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改朝换代波涛路 1895乙未割台前后的十字路口

京港台:2021-10-2 05:24| 来源:徐陈品 | 评论( 3 )  | 我来说几句


改朝换代波涛路 1895乙未割台前后的十字路口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使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翌年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这块“龙兴之地”,但终以“三国干涉还辽”的方式付出三千万两白银赎回。而位处东南沿海的台湾(专题)就没那么幸运了,经历清王朝两百余年的统治,乙未割台致使当时三百万台湾人面临一次改朝换代的大动荡。面对政权鼎革,知识分子积极上书中央,仕绅与地方督抚望求列强出手干涉,甚至成立“台湾民主国”以据守。同时,不但有与殖民当局积极合作的顺应者主动协力,还有誓死与侵台日军血战到底的义军蜂起。彷徨、开城、反抗,构成了兵马倥偬下的台湾众生相。

  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专题)开始快速走上工业化道路,也逐渐将眼光投向海外,找寻殖民地以图更大的发展空间。发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的牡丹社事件,使日本认识到清政府所谓“生番系化外之民,我政府未便穷治”的立场,萌发侵略台湾的企图。然而直到甲午战争取得初步战果时,日本前文部大臣井上毅才提出占领台湾的战略优势:“扼黄海、朝鲜(专题)海、日本海的航权,开阖东洋之门户”,指出进一步可作为南进跳板、扩张领土。所以当日本在取得战争决定性胜利以后,对兼并台湾自然是志在必得。

  割台已定 群情激愤

  事实上,就在甲午战争爆发没多久,就已传出日本要求割让台湾的风声。而当清政府和日本于1895年4月17日签定《马关条约》,确定要割让台湾予日本的消息传回京师时,令正于该年参加科举会试的台湾省举人大为震惊,如台湾安平县举人汪清源、嘉义县举人罗秀惠、淡水县举人黄宗鼎愤然而起,与淡水县籍的联合户部主事叶题雁、借籍彰化县的翰林院庶吉士李清琦等五人联名于4月28日向都察院上书抗议。

  文曰:“今者闻朝廷割弃台地以与倭人,数百万生灵皆北向恸哭,闾巷妇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怀一不共戴天之仇,谁肯甘心降敌!纵使倭人胁以兵力,而全台赤子势不与倭人俱生,势必勉强支持,至矢亡援绝,数千百万生灵尽归糜烂而后已……夫以全台之地使之战而陷,全台之民使之战而亡,为皇上赤子虽肝脑涂地而无所悔……但求朝廷勿弃以予敌,则台地军民必能舍生忘死,为国家效命。”

  当时知识分子留下的作品,更体现了悲愤心境的写照。暂居台北的候补县丞吴彭年,因其才华被帮办台湾军务黑旗将军刘永福招揽为幕客,写下《和易实甫寓台感怀》:“定远天教去复还,书生勛业出行间;澄清有志翻沧海,片石何年认岘山;姑息和戎仍逐鹿,果能坚壁早平蛮;包胥甘作秦庭哭,叱驭何辞九折艰。”吴彭年感叹,甲午之败让有志之士纷纷仿效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申包胥在秦国哭七日终求得秦军救援,成就了清末有名的“公交车上书”。

  彰化县秀才洪攀桂(后改名洪弃生)亦写有《割台哀辞》,发出了清政府遗弃台湾,使台地成为弃地、台民成为弃民的怨叹:“鲁仲千金耻帝秦,竟看时事化埃尘;有怀蹈海鳌梁折,无泪填河蜃气皴;岛屿于今成粪壤,江山从此署遗民;棼棼玉石崑冈火,换尽红羊劫外人。”鳌为神话中在海里能负山的大鳖或大龟,此处“鳌梁折”指台湾沦陷,割让台湾宛如玉石俱焚。

  当《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回台湾,“若午夜暴闻惊雷,哭声达于四野”,“全台震撼,岛民仓皇失措,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听闻台湾巡抚唐景崧有意撤回中国大陆以后,台籍工部主事统领全台义勇的丘逢甲,立即刺破手指血书“拒倭守土”四字,并率全台绅民托巡抚唐景崧上奏一封坚决抵抗的电文:“和议割台,全台震骇,自闻警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身家,无负朝廷。列圣深仁厚泽二百余年,所以养人心、正士气,为我皇上今日之用,何忍弃之。全台非澎湖之比,何至不能一战!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若战而不胜,待臣等死后,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上对祖宗,下对百姓,如日酋来收台湾,台民惟有开仗,谨率全台绅民痛哭上陈等因,乞代奏。”

  4月19日,台北绅民前往巡抚衙门,向唐景崧及其母哭诉,并电约台中、台南等全省士绅挽留唐景崧固守。隔天,台北“鸣锣罢市,人心惶惶不安”,除了出现抢劫司库、械局等小规模骚乱,大多民众抗议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发起抗缴厘金运动,称只有台湾回归中国才要缴纳;禁止盐馆售盐、饷银不准运出、制造局不准停工,通通留给军民拒倭之用。

  唐景崧也在三日之内四度发电报给督办军务处,报告朝廷台民不服割地,恐引起动乱,吁请中央依据国际公法规定,废约再战,商请驻京各国公使公断,尽快撤回先前的决议:“按公法有‘均势’一条,又众民不服者,其约可废。此事赔款则可,割台则断断不可。为此吁请贵署会请驻京各国公使,从公剖断,速罢前议,救度斯民。”

