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气候变化:气温超过50C°的天数翻了一番

京港台:2021-9-16 03:33| 来源:BBC中文 | 评论( 4 )  | 我来说几句


气候变化:气温超过50C°的天数翻了一番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贝奇·戴尔(Becky Dale)、奈索斯·斯泰里亚诺(Nassos Stylianou)

  BBC 记者

  BBC记者梳理历年气候数据,发现过去40年来酷暑天气逐年频繁,最高气温超过摄氏50C°的天数翻了一番,出现这种极端气候的地区也在增多。

  这一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生存条件、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构成新的挑战。

  1980-2009年期间,平均每年有14天日最高气温超过50C°,2010-2019年期间增加到26天,平均每年日最高气温超过45C°的天数增加了二个星期。

  气候科学家弗雷德里克·奥托(Friederike Otto)说:“这个增势百分之百归咎于燃烧化石燃料。”

  随着地球变暖,极端气温出现几率增大,程度加深。

  高温酷暑对人类和自然环境有致命危险,对建筑物、发电站和公路桥梁也是重大隐患。

  超过50C°极高温主要出现在中东和波斯湾地区。

  2021年夏季,意大利录得破纪录最高气温,48.8C°,加拿大录得破纪录最高气温49.6C°,举世惊诧,科学家再次警告世界,如果不减少化石燃料废气排放,更多地方将出现类似的异常高温天气。

  减排须尽早,越快越好。

  气候研究学者李思涵(音)说:“碳排放增多,又缺乏应对行动,时间长了不但极端高温酷暑气象状况会更严重、更频繁,应急行动也会更艰巨。

  BBC的数据分析还发现,过去10年的最高气温比1980-2009年间平均值升高了0.5C°。

  不过,气温升高的幅度不同地区各不相同:东欧、南部非洲和巴西升幅最大,超过1C°,中东和北极部分地区曾录得气温升高超过2C°。

  科学家们将在2021年11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问题峰会上向世界各国领袖呼吁,言行一致,立刻采取行动控制地球气温上升。

  极高温酷暑的冲击

  ”在50C°高温下生活“( Life at 50C)是BBC推出的纪录片系列报道,揭示极端高温气候对世界各地造成的影响。

  不过,即使低于50C°,高温和高湿度也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健康隐患。

  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2020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如果地球变暖趋势按目前的速度持续,那么到2100年全球将有多达12亿人面临高温气候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是今天的四倍。

  高温酷暑对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的改变,也会对人类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包括洪涝旱灾、森林野火等。

  伊拉克中部,村民们赖以生存的大片肥沃麦田现在变成干涸的荒漠,寸草不生。村民大部分迁往他乡另谋生计。

  方法释疑

  有的地方气温超过了50C°,但在这里没有显示,为什么?

  破纪录的最高气温数据通常来自各地的气象站,而我们在这个系列报道中使用的数据覆盖面积比单一的气象站的更广。

  例如,美国南加州死亡谷国家公园是地球上气温最高、最热的地方之一,夏季山谷里有些地方气温经常超过50C°。

  但是,测绘大面积区域平均气温时,要采用多个不同来源的数据,经过一番计算,死亡谷的平均气温还不到50C°。

  数据来源?

  BBC 采用 ERA5 数据集里的日最高气温值;这个数据集由哥白尼气候变化数据中心编制。这些数据通常用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研究。

  ERA5 数据集把包括气象站和卫星在内的许多不同观测点的实际气候测录数据,跟不同的气象观测模型相结合,综合处理而成。

  这个处理过程弥补了散落在世界各地气象观测站覆盖面局限造成的缺陷,有助于更全面了解气候变化状况。

  分析1980-2020年期间每日最高气温数据,可以看出50C°以上酷暑出现的频率,根据出现50C°以上酷暑的天数和地区数,可以看出一段时期内的趋势。

  此外,我们还分析了最高气温在一段时间内发生了什么变化,做法是计算2010-2019年和1980-2009年期间陆地和海洋的平均最高气温,然后比较两个计算结果。

  连续至少30年数据的平均值属于气候学数据,30年气候学数据用于显示一段时期内气候的变化情况。

  ”地区/地点“在这里的定义

  每一个地区大致方圆25平方公里,赤道带是27-28平方公里,用组成网状的方格表示。这种网格覆盖的地域可能很广,包含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制作团队和鸣谢 —

  牛津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李思涵(音)博士和伯克利地球与突破研究院泽科·豪斯法瑟(Zeke Hausfather)博士提供了科学方法咨询和支持;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简称ECMWF)提供专业评估;特别鸣谢雷丁大学埃德·霍金斯(Ed Hawkins)教授、国家气象局理查德·贝茨(Richard Betts)教授和约翰·凯撒(John Caesar)博士。

  数据分析、数自媒体制作:奈索斯·斯泰里亚诺(Nassos Stylianou)和贝奇·戴尔(Becky Dale);设计:普利纳·沙(Prina Shah)、萨纳·亚塞米(Sana Jasemi)和乔伊·洛克萨斯(Joy Roxas)。系列报道制作:卡特里奥纳·莫里森(Catriona Morrison)、贝奇·拉什(Becky Rush)、斯科特·贾维斯(Scott Jarvis)。数据处理:艾莉森·本杰明(Alison Benjamin)。案例研究:纳马克·霍什诺(Namak Khoshnaw)、斯泰芬尼·斯塔福德(Stephanie Stafford)。采访:奥托博士接受莫妮卡·伽恩赛采访。

  气候图表视觉处理:雷丁大学埃德·霍金斯教授。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科技前沿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16 07:1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