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象群为何出走?追问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三大焦点

京港台:2021-6-20 19:57| 来源:极目新闻 | 评论( 1 )  | 我来说几句


象群为何出走?追问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三大焦点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一群从西双版纳出走到昆明的亚洲象群,持续多日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这群原本栖息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深处的国家级保护动物,以出走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到了大象的生活习性,更将众人的关注焦点吸引至中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这片以物种多样性著称的土地上发生了什么?当地政府是否护象不力?大象栖息地是否被人类种植的经济作物蚕食?

  6月中旬,极目新闻记者沿着象群北上的路线,走访玉溪、普洱直至西双版纳,采访多位专家、学者及本地居民。与其讨论破坏大象栖息地,当地居民更多尝试着在人与象的生存之间划出一条界线,也希望能在生存发展和护象、防象中找到平衡。未来,这个过程还将持续。

  大象为何出走?

  6月19日,在花费15个月时间向北跋涉了500多公里后,“断鼻家族”终于踏上了返程。不过,专家预计,即使现在返程,象群也要走到冬季才可真正回到西双版纳。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随处可见大象雕塑,大象同时也是傣族的吉祥物。然而,象群的老家西双版纳做好准备迎接回家的象群了吗?要回答这个问题,仍要追问象群为何出走。西双版纳州多位专家、学者认为,大象出走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觅食。

  西双版纳州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站长李中员从小与亚洲象打交道,儿时他所在村庄就在自然保护区内,后来村庄整体搬迁出保护区。他又开始从事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

  

  西双版纳州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站长李中员

  据他观察,亚洲象的活动范围早就在不断扩大,以至于他对象群北上至昆明并不惊讶。

  “象群总是在保护区和农地之间来回迁徙。次数频繁与否没有记录,但它活动范围确实越来越大了。这次走了两三公里,下次可能走出几十公里。然后它还是会回来。短的话几天,也可能长达几个月。”6月16日,李中员在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

  

  据监测,象群早就有从保护区频繁到访周边农田的迹象。90年代开始,为了应对被亚洲象破坏的农田,西双版纳州政府就已筹措资金对农户进行补偿。后为了减少野象的破坏,政府甚至引导保护区周边村寨改变种植结构,从种植粮食作物和水果等向种植橡胶和中药材等转型。即使如此,大象的饮食习惯仍有改变迹象。

  西双版纳州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刀建红说:“可以肯定的是,亚洲象的食性有所改变,越来越喜爱吃玉米、甘蔗等农作物,且产生了依赖性,因此也将玉米地、甘蔗田变变成了新的栖息地以及亚洲象的食堂。”

  李中员指出,大象取食习惯改变后,农田种植结构也随之调整。而当保护区内和保护区边缘农田所能供应的食物均无法满足大象时,大象扩张的范围自然就越来越大。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郭贤明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对于大象出走的原因,他个人认为此前媒体报道的迷路说和磁暴影响都不准确。大象的记忆力是很好的,不至于迷路。而如果是磁暴影响,为什么只有这群象出走,其他象群还在原地?他认为还是食物问题。

  郭贤明认为,亚洲象总数达到一定数量后,自然会发生扩散行为。北上的“断鼻家族”正是在寻找栖息地的过程中无意中靠近了昆明。“它们可能一直想找一个比较理想的栖息地,但是越往北走,却发现比原来生活的地方更差。我们人类知道北方的状况,但象群不知道。它只知道目前的地方不适合,所以一直往前走。”郭贤明表示。

  西双版纳保护区发生了什么?

  那么,为什么大象在自然保护区内吃不饱了?除了大象数量自然增加,西双版纳州亚洲象的栖息地是否遭到破坏,大象才不断从保护区走向农田,又从农田走向远方?

  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张立曾长期研究亚洲象及其栖息地。张立团队的数据显示,从1975年到2014年的40年间,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的面积缩减了三分之二。热带雨林面积缩减,直观反映了亚洲象栖息质量的改变。而消失的天然林包括农田,更多被橡胶林和茶园替代。张立认为,正是因为森林覆盖面积持续下降和人为活动,才迫使亚洲象进入农业区觅食。

  郭贤明在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在讨论大象栖息地是否被破坏时,应厘清大象栖息地的概念。“首先,亚洲象并不是均匀分布在西双版纳州,不能将州内所有区域均认作亚洲象栖息地。其次,上世纪80年代划分土地时,很多山地也已划分给农民作为轮歇地。不能指责老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经济作物就是破坏了大象的栖息地,这是不合理的。严格来说,真正意义上受法律保护大象栖息地是西双版纳州1958年划定的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5个保护区面积加起来已占西双版纳州面积的12.68%,而亚洲象主要分布在其中两个保护区内。”郭贤明介绍。