  孤臣无力 外力无援

  为何唐景崧会想到引入列强干涉日本索割台湾呢?这与署理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张之洞有关。当甲午战争造成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本放出风声企图以割让台湾作为媾和条件时,张之洞痛陈绝不可割让台湾,希望仿效“三国干涉还辽”模式引入外力使日本知难而退。

  于是,张之洞建议朝廷或可以台湾作为抵押、“向英国借款二三千万”,向来觊觎台湾利权的英国势必会发兵保台,等未来借款还清,台湾主权依旧属于中国;要是英国不肯,还可以允许英国在台湾开矿一二十年。后来,张之洞遣道台姚文栋秘密渡台,策动唐景崧向英国提出保护的要求,而唐景崧也意识到“以现今内外情势观之,须仿效西洋方式,与各国联系”。

  

  唐景崧,广西灌阳人,曾任台湾布政使、台湾巡抚。《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士绅成立“台湾民主国”,他被推为总统。(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当台湾士绅见朝廷放弃台湾的态度坚决,便前往淡水英国领事馆向英方交涉,希望英国介入保护。士绅代表向英国驻淡水署理领事霍普金斯(L. C. Hopkins)表示:“台湾住民不愿受日本统治,请求英国政府保全其领土”,并开出“金矿、煤炭、硫磺、樟脑、茶叶等所有利权、税收悉交英国政府”的条件,以交换英国出手保护台湾、实施信托统治。

  只是,英国意识到台湾开发较迟,西部平原无天然良港,若据台只是徒然增加舰队在南中国海的维修费与油费而已。在外交方面,英国想要牵制俄罗斯在东亚的势力扩展,就必须拉拢日本作为盟友,要是台湾为英国独占,反使自己陷入外交孤立,而只要台湾不落入欧洲列强之手,对英国不造成直接威胁即可。故当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发生时,英国虽不同意,但也不介入妨碍,并下定决心不干涉台湾割让一事。

  因此,英国领事答复士绅时称“我英廷恐不爱此区区之利”,以“台湾全岛,乃为红毛人开辟,后即为日本攘夺,郑氏夺之不久,乃归中国;今复与日本,是物还原主”之理由,断然拒绝士绅的托管请求,更训令英国驻日代理公使书记官拉瑟(William Lausir)大动作向日本澄清:“最近虽有传闻英国欲占领台湾一事,但此点全属子虚乌有,英国绝无意占领台湾。”

  在吃了英方闭门羹后,张之洞随即把目光投向“三国干涉还辽”的主角——法国与俄罗斯。由于此时马达加斯加发生反抗法国殖民的运动,法国不愿再度“干涉”,谢绝清政府的要求,终止出兵台湾的计划。俄罗斯也早已表明“台湾之割地,俄罗斯故无异议,惟日本如弃岛国位置,拟将版图扩张至大陆,则绝非上策也”,这意味着俄罗斯只希望日本不要把手伸到满洲与朝鲜即可,故尽管张之洞如法炮制,托驻俄公使许景澄“以台湾铁路、矿业、商务等利权,换取俄罗斯保护台湾”,甚至加码割让新疆南路数城或北路数城,依旧徒劳无功。

  群龙无首 民心大乱

  怨清政府无力保台,寻求外力干涉悉数落空,丘逢甲遂率台湾士绅于1895年5月15日与唐景崧密谈,会后发表《台民布告》表明事急从权、“救孤岛之危”的立场:“今已无天可吁,无人肯援。台民惟有自主,推拥贤者,权摄台政。事平之后,当再请命中国,作何办理”。

  

  虽然宣告台湾要脱离大清,自立自强,但布告又说“如肯认台湾自立,公同卫助,所有台湾金矿、煤矿以及可垦田可建屋之地,一概租与开辟,均沾利益。考公法:让地为绅士不允,其约遂废;海邦有案可援。如各国仗义公断,能以台湾归还中国,台民亦愿以台湾所有利益报之”。表示台湾民主国虽名为自立,但实际上还盼望有第三国介入干涉,迫使日本放弃台湾。

  5月23日,唐景崧在士绅簇拥下发表《台湾民主国自主宣言》,宣示“吾台民,誓不服倭,与其事敌,宁愿战死。爰经会议决定,台湾全岛自立,改建民主之国,官吏皆由民选,一切政务从公处置”;并于两天后举行相当于就职大典的“台湾民主国总统之印”呈印典礼,由台湾绅民代表扛着银制大印游街,宣告成立台湾民主国。末代台湾巡抚唐景崧被推为民主国大总统、刘永福任大将军,定年号为“永清”,以与大清黄龙旗相应的“蓝地黄虎旗”为国旗,台北为首都。

  然而,据美国记者礼密臣(James W. Davidson)的观察,事实上连“首都”台北民众对民主国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景象:典礼当日,“民众并不自觉其地位之庄严……一切情形却与平时无异,拣茶的少女们照常拣茶,茶箱制造者及漆匠也都同样忙碌。街上没有挂新旗,也没有放爆竹……许多商人则埋怨巡抚是不该这个忙碌的时季办这件事情的”。

  在民主国成立隔天,日舰“高千穗”号沿基隆北海岸侦查、测量海道,竟还有民众争划渔船前往贩售蔬菜瓜果。显见当时只有官员和知识分子奋力奔走,期望能穷尽一切办法阻止台湾被割让,但普通民众冷漠以对、甚至不以为奇。以致当大总统唐景崧等民主国官员相继内渡,溃兵群龙无首四处抢掠放火、互相残杀,台北城陷入大乱时,城里部分士绅想到的不是重新组织军事抵抗行动,而是如何尽快平定暴乱、恢复经济生产,甚至主动开城门引日军进城弹压。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史海钩沉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3 15:5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