顿饭只吃一小碗饭。
大学时期没什么好相思的,工科院校男多女少,而且俺在班里是比较年轻的,哈哈,学姐们都喜欢比较成熟的男生。尤其,俺上大学的头一年,是五届同堂,77届和78届的学长们都跟恶狼似的,俺们80届的几个漂亮的女生早就成为他们眼中的猎物。于是俺就是玩多学少,及格就好。校园离海不远,庆幸的是俺在大海里学会了游泳。
赶紧上交部分作业,老婆大人回来了
有些事情还是不让别人知道好
(二)古韵诗社19轮作品-思念老师--曲定终身 --- LUG
古韵诗社19轮作品 --散文篇 -思念老师--一曲定终身 - LUG的日志 - 贝壳村 -
思念老师--一曲定终身
我 到瑞士,从师于汉斯学钢琴,他是音乐教育家。是音乐学院的老师。我课外,一星期一个小时。在他的课堂里挂着教皇保卢二世接见他的合影。他希望把爱心带给学 生。他从不夸奖我们。在学巴赫时,我跟他讲,我喜欢箫邦的波兰进行曲。他说,你会把手指弹断的。他给我俄国的曲,他叫拍皮球,“你先去在钢琴上拍1000 下,看看能不能学。”叫我停打网球。他希望我高中毕业去音乐学院专业学。但我想去洛桑理工学院。他很可惜。我曾偷听他跟别的老师讲,说我耳朵好。是少有 的。
在最后 的一段学习中,他希望我以后能弹出贝多芬的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它是检验钢琴家的试金石。这是贝多芬失聪后的作品。他说,贝多芬聋了是他的不幸,但我们是 莫大的幸福。他没了嘈音,在真实的寂静中生存,他只能听见他所能想像的钢琴声音。使曲的完美只来自心理过程的完美和真实。你要在这作品中表现他的思维逻辑 和感情力量。
第一乐章:亲切,友善,友爱,加上温柔的关怀。舒情光明照亮他的思想。
第二乐章:相反,从舒情中醒来,到了大街的人群中,街头小曲,和杂技表演。
第三乐章:顿时消失,孤独来了。悲歌唱起。壮美。
贝多芬标示:“精疲力竭,不胜悲叹”。出现“悲叹之歌”。一个生命的死亡,终止。有很大慢板序奏的赋格曲乐章,心灵无感觉,激情已停止。用赋格曲的形式,音乐中最纯的逻楫,通过思想才能摆脱悲伤,恢复生命。
对于老师的期望,至今我没实现。很想念他。一曲定终身。
我期待着…..
(三) 古韵诗社第十九轮相思: 一幅画的记忆 (一) --- woodchen88
古韵诗社第十九轮相思: 一幅画的记忆 (一) - woodchen88的日志 - 贝壳村 -
在我的书房里珍藏着一幅国画。画面上青山绿水,云卷云舒,弥漫着不尽的故乡情韵。 二十多年来,这幅画伴我漂泊天涯,走过了很多地方。 每每看到它,少年时期的点点滴滴都会涌上心头。 而涌上心头最多是对这幅画的作者、我的美术启蒙安老师的深深的思念。
烟花的一声“相思”招呼,一下又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 铺开画卷,往日的记忆伴着不尽的情思滚滚而来。
一
记得那年我刚从高中毕业,等待着的是上山下乡的洪流。无所事事,干些什么呢? 我困惑,迷茫。学画画吧,我突发奇想。中学老师高兴地把我带到了市文化馆美术组。 一个身材高大头、带一顶鸭舌帽的人过来问我: 你想学画画? 想学。中,就从明天开始吧!声音洪亮,形象生动,和蔼可亲,这是安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
