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说文》

作者:Draught  于 2017-3-12 09:04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通用分类:诗词书画|已有4评论

《说文解字》,很多时候被人简称为《说文》。它是差不多最早的、也是很长时间里最权威的一部文字学的巨著。这本书由东汉的许慎耗时20多年而成。

这部书在中国的古典学问中算哪一门呢?

乾隆时的《四库全书》把天下的书分成经史子集四类。笼统而言:所谓经,就是古代儒学的经典著作,诸如四书五经等。所谓史,就是关于纪事、政书、时令、地理、职官等关于历史的著作。所谓子,就是儒、墨、道、释、法、兵、天文、术数等诸子百家的学问著作。所谓集,就是诗、词、曲、文等著作。

《说文解字》属于经学里的小学范畴。这里的小学和现在的初级学校当然不尽相同,但是基本意思却也差不多,都指的是初级阶段的学习内容。刘歆的《七略》里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可见古人也差不多八岁开蒙,而开蒙的第一步当然是读书识字。读书识字,深入明了古文字知识,是能够准确无误读懂经典的基础,也是以后所有学问的基础。

所谓小学,在汉代只是文字学。到了隋唐,加入了音韵学。到了宋代,又包含了训诂学。在此之后,还有加入蒙学和礼仪等。《说文》就是一部文字学的书。文字学的重点在追究文字的来源和本意,是字源之说。训诂学则是侧重文词的应用,探究文词的引申之意和在具体语境下的准确含义,所以也就自然包括语法和修辞方面的内容。

这本书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这里说的依类象形,应该不只是象形字,我觉得会意和指事等独体字都应归入此类。“字”则指的是形声一类的复合字。

我们看“文”在《说文》里的条目是:“错画也。象交文”。大致意思是交错的踪迹和纹路。许慎在序言里也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样子和足迹,认识到从这些特征可区分不同的事物,由此受到启发而创立了最早的象形文字。

“字”在《说文》里的解释是:“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这里的“乳”,不是“乳房”的意思,而是“产子”的意思。比如《说文》条目里的“乳”是:“人及鸟产子曰乳,兽曰产”。所以这个“字”是个会意字。从“产子”的意义到专指“文字”,这里的差别还是很大的,这个演变过程是怎么来的就不清楚了,不知道是否有人就这个作过研究,比如对比不同时期甲骨和钟鼎文字的形状。

说文解字,就是要对这些文和字的来源进行解释说明。

这本书的内容和组织如何?

《说文》创造性地把汉字按部首分类,共有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外还有异体字1163个。解说这些字一共用了13万言之多。

《说文》原书已经失落了,但其中大量内容被以后的其他书籍所引用。可是时间久了,辗转传写,难免遗漏妄添,甚至真伪相参,以讹传讹。到了北宋的时候,徐铉和徐锴兄弟花大力气做了校订整理,另外增加了反切注音,也增加了一些注释。徐氏兄弟的校订本,是历来公认的通行本。不过,他们采用孙愐《唐韵》的反切,和许慎所处的汉代的读音应该有相当的差别。

六书的理论在许慎之前已经提出,比如前面提到的郑歆。但是许慎深入阐发了六书理论, 以之分析汉字的构造和缘起。便于人们了解汉字的本源,从而也使得人们可以认识和解读上古的文献古籍。说文的条目,通常先列出该字的小篆,如果和古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字的本意,再解释字形、字义和字音之间的关系。

因为它以部首分类列字,在检索上就有所不便。为了查字方便,后人在书后通常列有音韵检索和笔画检索。

《说文》言简意赅,许慎的注释有时也不那么容易看懂。所以,就产生了研究它给它做注解这门学问。清代时这门学问极盛。最受推重的有四大家:著《说文解字注》的段玉裁,著《说文解字义疏》的桂馥,著《说文句读》的王筠,和著《说文通训定声》的朱骏声。

举例说明一个条目的体例:

这是从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上照下来的,关于“王”的条目。

首先列出了小篆“王” 字的写法。

许慎的释文用大字排版: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

然后列出了古文“王” 字的写法。

双行小字应该是二徐的注释,因为注释很明白了,段玉裁没有再加注。

首先是注出“天下所归往也”的出处是《白虎通》,然后注音说“王”和“往”同音。现在两个字一个是阳平,一个是上声,不知道当时的音调是否一致?存疑。

下一个注释也是先标明出处是《春秋繁露》。然后点明说这句话是用来解说字形的。并且引用韦昭对《国语》的注解说,这里“参通”的“参”是“三”的意思,不是“参禅”的“参”。

