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老王子 (已有 848,140 人访问过博主空间)

https://www.backchina.com/u/363653

坦然面对生命的凋零

作者:美国的老王子  于 2016-8-14 11:49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有感而发|通用分类:热点杂谈|已有44评论

关键词:贝奇, 生死观

   来关注一下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上个月底,南加州一名41岁的女艺术家举办了一场奇特的家庭聚会,这位女艺术家的名字叫贝奇-戴维斯(Betsy Davis),3年前被诊断出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这种病让她渐渐失去了行动能力,最后只能依靠轮椅代步。随着病情恶化,她只能躺在床上眼看着自己连抬起手臂的力气都没有了。贝奇不想再忍受生命一点点流逝却不能做出任何改变的痛苦,于是决定进行安乐死。加州是在2015105日才颁布安乐死的法律的,这一天,加州州长杰瑞·布朗签署一项法律,规定由两名注册医生诊断生命不足6个月的末期病患,提出申请后可获得医生处方药物选择服药死亡。201611日,这项法律生效。加州也因此成为继俄勒冈、佛蒙特、华盛顿、蒙大拿等之后美国第五个安乐死合法化的地方,而贝奇是加州第一个实行安乐死的人。

   面对死亡,贝奇没有恐惧和绝望,她选择了有尊严的赴死,于是就有了这场别开生面的亲友狂欢。为了这场聚会,贝奇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她向亲戚和密友们群发了一封邮件,邀请他们参加一个为期两天的周末聚会。她在邮件中写道:“这个聚会不同于以往,参加者需要保持情绪稳定,心态开放,并且一定要以我为中心。最重要的原则是:任何人都不要在我面前哭泣。”

   贝奇在聚会前制定了周密的计划,精确到她计划进行安乐死的时间,并且把这个计划和所有前来参加聚会的人共享。表面看起来,这个“死亡”聚会和其他普通聚会无异,大家尽情享用美食,饮酒狂欢,跳舞助兴。每个人都不愿意想到两天聚会结束后,贝奇将永远离开他们。

   贝奇不愧为艺术家,在选择死亡的方式上都是那么浪漫和具有艺术气息,在此刻,死亡已经不是结束的同意语,如她自己所说,这场聚会不是结束,而是让她迎来重生。

   长期以来,我们中国人忌讳谈死,甚至谈死色变,两千多年前,孔圣人的学生季路向孔夫子请教关于鬼神及死亡方面的问题,有一段对话很耐人寻味: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我的理解,孔子听到他的学生问他鬼神和死亡的问题,孔子有点不高兴:别扯那没用的,人的事还没整明白呢,生的事也没整明白,去琢磨那鬼神和死亡的事,简直就是浪费脑细胞。孔子这么大一个圣人,在谈到死时,都是那么的讳莫如深,可见国人从古至今就没有接受过关于死亡的正面教育。人的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生和死,我们只关注生,却忌讳谈死,我们只知道活着快乐,却不知道死亡是生命的必然归宿,或者说不愿意去面对死亡,当死亡突然降临,我们就会手足无措,心生绝望。所以,中国人对死亡的认识是缺失的,对死亡除了恐惧,还是恐惧。

   这一点我就有切身体验,上小学三年级时,一天在家闲着没事,和姐姐们一起闲扯淡,扯着扯着就扯到了死,我们想象着如果人死了,不就永远永远永远没有任何知觉了,也永远永远永远不知道这个世界以后发生的任何事情了,也就是说人死了以后,再也不存在了,彻底消失了。越想越可怕,越想越绝望,甚至以为自己真的死了,要狠狠咬一下自己的手指才能够确认自己还活在这个世界。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过这种经历,也许,在未成年之前,每个人都会由于无知,对死亡产生过恐惧。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如果我们看淡生死,看淡人生,就不至于那么的惧怕死亡。尤其是一个人如果有宗教信仰,坚信人有来世,或者活着的时候多做好事,死后就可以上天堂。当然那些极端的宗教也不怕死,他们为了信仰甚至可以身上绑上炸药与别人同归于尽,不过这样的死法也未免太过于血腥和惨不忍睹,抓着无辜的人陪葬更不厚道,而且死的也一点都没有美感。贝奇就不一样,她在生命即将凋零的时候,从容地召集来亲朋好友,大家在一起像节日一样的狂欢两天,人们在一起愉快聊天、唱歌、跳舞、演奏乐器,享用鸡尾酒和披萨。贝奇还为每一位客人选择了合适的服装走秀,并和她一起看了她最喜欢的电影《现实之舞》,人们一一与她吻别,并拍摄合影照片。傍晚645分,贝奇服下处方药后,在家附近风景如画的山边最后一次欣赏日落,1小时后陷入昏迷,4小时后离开人世。她的妹妹、看护、医生和按摩师陪伴她到最后时刻。出席者相约在贝奇明年6月的生日再次聚首,一同安放她的骨灰。贝奇的妹妹在为圣地亚哥当地媒体撰写的文章中表示,尽管不舍姐姐离去,但亲友都理解她过去3年承受的痛苦,尊重她做出的决定。

   我们扪心自问,如果你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能否像贝奇一样,坦然面对死亡,甚至开一个party,迎接自己生命的终点?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达观的心胸和对生死深刻地感悟。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现在我的理解,重于泰山未必一定要向黄继光堵抢眼,董存瑞炸碉堡,只要你问心无愧的活过,精彩的在这个世界走上一遭,当你的生命即将结束时,你无怨无悔,坦然面对,都是重于泰山,你的一生都是值得的。