后来陆陆续续又有几个学生来到这里学画。安老师是这里的最高首长,人称安司令。我们每天按时来到文化馆,在司令的安排下正儿八经地学起画来。美术组的老师轮流带我们画素描,画写生,手把手地教,一幅一幅地改。 正是这段时间,开启了我受益一生的美学意识。 在这之前,我也喜欢画画、看画,但看到的大都是革命的红色宣传画。 在这里,我看到寥寥数笔画的小鸡原来可以是这么生动可爱;油画可以这么抒情豪迈;而版画可以这么简单而又这么深邃,透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安老师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幅油画,暗暗的天幕下,一轮夕阳像蛋黄一样挂在天边。 影影绰绰的城楼,几棵歪歪斜斜树。 树上挂着稀稀拉拉枯叶,树下有排孤零零的长椅。 整个画面优雅、低沉,淡淡地透出一种那时说不出的情调,显然和当年大红大黄的革命主旋律格格不入。 但,这幅画却深深吸引着我,每次去美术组我总会走过去多看几眼。 我想,当年的安老师一定知道我们这批红旗下的蛋,要从美育的根本上有所提高,于是拿出珍藏的各种风格画册给我们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无比多彩的美术世界。 在这里,我们有幸很早就看到了中国传统的国画,西洋水彩画,以及俄罗斯油画。 他让我们知道,美术不仅仅只是为了好看,更应该是作者对事物甚至人生感悟的一种流露和表达,以期和读者通过绘画这种形式而获得心灵上的共鸣。从此以后,不管是看景看人看事物,美,就成了我的一道不可缺少的镜片。
很多年后,在北美遇到一位国内非常著名的油画家。 看到他的画册,封面一下攥住了我的心: 太阳、城墙、枯树、长椅,怎么那么熟悉? 难道就是在安老师墙上的那幅画? 一问,果然如此! 原来当年在西安美院这幅有名的画作就要被当作封资修付之一炬的时候,安老师几个学生大胆地偷偷运出,在安司令的地盘上悄悄地绽放,安然无恙地度过了十年浩劫。 文革后这幅画完璧归赵,成了中国油画史上一幅珍贵的代表作。
那段时间更让我触动的是美术组的这些老师们。 它就像一个的大家庭,而家长就是安老师。 记得那时还是文革后期, 严肃, 成了当时生活的一种常态。而每天来到美术组,就好像是来到了另一个天地。那时,安老师会不时地从里屋窜出来,说几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连我们几个学生都忍俊不住。 印象里,安老师总是乐呵呵地,好像就没什么烦恼。就是有时候不满意批评起人来,安老师脸上挂着的是怎么看都像孩子般的认真,看起来那笑容就隐藏在严肃的背后,稍微一捅就会哗哗地流出。都说是十年浩劫,可我在美术组所感受到的却是那麽多的快乐、温暖、和阳光。
当然我们这些学生也没有让老师失望。 在当年市青少年画展的画廊里有许多我们的习作。还有三幅包括我的《学工》的作品被选中送到了省城西安,参加了那年举办的陕西省青少年美展。 这是我在美术领域里的最高成就,也成了许多年后我常常对孩子吹嘘的资本。
在美术组度过了宝贵的三个月之后,我被上山下乡的洪流卷过到了秦岭山下的一个山清水秀的山村。
记得那年全国美展在西安举办。 我们几个学画的同伴非常兴奋,合计着怎么去看看美展。因为当时我们身乏半文,囊中羞涩,就找到安老师商量。安老师大笔一挥,写了封信给他在西安的朋友,请他们解决我们在西安的住宿和门票问题。于是我们几个怀揣安老师热乎乎的信就上路了。 车票怎么办?自然是按当年知青的惯例:逃。 不料还没到西安就被查到。 干什么的? 知青。 到哪里? 西安。 去干什么? 看画展。 看画展? 乘警似乎对我们几个有些兴趣,把我们的书包翻了起来,看到了我们的画本,还看到了安老师的信。也许正是这封求助信打动了乘警,他不再那么严厉,一本正经地手指着我们几个: 你,你,还有你,坐在这里别动,到西安,下!
转眼到了1977年,高考的消息像春风一样吹来。 又转眼四年大学匆匆而过。 毕业后,我幸运地考取了出国留学生资格。 赴美前夕,向安老师辞行。 安老师铺开宣纸,精心画了幅乡情浓郁的秦川大地图,并题上诗句:
故乡山水亲
祖国风光美
游子他乡攀高峰
亲人盼望胜利归
就是这幅图,伴我远涉重洋。 漂泊的日子,不管走到那里,看到它,就会在心中的筑起一处安宁的港湾,就像闻到了故土的阵阵芬香,寄托着我对故乡故土的万丈情思。
这幅画,是我一生的珍藏!
