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的通报连一个"我们"都没有,这比河南天气还冷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北京时间凌晨1点,云南举行山体滑坡灾害的发布会,新华社进行了直播。
很多记者守候到这个时候,他们很失望,因为没什么内容,也没有提问环节。当然,这个时间段选择的很好,因为很少有人看,也就不会上热搜引起议论了。
几个小时后看到方城火灾的通报,更诧异。还是忍不住说几句吧。
我看了新京报和广州日报专访的,没有任何采访,很明显是当地的通报——财新、中青报和三联周刊自己采访写了稿,也都没了。
这时候通报就是最后的、唯一的信息通道了,代表着一个地方的诚意。
建议大家都去搜一下看看。我这里就不转发原文了。截个图感受一下。
说一下感受:
整篇通报,都没有使用人称代词——没有一点人味儿。看不出来是谁主持的通报,没有一个“我们”。
因为没有人称代词,甚至看不出来是方城、南阳还是省里在管这事。
黑龙江的体育场垮塌,当地官员还道歉了。方城没有歉意,可能大家都认为这事和自己无关。13个孩子死了,7名责任人也抓了,接下来就按程序办。
道歉是奢望。但是一个句子要有主语,意味着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一种“责任意识”。
“检查显示”,是谁做的检查?当然是医生了。我不认为这个环节有什么问题,但是哪个医院的什么级别的医生,提一下会更可信。
关于事故责任人,巧妙地使用了一个被动句……
这样的文风极其冷静客观,没有任何一丝“主观”或者情感的东西。同时它也意味着,在13个孩子遇难死去后,河南没有一个成年人“站出来”。
如果你使用第一人称单数写文章,你马上会谨慎起来,因为所有的意思都是你自己的。如果你使用“我们”,则是诉诸抽象的集体,虽然正义凛然,但自己的责任也就少了几分。
而方城的通报,不要说“我”,连一个“我们”都没有。这比河南的天气还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