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生殖器可以如此绽放 [2014/12]
- 第一次看男人脱光衣服 [2013/08]
- 您喜欢哪个段子? [2015/04]
- 当女人脱光以后 [2013/08]
- 2017年我的美国生活 [2017/12]
- 中国最早的人体模特是妓女 [2015/05]
- 他嫖娼我付钱(一) [2015/01]
- 他嫖娼我付钱(二) [2015/02]
- 八十多年前的民国美女是我外婆 [2016/11]
- 女人街的女人们 [2015/01]
- 毕福剑饭局上调侃毛主席害苦我们的视频流出后 [2015/04]
- 被中国政府藏起来的那座城 [2016/12]
- 登上美国现役军舰 [2015/06]
- 中国人为什么不爱去博物馆? [2014/12]
- 土得掉渣又如何 [2015/04]
- 中国那些正在消失或者已经消失的景象 [2012/04]
- 中国的医生连强盗都不如 [2012/02]
- 历史的真相在哪里?——站在泸定桥上 [2012/03]
- 我不爱国,我只爱自己的家人 [2012/07]
- 给您的礼物《花间集》——【贝壳村2012摄影绘画类】 [2012/07]
- 为人民服务 [2012/01]
- 【愚人日记】请看着我的眼睛 [2012/02]
- 我把心给了你身体给了他 [2012/02]
- 我说,生日快乐! [2012/02]
- 我喜欢的男人都是绅士 [2012/01]
- 【贝壳村2012亲近自然亲近你我】诗词音画类《半生缘》 [2012/07]
- 情人节您会给爱人送花吗? [2012/02]
- 每个男人心里都有一朵雪莲花 [2012/02]
- 征求书名,准备写本书送给他 [2012/02]
都江堰是个非常适合采风的好地方,这里的风景很入画,而且有种特有的神韵。在都江堰的一天时间里,虽然因为带着儿子无法尽兴的写生,但是也画了不少速写。我喜欢在行走的路上用速写的形式去记录一些感受,这样的记录有别于摄影带来的记录,除了记录下风光的迷人,有时候更多的会加入当下的一种感受和情绪,只是现在这样的艺术采风形式被慢慢的忽略了。
记得去年下半年到一位老先生家里拜访,看到先生正在画室整理年少时候插队到新疆的速写,看到画案上一张张已经泛黄的纸上生动形象的纪录,除了感动于先生年少时候对艺术的执著,更多的是感慨于时间的流逝,速写上的好多风景都已经面目全非,速写上的人也不知东西南北了。
先生用不再年轻的手细细的整理着一张张的速写,每一张都会勾起一段尘封的记忆。于是在南方温暖的冬日午后,在一位老人絮絮叨叨的描述中,想象着当年辽阔壮美的草原上那些粗狂豪爽多情的民族,想象着年轻时候的先生拿着速写本的样子,也不由自主的想到自己当年学速写的经历。
我是从油画专业转到中国画意笔人物专业的,除了对笔墨的熟悉和掌握以外,特别难受的是,那时候我根本还掌握不了速写的诀窍,画的速写还是偏向于呆板。请教了很多老师,影响最深刻的是刘国辉老师说的一句话——“速写没什么取巧的方法,只有多练习,走到哪里都要随身带着笔和纸,看到什么都画下来,不单单看到事物的表象,更应该注意事物的内在核心,这样坚持下来,速写自然会画好的!”
于是每天一有空就跑到学校附近的吴山上,那里有家老茶馆,很多老人会在那里下棋喝茶,这些都成了我很好的速写对象,不知觉这样一练就是多年,慢慢的用速写去纪录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还记得去洛阳采风的时候,在火车上一路速写画过去,最后一看速写本上居然画了很多睡意朦胧趴在桌上的各式人等,很是有趣。
毕业工作以后,不知道是生活节奏快了,还是自己懒惰了,感觉速写画的越来越少,出门采风的时候经常手中的镜头取代了速写的笔,照片取代了速写的纪录,可是回来真的创作的时候,又会发现照片很多时候取代不了速写的纪录,照片作为创作素材总感觉缺少了一种当下的艺术感悟。
想到这里也和先生探讨了一下,先生颇为感触,“现在艺术院校的学生对速写越来越不重视,照片在更多的时候取代了速写的功能,甚至一些院校的老师也不太能够当堂做速写的示范了。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速写的过程就是一次艺术的创作和锻炼,一张好的速写本身就是一张完整的作品。只是很遗憾,这样好的一种艺术记录方式逐渐的被忽略了。”
听了先生的话也不胜感慨,就想着要策划一个纯粹是速写的邀请展,每张速写精致的装裱好,并配上简单的当时画速写的环境和背景介绍。先生听了也很是激动,说展览就叫“消失中的线条”好了!后来方案提出来以后,大家也一直赞同这个名称。
这次整理速写又看到在都江堰写生的稿子,不由想到自己在地震前一个月还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写生,隔着河,对岸的二王庙依山而造,镶嵌在一片绿色葱郁中,飞檐陡壁,层层叠叠的顺着山依着树,每一处的线条都是精致流畅的,当时我还一边画一边想着古人的建筑审美是真正的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下次定要带了笔墨现场水墨写生才淋漓尽致呢!
可是回来才几天,就发生了汶川地震,通过网络看到二王庙在地震后的照片,满地狼藉,断壁残瓦,痛惜不已。“消失中的线条”也许此时此刻有了不一样的含义,只是没想到消失来的这样快和这样的彻底。想想古往今来消失在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风光、建筑数不胜数,而作为当下的艺术家如果能够尽可能在消失前纪录下来,也是给后世子孙了解我们曾经拥有过怎样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