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火了600年的真顶流,迎来了“百岁生日”

京港台:2025-10-1 10:05| 来源:新周刊 | 我来说几句


火了600年的真顶流,迎来了“百岁生日”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在向世人开放的100年中,故宫已经不只是历史的象征,还真正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人们了解它的过去,也参与塑造它的现在和未来。

  如果在中国文化的无数符号里只挑选一个作为代表,故宫大概最有资格。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世界文化遗产,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皇宫建筑群。在当代,它是接待观众最多的博物馆之一,是互联网语境下持续出圈的超级文化IP。

  

  2022年2月11日,北京。《干里江山图》以新的形式现身故宫角楼,在灯光照耀下格外美丽。(图/IC photo)

  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故宫,在这个时代,热度依然持续走高。近年来,为了实现最佳承载量,故宫不得不实施每天4万人次的预约限流。暑假期间,故宫的预约难度堪比春运抢票。

  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5周年。两条时间线叠加在这片72万平方米的空间里,形成一种独特的时间张力。当代人既要守护古建筑与藏品,又要用现代管理、数字技术与公众沟通,让故宫真正“活起来”。

  

  (图/《如懿传》)

  故宫是一座“活”的文物城,也是一部气象万千的美学宝典。它是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入口,可以成为几代学者的研究课题。而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故宫的“可玩之处”同样很多。你可以严肃地观看其中的建筑、文物,感受它的文化气息和历史深意,也可以在宫墙之内“撸猫”“买谷”,获得满满的情绪价值;你可以在红墙黄瓦下拍“格格照”,也可以蹲守北京的初雪拍照打卡,甚至可以仅仅到故宫餐厅、咖啡馆里解馋。

  故宫,这个年轻的百年IP,正持续散发着前所未有的活力。

  

  用100年,

  守护一座开放的世界遗产

  把故宫放回历史的坐标,它首先是一座“城”。紫禁城建成于1420年,是明清皇权与礼制空间的集大成者,红色宫墙与黄色琉璃瓦构成的色彩秩序,至今仍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与审美的一把钥匙。

  

  (图/《紫禁城》)

  而故宫作为“院”的历史,则始于1925年。清室迁出、开放参观之后,社会各界促成了故宫博物院的成立。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在乾清门举行开幕典礼,故宫首次向公众开放。当日参观人数超万人,皇家禁地第一次成为全民文化场所,标志着这座皇宫从权力空间转变为公共文化机构。

  20世纪30年代,为了守护国宝,故宫博物院理事会主导了“文物南迁”,13000余箱文物分五批南迁,辗转上海、南京、四川等地,历时10余年,其间基本保存完好,堪称世界文物保护奇迹。1948年,故宫博物院南迁的文物中,有部分迁往中国台湾(专题),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图/《上新了·故宫》)

  中华人(专题)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确保建筑和文物安全的基础上,故宫博物院持续开展修缮、考古、数字化建设等工作,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故宫的公共性。一个直观指标是故宫开放面积的变化:2002年前后的开放面积极小,到2014年时,开放面积已经超过50%。

  而在今年,故宫的预计开放面积将更大,比如近一个世纪未向公众开放的“乾隆花园”在今年9月开放,故宫博物院北院区也预计于明年5月竣工。更大的开放面积意味着能够容纳更多的观众,也让更多文物有了向世人展示的空间。

  同样是在今年,故宫博物院举办建院100周年特展。展览内容围绕故宫院史、文物保护和传承创新等主题,许多多年未见的顶级馆藏与世人见面。而这些文物,恰恰见证了过去岁月中发生的种种。

  

  跨越千百年岁月,我们对宝藏文物的守护从未停息。(图/故宫博物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在向世人开放的100年中,故宫已经不只是历史的象征,还真正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人们了解它的过去,也参与塑造它的现在和未来。

  

  故宫,一个超级IP的打造

  在今天,故宫不仅仅是一座皇宫、一座博物馆,更是一个立体的“超级IP”。

  2008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了故宫文化创意中心,并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推出了不少家居文创,算是为后来的IP打造开了个好头。

  

  距今已17年岁月的太和殿徽章在当下仍然经典。(图/社交媒体截图)

