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通过侮辱女性来获得存在感的人,太悲哀了(组图)

京港台:2020-6-27 09:27| 来源:新周刊 | 评论( 11 )  | 我来说几句


通过侮辱女性来获得存在感的人,太悲哀了(组图)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无处不在的女性羞辱,正在摧毁中国男性。

  这个世界对女性的恶意,不应该只由女性承担。为什么要靠女性来理解、诠释、防范无处不在的性别暴力,为维护正当权益而永不停歇地“滚钉板”?

  

  你永远想象不到,来自陌生人的无缘无故的恶意会有多大。

  近日,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一男学生李某某,在校园内一边直播、一边对校内女生评头论足。嘲讽身材不那么苗条的女生为“坦克”后,又应网友要求上前直播女生正脸并要微信。

  在激起巨大舆论反响后,校方终于发布公告,要求当事人删除不当言论、发布道歉信,并给予当事人留校察看处分。然而对此事件的讨论,却并未因此而停息。

  

  这起严重性未及违法的事件,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

  毫无尊重可言的行为,打破了人们对高校学生素质的既有认知。而更令人惊讶的是,校方在事件初期试图和稀泥的言论、当事人此前对女性更为过分的羞辱行径,以及当事人发布道歉信后评论区一水儿的“惋惜”“同情”……如此种种,几乎都超出了正常人的理解范畴。

  从什么时候开始,羞辱一个陌生人可以是理直气壮,且能得到“保护”甚至“拥护”的“壮举”?

  

  堂堂一个男大学生

  “还只是个孩子”

  从一开始,这件事就透着一股诡异。

  在直播视频流出并引发舆论之后,学校迅速于6月21日做出回应,称高度重视,已责成相关部门处理。

  然而正如许多高校一样,校方一开始并未意识到网络舆论影响的严重性,很快就在接受采访时翻了车。一句“他只是孩子”,又一次点燃了网友的愤怒。

  

  

  两天后,校方迫于压力公示处分,当事人李某某也在微博上贴出了手写道歉信。

  

  图中的大号所发布的微博只剩两条道歉及辟谣声明,小号已清空。

  然而,疑似李某某小号的账号(后被李某某辟谣)依然在微博上大放厥词,声称会受到学校的保护,甚至继续攻击关注事态发展的女性网友。

  

  该微博账号已清空。

  撇清干系,并不能让李某某就此免除被骂的命运。很快,网友又扒出他一个月前谩骂、人肉女性网友,甚至将对方的照片P成遗照等恶劣行径。

  

  用过什么手机、长什么样子、名气几何等,都是李某某攻击甚至污名化女性的理由。

  而在李某某晒出了道歉信后,评论区鲜见谴责,更多的却是各种“撑兄弟”“教做人”“换个号又是一条好汉”的迷惑发言,仿佛当事人不是侮辱了陌生的无辜女同学,而是在替天行道时误伤了路人。

  

  

  一个无差别攻击女性的人,有什么资格被称为“勇士”?

  从其拥趸的评论来看,此人只是第一次遭到现实的处罚,但绝非第一次犯错。而这群人,显然并未意识到该事件的问题所在。

  他所处的整个群体,具有强烈的性别歧视的共性,以羞辱女性为乐,常用词汇包括且不限于“母狗”“坦克”等侮辱性称谓,人肉、网暴女性的行为更是家常便饭。

  问题来了,姑娘们究竟犯了什么大错,走到哪都要被这群人追着打?

  

  从“穿得太少”到“笑声太大”

  针对女性的羞辱无处不在

  如果要按“厌女者”的认知来看,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犯的“错”可太多了。

  想挑战极限是错,穿得太少是错。

  上个月,一翼装飞行途中失联的女大学生意外去世后,舆论不乏批评她“浪费公共资源”的声音。

  

  如果说这是因为公众对极限运动缺乏了解,那么认为女性生理上不具备做出迅速判断的能力、指责她在运动时穿得太少、质疑她运动目的及资金来源的正当性等,又何尝不是毫无根据的张口就来?

  

  用电太少是错,用电太多是错。

  一豆瓣网友发帖称,自己的民宿疑似租给了性工作者。他得出这一推断的论据,竟是女租客一个月的用电量只有50块。而即便用电多,也免不了来自房东的恶意猜测。

  

  婚前买房是错。

  姐姐要靠一己之力买房,没求爸妈没拖累弟弟,反而被弟弟骂“脑子进水”“有钱应该打给我”,仿佛身为女性就不配拥有任何资产。

  

  “什么都不干,什么都想要”的印象,几乎能在每一条针对女性的恶评中看到。但果真如此吗?

