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次自杀,50岁出家,70岁裸捐200亿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有人说,商场如战场。可对有的人来说,人生才是最残酷的战场。
在泰国的商业史上,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
他五岁摆摊,十五岁离家出走,三十五岁成为亿万富豪,四十四岁时却因金融风暴欠下上亿美元。
面对这场灾难,他没有逃,没有躲,只留下一句铿锵的话:“只要我活着,就一定能还清所有债务。”
五年后,他兑现了承诺,站回了巅峰。
但接下来的选择,出乎所有人意料,他放弃亿万家产,披上袈裟,成了一名僧人。
这个叫邱威功的男人,用一生活出了从“商界英雄”到“觉悟者”的两种人生。
如果说命运是一张考卷,那么邱威功从小就在回答最难的那一份。
他出生在泰国北碧府的一个华人(专题)家庭。
家境殷实,祖上经营甘蔗园、运输业,母亲更是当地响当当的女商人。
表面上,这样的出身似乎注定顺风顺水。

可现实却是另一番模样,他的父亲脾气暴躁、极端控制欲强,十个孩子中无人敢顶嘴。
年幼的邱威功,每天都生活在父亲的怒火阴影下。
有一次,邱威功开车运肥料,不小心撞坏了前盖,父亲抡起电棒朝他砸去,若不是闪得快,腿怕是保不住。
这样的日子,邱威功受够了。
那种明明活着却像囚犯的感觉,让他三次尝试结束生命。
他说,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是一句自我暗示:“等你长大了,就能离开他了。”

于是他开始挣钱。
五岁那年,邱威功在姑姑摊位旁看着她叫卖炒花生。
几天后,小小的他拿着五袋花生去试水,没多久就卖光赚到人生第一两毛五分钱。
从那之后,他每天跟着姑姑跑夜市,三年下来,他成了小镇有名的“小生意人”。
十岁时,他已经能帮家里管理三百多名工人,做账、结工资、统计产量,全靠自己。
别人眼里的天才少年,心底却满是逃离的渴望。
十五岁,他考上台湾(专题)大学,父亲要求他学农机,准备让他回来接手家业。
可他拒绝了这个命运安排。
一次假期回家,父亲又动手打母亲,他忍无可忍,和父亲撕破脸。
父亲掏出枪,他怒吼着还了一拳——那一拳,彻底断了父子情。
他背起行囊离家,从此自力更生。
在台湾求学的日子,邱威功彻底体会到“没有退路”的滋味。
他没生活费,只能靠倒卖首饰维生。
那些在泰国街头不值几个钱的珠宝,到了台湾却被抢购一空。
他发现,同样的商品,只要换个市场,价值就翻倍。
靠这门小生意,邱威功一次赚上万元泰铢。
尝到甜头后,他开始频繁往返于台湾和泰国之间,做起了跨国贸易——出口木薯、黄牛皮、进口番茄酱和罐头材料。
大学没毕业,邱威功已经赚到四万台币,买下人生第一台车。
1975年毕业时,他成立了“安美德公司”,专做金枪鱼贸易。

那时的泰国渔业正值黄金期,邱威功把货源扩展到印度(专题)洋和南太平洋,一年进口几十万吨。
短短几年,安美德就成了泰国最大的鱼罐头出口商。
有人问邱威功:“秘诀是什么?”
他淡淡一句:“我只做别人没想到的生意。”
在那个时代,这句话值钱。
到1980年代末,邱威功的公司年营收超过15亿泰铢,利润高达700万。
三十五岁的他,已经是泰国商界的中流砥柱。
可他不满足。
1988年,他创立“邦巴功工业园区”,为跨国企业提供土地与配套服务。
短短一年,丰田、索尼、三菱都进驻了,那一年,他正式迈入亿万富豪行列。
商场的风光,让他以为自己无敌,直到1997年,一场风暴袭来。
那一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泰国,泰铢暴跌,企业资金链断裂,楼盘停工、工厂倒闭。
邱威功的产业规模太大,负债同样惊人。
账面上的数字一夜变成天文负数,上亿美元的债务,让他从亿万富翁瞬间成了负债人。
朋友劝他申请破产、跑路、装病,他都拒绝。
但邱威功对所有债主只说了一句话:“只要我活着,就一定能还清。”
那一刻,他的语气没有一点慌乱,反倒像在说一件平常事。

之后的五年,他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白天跑客户、谈合作,晚上复盘现金流。
他去日本(专题)、德国、越南谈判,亲自游说宝马在自己工业园区建厂。
别人眼中的“东南亚最惨富豪”,他自己却咬着牙挺了下来。
2002年,他如约还清所有债务,有人问他,那五年最难的是什么?
他说:“不是钱,而是信。”
金融危机不是毁了他的钱,而是让他看清自己。
从那以后,他不再谈扩张,不再追求数字,而是开始反思,财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2004年3月,邱威功51岁。
那天晚上,他在曼谷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生日宴会。宾客满堂,商界精英齐聚。
可第二天早上,他让所有人都震惊,他去了寺庙,剃度为僧。
有人以为他受了刺激,也有人以为这是炒作。只有他自己知道,那一刻,他是真的累了。
他曾说:“我这辈子一直在追赶,追到最后,连自己都不认识了。”
在寺庙的几年里,他吃素、打坐、诵经,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
白天写书,晚上静坐思考,他写下了《做一个好人》,总结自己的前半生:
“钱不是一切,真正的富有,是能安放自己的心。”

他没有放弃事业,反而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影响世界。
他把工业园打造成“完整城市”,配套学校、医院、银行,给数十万人提供工作和生活。
2011年起,他带着团队走遍中国21个城市,推动中泰贸易合作。
他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我让华人在异乡有家。”
到了晚年,邱威功宣布:“自己去世后,全部200亿泰铢资产捐出,用于教育和慈善。”
媒体问他:“是否后悔。”
他笑着说:“财富本就来自人民,用回到人民手里,不是理所当然吗?”
在邱威功眼里,金钱已经不再是成就的象征,而是一种“渡众生的工具”。
有人在金钱里沉沦,有人却从金钱中醒悟。
邱威功的一生,是一部浓缩的商业史,也是一部人性史。
他经历了贫穷、暴力、叛逆、辉煌、破产,再到觉悟。
他用前半生证明,人可以靠自己改变命运,又用后半生证明命运的最高境界,是放下。

有人问他:“你不怕死后没人记得你吗?”
他淡然答:“我不需要被记得,只希望别人能从我身上学会活得自在。”
财富终会散去,名声终会淡去。
而那个在风暴中挺直脊梁、在荣华后放下执念的身影,才是真正的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