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150万元“买”上戛纳红毯,冤大头们图什么

京港台:2024-6-7 09:08|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我来说几句


150万元“买”上戛纳红毯,冤大头们图什么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今年5月,携《风流一代》《狗阵》《酱园弄》等参展作品,中国电影人再次大规模奔赴戛纳。在参展作品中出演角色的演员,也以不同的造型成为红毯上的焦点。然而,许多影迷并不知道,另一个来自国内的群体,也在戛纳红毯上开辟了一条“赛道”,演起了一出“群芳争艳”的热闹戏码。

  网传照片显示,一些没有作品的演员、许多“网红”,也趁着戛纳影展的热度,集体踏上戛纳红毯。尽管我们很难在文娱新闻中看到他们的身影,但通过自媒体等渠道,这些人在红毯上的活跃,同样可以转化为可观的“私域流量”,为其带来渴望已久的曝光。毕竟,戛纳影展的含金量毋庸置疑、有口皆碑,能和携作品参展的知名影人同走一条红毯,怎么看都是一件“倍儿有面子”的事。然而,也正如不少影迷质疑的:既然戛纳影展的主角是参展影片,那些与作品毫无干系的人,是怎么走到红毯上来的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早已是某种“公开的秘密”——不论是在戛纳还是其他影展,红毯的性质都并没有那么纯粹。国际影展既有艺术性的一面,又有商业性的一面,自带吸睛效果的红毯,常常要承担“创收”使命。因此,如果有人没有参展作品但想走上红毯,只要谈拢价格,同样有望如愿。

  今年戛纳开幕前夕,有人捅破了这层“窗户纸”。知名媒体人洪晃在一则公开的视频中透露:戛纳开幕式红毯,包含妆造、摄影、接送在内的一条龙服务,大约需要150万元。赤裸裸的数字,让人看到了红毯背后名利场上的金钱交易,也让更多人开始质疑影展红毯的意义。那边厢,众多高水平电影群英荟萃,俨然一幅殿堂气象;这边厢,红毯上却充斥着金钱的气息,令人目瞪口呆——正如有媒体总结的:艺术与闹剧同时在戛纳上演。

  其实,从传播规律的角度来看,我们无须对此太过惊讶。互联网时代,人人都知道“注意力经济”中蕴藏着多大的商机。对一部分吃流量的“网红”群体而言,不论是想进军演艺圈,还是想在直播带货时有更大影响力,都会想方设法为自己争取更大规模、更加亮眼的曝光机会。这与提供“付费登毯”服务的戛纳影展,正可谓一拍即合。

  在热爱电影的影迷眼中,戛纳或许有着独一无二的神圣光环,但对那些寻求曝光的人而言,花钱去戛纳走红毯,和其他“花钱买流量”的交易并无本质区别。“网红”与戛纳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很难说这里面有什么不道德的成分。这就像是某些海外政商文体名人公开出售与其共进晚餐、会谈合影的机会,引得众多“微商”趋之若鹜一样。旁观者难免会觉得戛纳影展以及这些名人“有失体面”,但说到底,只要市场依然对这种“买来的流量”买账,这样的利益链条就很难斩断。

  如果我们确实觉得影展红毯变味至此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也并非什么都做不了。交易双方自由买卖红毯“坑位”,旁人自然无从阻拦,但如果大众能逐渐形成共识,不再轻易被“买来的流量”迷花眼,少将目光投向这些与影展主题无关的场外操作,这样的“坑位”自然会越来越不值钱。

  在影展中,人们越关注什么,意义就越会在哪个领域聚集。如果舆论能把注意力多集中在参展的电影作品,而非谁谁谁上了红毯、走了多久、穿了什么衣服上,“艺术”自然会逐渐压倒“闹剧”。到那时,估计也只有冤大头还会再去花那“150万元”。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30 11:5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