最后一个注释,说明上面孔子的这句话是用来和前面董仲舒的话互相印证的。

《说文》和清代注释的局限性:

作为一部字源学的著作,应该说离古文字的年代越近则越容易得到文字的本意。《说文》在这一点上有很大优势。它离小篆时日不远,对小篆的理解应该比后代的人更能得其真味。另外,许慎应该也看到了相当多的古代的钟鼎文字,这都有助于对文字本源的理解。

许慎所没有看到的,也是清代各位注疏家所没有看到的,是文字更为早期的甲骨文。甲骨学的兴起,由清代末期的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引领,然后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继续开拓。这四名甲骨学的巨擘被人称作“甲骨四堂”。甲骨文为汉字的本源提供了更早更准确的资料。

比如“王”,金文还可以说是三横一竖的变形,甲骨文里则完全不再是三横一竖了。所以有人就认为,三横代表天地人的解释是不准确的。甲骨文和金文的形状,更像是站在地上的一个大写的人,也有人说是代表王权的斧钺。

再比如“朋”,《说文》根据小篆的形状,说成是从“凤”字而来。凤凰飞时,百鸟相从,所以引申为“朋党”。可是根据甲骨文的写法,应该是两串贝币,所谓“五贝为一系,两系为一朋”,另外“朋”由此引申为“匹配”的意思,如“硕大无朋”。这样,《诗经》中的“锡我百朋”,就是赐给我两百系钱,而不是一百个朋友了。

还有上面提到的“乳”,《说文》说“乳”是人和鸟产子的意思。它根据小篆的形状,说“乳”从“孚”从“乚”。并进而解释说其中的“乚”是玄鸟的象形,是送子的象征。《说文解字注》里说“卵即孚也”,用来解释上面为什么包含“鸟”产子的意思。这些其实都牵强附会了。因为从甲骨文可以清楚地看出,“乳”字的形状就是一个跪着的女人给小孩喂奶的形象,根本和鸟没有关系,所以本意应该就是“哺乳”,其它意思都是引申义。

题外话

《说文》也好,试图译读甲骨文也好,都是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没有丰富的想象力肯定是不行的。可是光有了丰富的想象力还不够,还要踏实做学问,从多方资料互相求证才行。做这门学问,恐怕最怕的是穿凿附会。

记得在那儿看到,说王安石喜欢推究字的本意,说“波”是水之皮。有人就挑战他说:那么,为什么土的表皮就成了“坡”呢?还有他说“笃”的本意是以竹子打马,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所以才情深意笃。好像苏东坡就嘲笑他说:如果以竹子打马是情深意笃,那么以竹子打狗有什么可“笑”的呢?

另外,篆刻时通常会查《说文》。好处是知道了字的本意后,可以在不影响字源本意的情况下对笔画的繁简和形状做些变通。篆刻的大忌是违背了字的本意。比如,“育”的上部貌似是个“云”字,其实是“子”字颠倒头来写。篆刻时把上部写成“云”的变体就不对了。同理,下面是“肉”不是“月”。

最后,分享一个好网站:(http://www.zdic.net/z/)。这里有v很多国学知识。其中的字典部分含有《康熙字典》和《说文》以及字源字形等,上面的例字就是从这个网站查出来的。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5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5 回复 shen_fuen 2017-3-12 10:31
对读懂易经很有用!
6 回复 琴瑟 2017-3-13 05:41
所谓经,指六经,更准确地说,是儒家认定(或者说孔子勘定)的古代经典著作,不都是儒家经典。
6 回复 Draught 2017-3-13 21:49
shen_fuen: 对读懂易经很有用!
好像记得福恩兄研究易经。
7 回复 Draught 2017-3-13 21:50
琴瑟: 所谓经,指六经,更准确地说,是儒家认定(或者说孔子勘定)的古代经典著作,不都是儒家经典。
谢谢指正,你是对的,比如《易》就不是儒家的。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6 13:5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