  真正的转折点在2012年。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单霁翔担任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其间,他推陈出新地提出了“我们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让故宫文物活起来”“把故宫带回家”等有新意的概念。在任职的七年中,他主导了一系列积极的行动,让故宫迅速走红。

  单霁翔认为,故宫文创不应该仅简单复制文物,而应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元素。

  为此,故宫成立了专门的文创团队,开始系统梳理文物资源,进行彻底的藏品清理。与此同时,团队通过色彩提取、纹样解构等数字化手段,建立了文物元素数据库。

  故宫很早就意识到“数字化”的重要性。2019年,故宫就建设了“数字文物库”,收录超过186万件藏品的高清影像,其中5.8万件文物实现了精细的三维建模。如今,它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文物数字资源库。

  

  今天,我们以数字化技术让文物“活”起来。(图/故宫博物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此外,故宫也开始做自己的App。“每日故宫”会每天推送一件国家宝藏,详细介绍它的样貌和来源;“故宫展览”则可以让观众在线上身临其境般地游览故宫;“紫禁城600”聚焦于故宫建筑,讲述建筑知识和其背后的宫廷故事……

  不得不说,社交媒体和流行文化强有力地助力了故宫IP的打造,让故宫变得不再“高冷”,而是如同朋友般亲近。你或许还能想起2014年那篇爆款图文《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通过充满趣味的表达,故宫文物好像第一次变得如此可爱生动,该文一发布就瞬间引爆了全网。

  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出圈,把文物修复这一专业度极高的幕后工作带进了大众视野,让不少人第一次注意到这些“故宫文物医生”的日常,一时掀起了关注故宫文物的热潮。2018年,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更是在播出后带火了一大批文创,“故宫口红”等产品曾在一段时间内被疯抢。

  

  (图/《我在故宫修文物》)

  如今,故宫已经开发了1万种以上的文创产品,涵盖文具、美妆、家居等品类,也会定期推出品牌联名商品,每次都能掀起新的消费潮流。定期去故宫买文创、开盲盒,已经是不少年轻人的日常。

  如同单霁翔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所说:“今天,观众是故宫的主人……故宫的古建筑群、文物藏品是有生命的,它们的生命比人的生命要长得多。它们在生命历程中要不断跟制作它们的人、今天人们的生活建立联系,这样才能使它们(得到)更加好的保护。”

  

  今天,故宫的“年轻力”

  《新周刊》曾在五年前的《故宫》特刊中写道:“正因为故宫的庞杂,每个人眼中的故宫都有所不同。……而一代又一代人对故宫的理解和诠释,使它具备了当下性:只要人们还在谈论它,它就将持续对当下乃至未来产生影响。”

  今天,故宫正在焕发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人在以不同的方式接近和了解它。在社交平台上,故宫像永远不会过气的流量密码。人们有无数种体验故宫的方式:有人在清晨参与“故宫晨跑”,在朝阳下感受红墙黄瓦的美感;有人拿着“故宫猫地图”打卡,收集那些在宫中自由生活的“御前带爪侍卫”照片;还有人专程为了故宫的角楼咖啡和冰窖餐厅而来,在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庭院中,享受现代生活的惬意。

  

  年轻人在故宫挖掘出许多新玩法。(图/社交媒体截图)

  作为最重要的中国印记,故宫的魅力也在海外不断发酵。今年9月,知名网红卡比·拉梅(“无语哥”)空降中国。这位00后意大利小伙儿在社交媒体上坐拥2.59亿名粉丝,来到北京的第一站就是故宫。他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再次让故宫在全球年轻人中获得了巨大曝光。

  故宫和世界的交流是双向的,目前故宫博物院已经与卢浮宫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多家世界级文化机构建立了合作,联合举办展览、学术论坛及推进数字项目,推动文明互鉴。

  正如单霁翔所说:“虽然紫禁城有超过600年历史,但在(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河里,它还算是年轻人,应该以更年轻的风貌示人。”

  

  故宫博物院重新对外开放,图为在院内围观的市民。(图/翁乃强)

  故宫的“年轻力”,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当代转化。以开放的姿态邀请年轻人参与文化再生产,故宫始终与每一代人共同成长,既尊重历史的厚重,亦拥抱时代的呼吸。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0-1 10:0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