  郭贤明和李中员等研究人员早就发现,保护区内的雨林生长越来越茂密,导致大象喜食的林下植物生长情况并不理想。这正是最初大象从保护区外出的原因。

  为将大象留在保护区内,李中员和同事们曾在勐养保护区西片的实验区中,将一个搬迁村庄留下的土地改造成大象的宜居地。补植补种大象喜食的草本植物,同时控制树林的生长速度和密度,为此,成功留下了6头亚洲象,“到目前为止10年了,象群没从里面出来过。”

  根据《中华人(专题)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保护区可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在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严令禁止任何砍伐。这又让希望为象群修复栖息的工作人员犯了难。

  因禁止砍伐的禁令,李中员的实验没有得到推广。李中员也对此表示理解,“毕竟不是所有的保护区都是为大象设立的。保护区设立的初衷是保护热带雨林生态体系。只是放到当下考虑,是否可在以亚洲象为主的保护区,做出一些改造?”

  常年在一线从事动植物保护工作的李中员认为,《野生动物保护法》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亟待调整。比如,《野生动物保护法》对野生动物只提出了保护的要求,但如何管理的标准和要求是没有的,另外《管理条例》也不允许砍伐。“只有在顶层设计层面做出调整,我们的工作才有标准可以依据。”他说。

  人象共存就像两口子过日子

  从上世纪90年代,亚洲象从保护区游散至外围的案例不断增加。与当下网络上一面倒的“萌象”呼声相比,西双版纳人对亚洲象的感情更复杂一些。

  西双版纳州多位学者和林草局工作人员向极目新闻记者表示,为了应对大象不断从保护区扩散至外部的情况,西双版纳人一直采取防守和退让姿态。为此,西双版纳州也建立起亚洲象的监测、预警体系,另外探索出防象栏等措施来保护人象安全。

  6月17日,极目新闻记者来到位于勐养保护区边缘的中田坝村。该村共40余户人家,每户有五六口人,村民们基本以种地为生。

  村民张建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此前长年种植水稻、玉米,但村里出没的野象导致庄稼收成严重受损。为此,他荒弃了家中的部分农田,并选择在田地种起了大象不爱吃的芒果。

  “五六年前我种庄稼,晚上还得在庄稼地里搭个棚,人睡在里面看地,就怕大象来毁庄稼。”张建说。回忆起与大象共存的日子,他并没有太多的好感。“辛辛苦苦种的庄稼,大象说来就来了,庄稼随时都会被大象毁掉,你说我能喜欢它们吗?”

  有一天凌晨,张建在棚内睡觉,一头大象悄无声息地来了。大象走到离张建仅一两米的位置,他才睁开双眼。“我吼了几声,它也跑,我也跑。”这一幕,至今都让张建感到后怕。

  “有一天守了一晚大象后,我早上五六点就去割橡胶了。等我中午再回来,眼前的3亩水稻全部被大象毁了。”从大象的足迹判断,张建判断有六头大象到访过他的水稻田。张建说,村民们深受大象困扰,以至于村里的多数人放弃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因为大象,多位村民和他一样,荒弃了各自家中的部分农田。

  同村村民陆戴荣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虽然中田坝村村民家中的庄稼地,都曾不同程度地遭到大象损坏。但这里不仅是村民生活的地方,也是大象生活的地方,就像两口子过日子一样,“在一起(电视剧)生活久了,双方都有缺点,你看惯了我,我也看惯了你。”陆戴荣说,看见即将收成的庄稼被大象捣毁,他心里也会不舒服。但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经常对村民们做思想工作,还有保险公司的补偿,他对大象捣毁庄稼一事也就习以为常。“不舒服是肯定的,但一会儿想通了也就好了。”

  村民种庄稼成了一个赌注

  同样生活在自然保护区边缘的勐腊县勐满镇南坪村村民赵金清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南坪村位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片区的边缘,村寨内常有野象出没,赵金清家的庄稼常年颗粒无收,都是大象吃完的。不过,他依然坚持着种庄稼,为何如此坚持?他说,大象捣毁庄稼后,保险公司会给自家补偿,如果不种,田慌着连保险补偿都得不到。