  《2020年女性置业报告》显示,近4成受访女性计划独立购房。计划在5年内置业的女性受访者占比达到了81.7%,其中,打算在今年买房的女性占比22.5%。即便如此,依然有人认准了买房女性的钱就是来路不明。

  

  半夜给男性开门是错。

  月初,一张疑似社区记录的截图疯传(后此图被辟谣,为恶意PS),发帖者只因开门时间段为深夜,就留下了意味深长的猜测。

  人们只顾着关注图中女性为何深夜开门,却鲜有人关注到更为可怕的隐私泄露的可能。而特意P一张图来羞辱女性,其动机也颇令人摸不着头脑。

  

  表达不满、表达反对意见是错。

  在这次直播羞辱女生的事件中,不少人声称“我反对女权但尊重正常女性”,殊不知这逻辑根本站不住脚。

  在女性因性侵新闻而对男性感到惶恐和厌恶的时候,他们中的有些人从不思考如何逆转不良影响,反而迁怒于受侵害的女生:“我本来是很同情受害者的,但看到这么多女的在骂男的,我就觉得她活该。”

  甚至于,连笑得太大声也是错。

  由三位女性媒体人发起的播客节目“随机波动”,就曾因“笑声太大”而受到不少听众的“批评”。但节目中的男嘉宾大笑时,却不会受到同样的指摘。

  

  在男嘉宾面前,女主持人接话都是一种错。

  即便女生什么都不做,也免不了受到无端的羞辱。

  上个月,少年演员边程和搭档任敏直播过程中,对女演员一句好话没有,张口闭口“长得不好看”“不高”“平平无奇”,还说对方“脚臭”,更表示不会有太大机会与对方合作。直言“你演我阿姨吗”,但任敏明明只大他5岁。

  

  道歉声明也不好好写对方的名字,而是用了外号。

  上街溜达,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能看到让人“瞎了眼”的恶臭车贴。

  

  

  去健身房健个身,还得防范不被男员工剪裤裆。消息曝出后,甚至避免不了被别有用心的媒体当做吸引眼球的工具,来骗下载量。

  

  

  大呼上当的人,为什么不想想是什么让你们上当?

  而在遭到骚扰之后,甚至表达抗议都要被捂住嘴,只有沉默才最合情合理。

  在狂热粉丝持戒指上台,并骚扰直播中的女星迪丽热巴后,多数媒体都采用了“求婚”的措辞,鲜少凸显该事件给艺人安全带来的巨大威胁。

  但在女性博主为此发声的时候,得到的质疑却是“迪丽热巴本人都没发话”。这么看来,女性的沉默反倒成了性骚扰的许可。

  

  也难怪会有人感叹,种种针对女性的规训,根本没有给她们带来保障,反而让她们的生活更加如履薄冰。

  晚上不能独自出门、不能和男性熟人单独共处一室、不能独自打车、不能独自去酒吧、不要激怒男性、不要收礼物、不要在门口放高跟鞋、不要发自拍、不要发定位……如果女性将以上的要求都做到了,那她的生活还剩什么?

  这个世界对女性的恶意,不应该只由女性承担。为什么要靠女性来理解、诠释、防范无处不在的性别暴力,为维护正当权益而永不停歇地“滚钉板”?

  

  愈演愈烈的冲突

  向下蔓延的恶意

  不断走下坡路的性别观念、淡漠的社会氛围,与有待完善的法律不无关系。

  人类学者淡豹曾在北京街头遭到性侵并受伤。然而事后回看监控,骑共享单车的人经过,也仅是远远地回头看一两眼。

  即便是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的她,依然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来维权。为此,她甚至“把此前社会科学训练教会的科研能力,把漫长的学院生活教会的忍耐,都用在了上诉这件事情上”。

  不难想见,如果不是淡豹而是一个普通的女性,靠一己之力将罪犯绳之以法的难度会有多大。最终,罪犯以强制猥亵罪获刑8个月。

  近期饱受关注的王振华猥亵9岁女童案,终于有了结果。但5年的有期徒刑,显然难以服众。而其辩护律师陈有西,还公然表示要继续上诉,誓为王振华脱罪。

  受害女童所遭受的撕裂伤,以及那13分钟的永夜,比不过一个企业家的声誉。

  然而别忘了,鲍毓明案还迟迟没有下文。

  

  频频爆出的未成年人性侵事件,则从另一个角度暴露出了相关法律的不足。

  实施犯罪的未成年人,不管是性侵还是杀人,只要未到14周岁,大概率都是转学,一般不进入刑事起诉和审判程序。

  即便是转到针对“问题少年”的工读学校,在大众普遍对相关管理、惩戒程序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区区“转学”很难对潜在犯罪人员产生威慑力。

  

  这样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无所忌惮,认为年龄就是最好的保护罩,对是非善恶都丧失最基本的判断力。

  

  如何做才是对未成年人最好的保护,全国人大代表谭琳早已给出了提案:建立报案即立案的制度,建立涉及儿童案件取证的专业人员队伍,或引入性侵害未成年人心理专家证人制度,进一步完善性侵儿童犯罪的量刑标准。

  然而谭代表奔走呼号这些年,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规定依旧未得完善。而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却肉眼可见地变得越来越恶劣。

  也是,如果我们连成年人伤害未成年人的行为都无法遏制,又如何要求未成年人不去犯罪?

  

  正如淡豹所说的,“性侵的核心是暴力”。不管是针对身体,还是指向精神,都足以令女性无时无刻都生活在恐惧的笼罩之下。

  这其中暗藏的逻辑是什么?《厌女》一书中指出,厌女者正是通过将女性物化、性化,将其作为男性的所有物,以此凸显男性的存在价值与优越性。

  在这样的前提下,女性对身体、自由乃至精神都不具备支配权。自然,被观看、被指摘甚至被侵犯,都在此架构下得以合理化。

  至于女性要为此做出多少心理建设、为保护自己而进修多少技能、要为防狼设备付出多少金钱,都不是厌女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而这一切得以显露,正是从一句羞辱开始。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生活情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4 01:0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