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英智库:中国准备在印太地区打一场“持久战”

京港台:2024-2-19 02:21| 来源:美国之音 | 评论( 9 )  | 我来说几句


英智库:中国准备在印太地区打一场“持久战”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英国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IISS)在一份最新公布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军方近期以来关于军事动员和军民融合的相关作为,显示他们借鉴俄乌战争的经验,意识到未来在印太地区的战争将会是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并且为此展开准备。

  在俄乌战争将满两年之际,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于2月13日发表《2024军事平衡》(The Military Balance 2024)年度报告,对全球170多个国家的军力展开评估。

  英智库警告“不安全的时代”

  报告中描述当前全球军事安全的特征是某些大国主张“强权即公理(Might is right)”,大胆运用军事力量伸张其权力,迫使民主国家之间加强防务合作,尤其是俄乌战争的爆发更加剧了印太地区国家对于身旁军事强邻的担忧。

  报告编辑沃尔(Robert Wall)在2月13日的发布会中直言,现代化军事能力的推动者已经从俄罗斯变成中国,北京对于高超音速载具(HGV)等新武器的研发引发美国高度关注。

  军费是评估风险最直观的数字,报告中详列2023年中国国防开支成长5.4%,达到1.55万亿人民币,是连续第29年成长,预估2024年全球国防开支将超过去年,达到创纪录的2.2万亿美元。

  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国防经济专家麦克格蒂(Fenella McGerty)在发布会中指出,北京的军费扩张正在迫使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及台湾,以不符自身经济成长率的比例快速提升军费。

  她说:“在过去几年中,我们确实看到了战略因素在发挥作用,认识到需要花费更多资金来维护区域安全,特别是考虑到对抗中国的影响力。”

  借鉴俄乌战争经验 中国修法应对“持久战”

  《日经亚洲》(Nikkei Asia)另外引述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中国安全与国防政策高级研究员温玫雅(Meia Nouwens)的说法指出,俄罗斯原以为会在几天之内击败乌克兰,却至今深陷战争泥淖。中国看到了教训,正在透过修改法律以及加速整合军民资源,以应对未来可能的“持久战”。

  温玫雅分析,中国最近放宽预备役军人返回原部队服役的规定,并允许军队使用民用基础设施及燃料库存,都表明北京已经认识到一旦印太地区发生冲突,不会是他们原先设想的“突击后迅速致胜”,转而承认潜在冲突恐将是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事实上,中国于2023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人员法》,就曾被外界解读是为一旦武力犯台,需要扩大“征兵令”的准备动作。

  随后新修订的《征兵工作条例》中更明定,自2024年起,原先退出现役的士兵自愿应征且符合条件者,可以批准再次入伍,并优先安排到原单位或同类岗位;条例中规定,可以对高校直接分配征兵任务,这被认为有效提升解放军整体素质,尤其侧重于精通技术及工程领域的大学生。

  在台北的国防安全研究院国家安全研究所所长沈明室分析,解放军在2015年“军改”之后,每一个集团军编成6个战斗旅,总计战斗部队约有3万人;另外一说是解放军打台湾分三路进军,也就是至少3个集团军、近10万兵力,但若借镜俄乌战争,这样的人数恐怕不足以一击征服台湾。因此,沈明室认为,中方近年来成立战争动员办公室,以及下令各省做好动员作战准备,都是为了应对持久战。

  沈明室告诉美国之音:“譬如有人说中共(攻台)第一波的登陆大概会有10万人,其实还是远远不够,因为如果它分三个方向(登陆),一个方向3到4万,登陆作战(攻方)要5倍到10倍的兵力,台湾只有1万人就足以打败3万到4万登陆的部队。”

  中共“军民融合”体系强化战备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美国国防大学中国航空航天研究所所长马伟宁(Brendan S. Mulvaney)在回复美国之音的电邮中指出,中共长期推动“军民融合”体系,就是为了在发生危机时以商业经济支持解放军,且不仅限于民用基础设施及燃料储备。

  马伟宁指出,一旦“军民融合”体系与《国家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将更广泛地赋予中国政府和解放军动用国内民用或商业资产的能力。

  然而,马伟宁认为,中国军力仍处于建设阶段,所以除非台湾政府宣布独立等意外事件,刺激习近平下令解放军开战,否则中共更愿意选择先实现其现代化目标,打好地缘战略、金融和经济基础,确定能够承受民主国家制裁的风险,再考虑采取军事行动。

  马伟宁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受到西方制裁所经历的一切才是中国真正学习到攸关地缘战略的深刻教训。

  学者:放宽“二次入伍”恐因少子化、经济疲软

  在台湾北部新北市的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颖佑则认为,除了战备所需之外,解放军开放退伍军人“二次入伍”还有社会及经济层面的考虑。首先是中国日趋严重的少子化问题,加上年轻人从军意愿低落,军方转而吸纳受过训练且有经验的预备役人员;另一方面,社会上严峻的就业问题也增加退伍军人重披军装的意愿。

  林颖佑说:“就是现在中国的经济状况不好,大家想要回去(部队)。我外面有好的工作,我干嘛回去跟你玩?所以他们也鼓励有更多的人,在外面找不到工作的话,那你愿意回来军队,我们也欢迎你。”

  值得观察的是,尽管2023年解放军接连发生火箭军高层遭“团灭”,甚至国防部长李尚福也被罢免的严重贪腐案件,但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不能因此轻忽中共发起军事行动的企图及能力。

  在13日的发布会中,国际战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温玫雅指出,外界很难透过公开信息评估贪腐指控以及高层人事异动对于中共发起台海冲突的影响,但她认为,总体而言,解放军仍处于快速发展。

  国防安全研究院学者沈明室同样认为,贪腐案件只能视为“片段的事实”,若以此认定解放军已经不能打仗,就显得太过天真。

  沈明室指出,相比作战能力,同样值得观察的是解放军高层与习近平之间的关系,许多将领认为没有必要打台湾,对于要同时对抗美国的干涉也缺乏信心,更是影响军事作为的关键。

  分析指台湾利用“持久战”吓阻中共

  沈明室进一步分析,近年来台湾修改国防战略,从过去的滨海决胜、滩岸决战延伸到“歼敌于城镇阵地”就是旨在强化国土防卫作战,让解放军认清一旦犯台势必难以速战速决,而会深陷“持久战”。他说,中共也会思考陷入持久战的情境,所以最近对于武统台湾“话没有说得像过去那么满”。

  在美国加州的网络军事节目主持人马克则表示,虽然台湾军事准备仍显不足,但在美国协助下强化军工产能,以及延长义务役军人役期等作为都能提升对于中共的有效吓阻。

  马克说:“随着整个国际环境的改变,台湾也慢慢受到影响,就是整个国家的国民意识苏醒,对于中国来讲,这也是难以下手的重要原因。另外就是东亚的局势在改变,特别是日本和韩国战备意识在增加,对于台湾还是影响蛮大的。”

  马克认为,同样是借鉴俄乌战争经验,乌军屡立战功的无人艇就很值得台湾学习。凭借台湾科技实力,生产这类低成本,大量装备的武器不在话下,却能有效发挥“不对称战力”。

  美国学者马伟宁也认为台湾国防正走在正确方向上,透过不对称战术将自己武装成刺猬。他说台湾地理位置易守难攻,军方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专注强化让敌人更难以从海上跟空中入侵的军事准备。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16 05:4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