  在赵金清等村民眼中,种庄稼成了一个赌注。“大象不吃,我就赚了,大象吃了,保险给我的补偿可以保本。”赵金清说,今年他依然没有赌赢,目前他家22亩地的玉米地基本都被大象吃了。让他稍有安慰的是,保险补偿从去年每亩400元提升到600元。

  同村村民赵金龙则告诉记者,他家有十来亩地,今年抢收了三亩玉米,其余也都被大象吃了。

  虽然被野象破坏的农田,最终由保险公司对农民进行补偿。但李中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西双版纳州内,保险公司对农作物的赔偿金额只能达到市场价的1/3。由于投保资金的筹集渠道和金额不稳定,每年的赔付标准还是浮动的。

  “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的投保,我们的筹资方式是向中央申请一部分,省财政申请一部分,地方政府再配套一部分。但每一年上级财政给予的资金不稳定,渠道也不稳定。一般到了年底我们才知道下一年可用于投保的金额是多少。所以补偿标准也不能随意提高。投保金额最少的一年,我们只投了228万。去年一年我们补偿金额共计2200万元左右。2021预计在2000万左右。从补偿金额上也可以看出来,野象肇事频率越来越高。”李中员介绍。

  郭贤明则建议亚洲象肇事补偿金改称赔偿金。“90年代,我们玉米曾经最低补偿1斤3分钱,水稻补偿1斤5分钱。这个补偿金额还抵不上老百姓来补偿款的车费。很多人直接不要了。后来政府才想到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不种粮食作物也不种水果,种橡胶大象总不会来吃了。”郭贤明说。

  郭贤明还提出,保险不应只考虑直接损失,还应考虑间接损失。“比如今天大象在我的橡胶林活动,我不能出去割胶。这部分损失也应该考虑进去。过去有老百姓抱着侥幸心理,明知有野象,还出去割胶或者种地,才会发生人象冲突。”郭贤明说。

  减少人象冲突需要边界

  在护象和防象过程中,西双版纳人探究出更多方式方法。然而,大象也在进步。2017年,勐养保护区附近一个村落为了防止大象进村,将村寨用防护栏围起来。等到2020年,一头大象为了进村甚至学会了用鼻子拔开了防护栏插销。

  6月17日,极目新闻记者在景洪市大渡岗乡香烟箐村看到,一排2.2米高、800米长的防护栏,将整个村寨围起来。这是中国首个亚洲象防护栏试点村寨,坚实的防护栏将亚洲象和香烟箐村民的生活空间隔离开。唯有如此,村民们的农田和房屋才能免于破坏。

  

  该村村支书冯广林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目前该村所在的位置邻近野象谷景区,是2015年1月从旧址搬迁过来的。村落旧址位于自然保护区的边缘区,亚洲象活动频繁,给村民们的生活带来困扰,也不利于对象的保护,因此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整村易地搬迁到新址。

  不过,随着野生亚洲象数量增多,依然处在保护区边缘的香烟箐村,仍备受亚洲象青睐,大象一个月来四、五次,甚至还会进入村民家中觅食。为减少人象冲突的发生,该村在2017年不得不建起防护栏。

  然而,防护栏也不能百分百将大象隔离开来。为了进村觅食,大象还学会了拔防护栏插销。

  

  村民马明亮告诉极目新闻记者,2020年年底,一头大象用鼻子拔掉防护栏大门插销,进村撞倒了两棵芭蕉树和一棵椰子树。

  “那天晚上我被狗叫声吵醒,爬起来用电筒照对面却什么也没看到。过了一段时间,狗也不叫了,我回去躺下,突然听到树倒下的声音,再起来看就发现了一头大象。”马明亮说。

  马明亮的手电筒光亮将大象驱出村寨,他走到防护栏的门边,才发现大象用鼻子将防护门的插销拔了。第二天,村干部只好买来一根铁链将防护栏的门锁了起来。

  好在,因距离野象谷景区近,村民们得到了就近就业的机会。马明亮称,他在野象谷做厨师,村里还有12人也在景区从事环卫、亚洲象观测员、财务等工作,每人每月除了五险一金外,还有3000多元的收入。“我们对亚洲象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村民们的保护意识也很强。”他说。

  李中员表示,在处理亚洲象和人类的关系时,需要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即人和象的边界,“就像国与国之间有国界线,人与象之间也应有边界。当然象是没有这个概念的,需要人来引导。”

  不过,郭贤明也承认,在应对人象关系时,目前西双版纳主要还是人随象走,还未做到象跟人走。目前,国内对亚洲象的研究仍是不充分的。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9 19:1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