(四)古韵诗社第十九轮相思: 一幅画的记忆 (二) --- woodchen88
古韵诗社第十九轮相思: 一幅画的记忆 (二) - woodchen88的日志 - 贝壳村 -
二
由于种种原因,我在美术的道路上没走多远,误入了理工的歧途。但和安老师之间师生情谊却从来没有淡化过。
后来我有机会常常回国,回国我必去看望安老师。那时安老师已在陕西省美术协会秘书长位置上做了许多年,可住的仍是西安北大街陕西美协旧址内的一间狭小、简陋的平房。
显然这种不理想的生活环境并没有阻碍安老师的创作激情。相反,就是在这间名副其实的陋室里,在繁琐纷复的秘书长工作之余,安老师竟能保持着惊人的艺术灵感和旺盛的精力,创作出大量的美术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将其艺术生涯推上了另一个高峰。你看,他的 《渭北寄情》、《故乡的河》、《望秦川》, 无一不浸透着对故土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 你看那水墨画《渭北山月》,《秦岭秋韵》、《高原月》, 笔墨苍茫,大气磅礴,一笔一划都饱蘸三秦大地韵味。再看油画 《渭河之晨》 、《原上》、 《风景》色调明快,笔触洒脱,意象自由,透出一种热情洋溢的生活情感。 而更值得称道的是安老师的那些版画,如《大西北记忆》、《 隆冬三月》、《西部的歌》,用沉稳细腻的刀法,生动的展现了秦川大地的生活民情,彰显着西部生命的活力。 仔细端详,那一个个人物、牲灵好像就要动起来,充满了生机。 面对这些版画,就好象是听到了一首诗,一首歌, 令人无限地陶醉:陶醉在安老师所营造的艺术境界里,陶醉在故乡故土的无限风光中。
安老师的画不仅大气磅礴,而且还细致入微,没有足够后的生活积累很难做到。你看,在安老师的画上常常点缀着劳作的农民、闲散的羊群、成行的大雁。仔细看看这些活物, 寥寥数笔, 看似随意,却如此逼真,那动作、那形态竟是如此地耐看,静动相宜,拙中有精,妙趣横生。每次看到那林中那白白的羊群,都会把我带我回到曾经下乡的日子,看对面山上的羊群,听放羊老人的歌声,眼醉了,心也醉了。 那幅《闪闪的渭水花》, 竟像《回到未来》中的飞船,带我穿过时光隧道,回到曾经在渭河河畔嬉戏的儿时。 眯眼望去,画面上的点点水花,不就是在午后斜阳时分, 我们来到河边看水面的情景? 如此传神,如此动人。 你再看看那幅版画《源远流长》吧! 你看了,心怀一定会顿开,脑中只有一个念想,那就是四个字:博大精深。 山河的博大精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这博大精深,竟来自一笔笔拙朴无华的刀刻里,一片片看似随意留白中。高超艺术的魅力,这不是,孰是?
最让我开心的是,当我看画看到眼睛里拔不出来时候,安老师说,来,挑些画带到美国去吧。 于是,几幅带有浓浓乡情的国画远涉重洋飞来我家,落在了客厅里最显眼的地方。 乡情土韵在这里立即弥散开来——满室清辉,满室留香。 每每有亲朋好友到访,我总要说“来来,看看我老师的画吧!”
2003年的夏天,我又在西安看到了安老师。那天,我们谈了很多、很久。安老师谈到从秘书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之后,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创作,还计划着到乡下各处走走看看。 安老师也建议我是否应该重拾画笔,圆圆以前的愿望。其实,这正是我多年的梦想,真想静下心来,回到故乡故土,拿起画笔,重温过去的点点滴滴。 我们相约下次见面时间多些,再多些,到乡下走走、看看。
回到了北美的日子紧张而有序,心里也很充实,因为我有期盼,期盼着早日能和安老师一道重返乡下的日子。 不料那年的秋天,远方传来安老师去世的消息,犹如惊雷,让我怎么也不敢相信。 不久前见面的情形还历历在目,安老师还那么精神,那么健谈,怎么就这样离我们远去? 我们的相约怎么就已经不可能实现了? 那天,我久久站在安老师的画前,含着眼泪写下挽联:
音容常在,岂信此别竟是长别离
笑貌永存,怅叹再逢只能在梦中
梦中经常萦回缠绕的是过去的点点滴滴,是不解的故土情怀。而这不解的故土情怀中总有安老师生动的形象、洪亮的话语、爽朗的笑声。
年前又回到西安,一心要去看看安老师的墓。安老师的墓碑是两块平常的石头,几个工整的红字“安正中”刻在石头中央。 石头默默地横卧在山顶的一个安静的角落,没有其他刻意的装饰和文字,和周围许多修饰豪华的墓碑形成鲜明的对照。
献一束鲜花,洒一捧清水,心里感动不已。
抬眼望去,脚下一马秦川尽收眼底。那一山一梁,一沟一壑,一房一树,一田一园,不正像安老师的画的那样大气磅礴,笔墨淋漓? 我知道,安老师长眠于此,朝夕与他一生讴歌的大地为伴,心底一定充满了安详。
此时此刻,我感慨万千,心中默默: 安老师,我想您。
您是我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2011.10.20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