   我们都要向贝奇学习,学习她坦然面对死亡,学习她豁达的人生观和留给这个世界的令人难以忘怀的死亡仪式,她的精神是不死的。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2

支持
12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44 个评论)

3 回复 法道济 2016-8-14 11:55
如果我是她,我不会召开聚会,而是让每一个朋友和家人说一句话,然后我用这些话写最后一首诗词。我悄悄死去,然后留给他们一首诗
2 回复 美国的老王子 2016-8-14 11:57
法道济: 如果我是她,我不会召开聚会,而是让每一个朋友和家人说一句话,然后我用这些话写最后一首诗词。我悄悄死去,然后留给他们一首诗
诗人情怀,好主意。
3 回复 你懂的 2016-8-14 13:32
人最理想的状况是老得慢,死得快
2 回复 美国的老王子 2016-8-14 13:34
你懂的: 人最理想的状况是老得慢,死得快
人最理想的状态是,长生不死,但那是不可能的
3 回复 十路 2016-8-14 13:41
如何去死可能是最不容易一致的话题了。 我还是不会这样去选择,不管是怎么认为的高贵,可以和这个方法一样的去止痛,但每一次睡眠也和每一天一样,是会醒来的睡去。也可能是现在去想不是那个状况时的自己只能到这一步。
2 回复 美国的老王子 2016-8-14 13:47
十路: 如何去死可能是最不容易一致的话题了。 我还是不会这样去选择,不管是怎么认为的高贵,可以和这个方法一样的去止痛,但每一次睡眠也和每一天一样,是会醒来的睡
不要求一致,坦然面对就需要勇气。
2 回复 Lawler 2016-8-14 19:19
人年轻的时候,常常对死不太惧怕;当人老了,身体虚弱,一天到晚无所事事,脑子却在不停的回忆,心态也随之改变,相当一部分人会非常怕死。
人,没到那个状态,体会不到那个心态。。。
2 回复 Nanshanke 2016-8-14 19:52
当我们把一切宗教信仰批为迷信、视为毒草,我们惧怕死亡。古时的中国人可不是这样的,目前中国人对死亡的态度,毛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 回复 总裁判 2016-8-14 22:59
你懂的: 人最理想的状况是老得慢,死得快
顶!而且说死就死,甚至什么都不说,一个人去寻死。
2 回复 总裁判 2016-8-14 23:01
法道济: 如果我是她,我不会召开聚会,而是让每一个朋友和家人说一句话,然后我用这些话写最后一首诗词。我悄悄死去,然后留给他们一首诗
我找最亲近的人,分别找来,将他们一个个训斥一番,让他们怨我,怪我,甚至厌烦我,然后我偷偷地准备好一死了之。
2 回复 法道济 2016-8-14 23:07
总裁判: 我找最亲近的人,分别找来,将他们一个个训斥一番,让他们怨我,怪我,甚至厌烦我,然后我偷偷地准备好一死了之。
骂人也是一种解脱方式
4 回复 总裁判 2016-8-14 23:25
法道济: 骂人也是一种解脱方式
我想减少亲近我的人的痛苦——古希腊贤者说:死对死者并非不幸,对生者才是不幸。
2 回复 美国的老王子 2016-8-14 23:33
Nanshanke: 当我们把一切宗教信仰批为迷信、视为毒草,我们惧怕死亡。古时的中国人可不是这样的,目前中国人对死亡的态度,毛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道理
3 回复 美国的老王子 2016-8-14 23:34
Nanshanke: 当我们把一切宗教信仰批为迷信、视为毒草,我们惧怕死亡。古时的中国人可不是这样的,目前中国人对死亡的态度,毛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无论是前三十年,还是后三十年,都脱不了干系。
2 回复 美国的老王子 2016-8-14 23:35
总裁判: 我找最亲近的人,分别找来,将他们一个个训斥一番,让他们怨我,怪我,甚至厌烦我,然后我偷偷地准备好一死了之。
这种秘密说出来就不灵了。
2 回复 美国的老王子 2016-8-14 23:38
总裁判: 我想减少亲近我的人的痛苦——古希腊贤者说:死对死者并非不幸,对生者才是不幸。
如果想减轻家人的痛苦,就不能快死,要拖拖拉拉,把家人拖到精疲力尽,才能久病床前无孝子。
3 回复 总裁判 2016-8-14 23:40
美国的老王子: 这种秘密说出来就不灵了。
没关系,人是感情的动物,再说周围的人并不都明白个中道理。
3 回复 总裁判 2016-8-14 23:42
美国的老王子: 如果想减轻家人的痛苦,就不能快死,要拖拖拉拉,把家人拖到精疲力尽,才能久病床前无孝子。
要死怎么个死法为好,也是分学派,唱派,技法派的。
3 回复 美国的老王子 2016-8-14 23:44
总裁判: 要死怎么个死法为好,也是分学派,唱派,技法派的。
流派太多,不容易把握
2 回复 总裁判 2016-8-14 23:51
美国的老王子: 流派太多,不容易把握
唱戏一样,总归要上台唱的,认他一派呀,有创意么自成一派,然后下面粉丝大片大片,待落幕之际,统统开开心心拥出场外去寻死。
123下一页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4 19:2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