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美国也将遭遇失落的30年?

京港台:2024-2-17 00:36| 来源:国际金融报 | 评论( 26 )  | 我来说几句


美国也将遭遇失落的30年?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当前,美国股市正持续创新高,市场反复提及的“经济衰退”没有出现,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势头发展,但盛况之下,危机四伏。

  多年来,媒体和学者不断警告美国不要重蹈日本(专题)的覆辙。今天的美国与繁荣时期的日本虽有不同,但两者都是“股票总会长期上涨”和“何时买入并不重要”观点的反面教材,这不禁让人思考,美国是否也会遭遇“失落的三十年”?

  重蹈覆辙?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震惊世界:1988年,日本经济增长了6.7%;1989年,索尼以48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同期,日本房地产公司三菱地产(Mitsubishi Estate)控制了纽约(专题)市的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当东京地产价格达到顶峰时,日本皇宫的地产价值超过了整个佛罗里达州。

  到了20世纪90年代,日经指数下跌了约60%。但同期,一些知名的日本公司仍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索尼的PlayStation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任天堂的电子游戏机也颇受欢迎,丰田汽车保持着“全球销量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名头。

  但幸运的总是少数。整体来看,日本股市从1982年的6000点上涨到1989年的38900点,涨幅达550%。泡沫破裂后连跌4年,跌幅达到60%。房地产价格指数从战后到1989年上涨了约150倍,土地价格也在1991年左右开始下跌,2001年全国平均地产价格指数跌幅达到47%。

  日本电报电话公司(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其股价现在仍比1987年的最高点低40%,新日本制铁公司曾因收购美国的钢铁公司而霸占新闻头条,但该公司现在的估值还不到1989年的一半。尽管美国市场的泡沫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然而,在某些方面,日本的前车之鉴让人担忧。

  在日本,人们一度寄希望于“领先的科技将带领经济向前发展”,但泡沫破裂时,这种假设被戳破了,科技发展确实有些许助力,但还不足以使经济增长恢复到泡沫前的水平。

  这在今天似乎能让人嗅到一丝熟悉的味道,如今,人工智能浪潮是美国市场反弹的重大推手,但谁也不能完全保证人工智能在未来成为全新的生产力。届时,投资者可能无法忽视美国的其他结构性缺陷,尤其是人口增长疲软、政府债务沉重等包袱。

  经验与教训

  虽然美国和日本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还是能够得到经验与教训,日本反映出的事实之一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市场增长率并不一定代表其居民的生活水平。

  日本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是世界上最长的,犯罪率相对较低,医疗保健和公共教育系统在国际排名中得分很高。但几十年来,经济缓慢增长带来的打击是深远的,消费者对经济前景越来越悲观,全日本社会进入“低欲望社会”。

  老龄化也是日本社会的顽疾,如何应对老龄化是各个发达国家都要思考的问题。从人口结构上来说,日本比美国、中国要老得多,该国在老龄化问题上仅次于摩纳哥,位列全球第二。

  高度老龄化的问题推高了全社会的养老成本,日本金融服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一对夫妇必须至少有130万元的存款,才能在退休后维持生计。

  美国地方政府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公共养老基金无法完全承担退休人员的支出,这迫使相关部门采取带有冒险色彩的投资,包括大宗商品、私募股权或房地产等。一些分析师担心,在经济低迷时期,这些措施可能会适得其反。开创更加科学的养老体系,也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屏障之一。

  日本的另一个教训是,货币政策不是灵丹妙药。过去十余年间,为抵御通货紧缩上升的威胁,日本央行已将基准利率下调至0以下。事实证明,负利率只是一种短期补救措施。投资者普遍认为,这削弱了主权国家吸引投资的能力,同样奉行低利率的德国、法国和奥地利等国的债券收益率一度跌至历史低点,银行利润也受到严重打击。

  一些观点认为,负利率不会加速经济活动,反而只会导致经济僵化。即便美联储鲍威尔曾表示,负利率大概率不会出现在美国,但困扰日本和欧洲的问题恰好说明了,美国不能仅仅依靠货币政策来维持经济,无论利率是较低还是较高。

相关专题:美国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金融财经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10 10:3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