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他3次自杀,50岁出家,70岁裸捐200亿

京港台:2025-10-26 07:33| 来源:砍柴书院 | 我来说几句


他3次自杀,50岁出家,70岁裸捐200亿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有人说,商场如战场。可对有的人来说,人生才是最残酷的战场。

  在泰国的商业史上,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

  他五岁摆摊,十五岁离家出走,三十五岁成为亿万富豪,四十四岁时却因金融风暴欠下上亿美元。

  面对这场灾难,他没有逃,没有躲,只留下一句铿锵的话:“只要我活着,就一定能还清所有债务。”

  五年后,他兑现了承诺,站回了巅峰。

  但接下来的选择,出乎所有人意料,他放弃亿万家产,披上袈裟,成了一名僧人。

  这个叫邱威功的男人,用一生活出了从“商界英雄”到“觉悟者”的两种人生。

  如果说命运是一张考卷,那么邱威功从小就在回答最难的那一份。

  他出生在泰国北碧府的一个华人(专题)家庭。

  家境殷实,祖上经营甘蔗园、运输业,母亲更是当地响当当的女商人。

  表面上,这样的出身似乎注定顺风顺水。

  

  可现实却是另一番模样,他的父亲脾气暴躁、极端控制欲强,十个孩子中无人敢顶嘴。

  年幼的邱威功,每天都生活在父亲的怒火阴影下。

  有一次,邱威功开车运肥料,不小心撞坏了前盖,父亲抡起电棒朝他砸去,若不是闪得快,腿怕是保不住。

  这样的日子,邱威功受够了。

  那种明明活着却像囚犯的感觉,让他三次尝试结束生命。

  他说,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是一句自我暗示:“等你长大了,就能离开他了。”

  

  于是他开始挣钱。

  五岁那年,邱威功在姑姑摊位旁看着她叫卖炒花生。

  几天后,小小的他拿着五袋花生去试水,没多久就卖光赚到人生第一两毛五分钱。

  从那之后,他每天跟着姑姑跑夜市,三年下来,他成了小镇有名的“小生意人”。

  十岁时,他已经能帮家里管理三百多名工人,做账、结工资、统计产量,全靠自己。

  别人眼里的天才少年,心底却满是逃离的渴望。

  十五岁,他考上台湾(专题)大学,父亲要求他学农机,准备让他回来接手家业。

  可他拒绝了这个命运安排。

  一次假期回家,父亲又动手打母亲,他忍无可忍,和父亲撕破脸。

  父亲掏出枪,他怒吼着还了一拳——那一拳,彻底断了父子情。

  他背起行囊离家,从此自力更生。

  在台湾求学的日子,邱威功彻底体会到“没有退路”的滋味。

  他没生活费,只能靠倒卖首饰维生。

  那些在泰国街头不值几个钱的珠宝,到了台湾却被抢购一空。

  他发现,同样的商品,只要换个市场,价值就翻倍。

  靠这门小生意,邱威功一次赚上万元泰铢。

  尝到甜头后,他开始频繁往返于台湾和泰国之间,做起了跨国贸易——出口木薯、黄牛皮、进口番茄酱和罐头材料。

  大学没毕业,邱威功已经赚到四万台币,买下人生第一台车。

  1975年毕业时,他成立了“安美德公司”,专做金枪鱼贸易。

  

  那时的泰国渔业正值黄金期,邱威功把货源扩展到印度(专题)洋和南太平洋,一年进口几十万吨。

  短短几年,安美德就成了泰国最大的鱼罐头出口商。

  有人问邱威功:“秘诀是什么?”

  他淡淡一句:“我只做别人没想到的生意。”

  在那个时代,这句话值钱。

  到1980年代末,邱威功的公司年营收超过15亿泰铢,利润高达700万。

  三十五岁的他,已经是泰国商界的中流砥柱。

  可他不满足。

  1988年,他创立“邦巴功工业园区”,为跨国企业提供土地与配套服务。

  短短一年,丰田、索尼、三菱都进驻了,那一年,他正式迈入亿万富豪行列。

  商场的风光,让他以为自己无敌,直到1997年,一场风暴袭来。

  那一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泰国,泰铢暴跌,企业资金链断裂,楼盘停工、工厂倒闭。

  邱威功的产业规模太大,负债同样惊人。

  账面上的数字一夜变成天文负数,上亿美元的债务,让他从亿万富翁瞬间成了负债人。

  朋友劝他申请破产、跑路、装病,他都拒绝。

  但邱威功对所有债主只说了一句话:“只要我活着,就一定能还清。”

  那一刻,他的语气没有一点慌乱,反倒像在说一件平常事。

  

  之后的五年,他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白天跑客户、谈合作,晚上复盘现金流。

  他去日本(专题)、德国、越南谈判,亲自游说宝马在自己工业园区建厂。

  别人眼中的“东南亚最惨富豪”,他自己却咬着牙挺了下来。

  2002年,他如约还清所有债务,有人问他,那五年最难的是什么?

  他说:“不是钱,而是信。”

  金融危机不是毁了他的钱,而是让他看清自己。

  从那以后,他不再谈扩张,不再追求数字,而是开始反思,财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2004年3月,邱威功51岁。

  那天晚上,他在曼谷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生日宴会。宾客满堂,商界精英齐聚。

  可第二天早上,他让所有人都震惊,他去了寺庙,剃度为僧。

  有人以为他受了刺激,也有人以为这是炒作。只有他自己知道,那一刻,他是真的累了。

  他曾说:“我这辈子一直在追赶,追到最后,连自己都不认识了。”

  在寺庙的几年里,他吃素、打坐、诵经,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

  白天写书,晚上静坐思考,他写下了《做一个好人》,总结自己的前半生:

  “钱不是一切,真正的富有,是能安放自己的心。”

  

  他没有放弃事业,反而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影响世界。

  他把工业园打造成“完整城市”,配套学校、医院、银行,给数十万人提供工作和生活。

  2011年起,他带着团队走遍中国21个城市,推动中泰贸易合作。

  他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我让华人在异乡有家。”

  到了晚年,邱威功宣布:“自己去世后,全部200亿泰铢资产捐出,用于教育和慈善。”

  媒体问他:“是否后悔。”

  他笑着说:“财富本就来自人民,用回到人民手里,不是理所当然吗?”

  在邱威功眼里,金钱已经不再是成就的象征,而是一种“渡众生的工具”。

  有人在金钱里沉沦,有人却从金钱中醒悟。

  邱威功的一生,是一部浓缩的商业史,也是一部人性史。

  他经历了贫穷、暴力、叛逆、辉煌、破产,再到觉悟。

  他用前半生证明,人可以靠自己改变命运,又用后半生证明命运的最高境界,是放下。

  

  有人问他:“你不怕死后没人记得你吗?”

  他淡然答:“我不需要被记得,只希望别人能从我身上学会活得自在。”

  财富终会散去,名声终会淡去。

  而那个在风暴中挺直脊梁、在荣华后放下执念的身影,才是真正的强者。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0-26 07:3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