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荆轲刺秦王功败垂成 兵马俑最新发掘解秦剑谜团

京港台:2023-3-21 11:05| 来源:中时新闻网 | 我来说几句


荆轲刺秦王功败垂成 兵马俑最新发掘解秦剑谜团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荆轲刺秦王是数千年来广为中国人熟悉的历史故事,图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荆轲刺秦王》舞台剧。(图/新华社)

  中国秦兵马俑1号坑考古团队发布了第3次发掘成果报告,引起了热烈的议论。由于本次发掘区有明显的人为粗暴破坏迹象,证实史书上记载楚军破坏兵马俑。另外最大的收获在秦军兵器,增加了长矛、箭弩、青铜配剑、戟等多项武器与排兵佈阵形式的认识。尤其是取得完整秦兵配剑形态,足以釐清《史记》记载有关荆轲刺秦王时众臣喊“王负剑”是如何背负与拔剑的过程。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兵马俑第3次发掘对秦军佈阵方式与长兵器、远射兵器都有更新的见解。(图/新华社)

  根据《秦始皇帝陵1号兵马俑陪葬坑第3次发掘报告》分析称,基本上确认秦末战乱中有组织的军队对兵马俑进行了泄愤式的大规模破坏行为,这些破坏并非个别自发盗墓者造成,从混入杂物中陶釜残片为秦代器物推断,1号坑有最早的人为扰乱遗迹。此外,陶俑有多处利器或钝器造成的伤痕,显示为强力与连续衝击与砸击,多可确定为人为痕迹,破坏者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极大的恨意,使用兵器反覆破坏陶俑,绝非一般盗贼所为,应为攻入咸阳的楚军洩愤之举。史书记载俑坑被毁于秦末战争之说,应属无误的推断,过去有关“项羽焚烧秦俑坑”的说法也因此被推翻。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最初发现“铍”时以为是佩带的短剑,后来发现更多的铍有木制长杆,才知道它是长枪的一种。(图/央视截图)

  在发掘出的陶俑与器物方面,这次发掘共清理出陶俑 220馀件、陶马16匹、坦克4乘、鼓2处、鼓槌1处、漆盾1处、笼箙3处,另发现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共计千馀件组。在士兵使用的兵器上,有长矛、远射兵器(箭)、青铜配剑、戟等,其中主要长兵器就只有“铍”与“戟”两种。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兵马俑1号坑发现的长兵器“戟”,是前矛后戈的组合。与“铍”同样是阵列士兵的长兵器。(图/新华社)

  铍是将类似短剑的利器装在长柄前端,与现代的刺刀用法相似。此前1号坑发掘时曾出土青铜铍16件,当时把铍当作是佩带的短剑,后来发觉出更多的铍,才发现是误判。至于戟,则是前矛后戈的组合。这两者都是阵列士兵的主要武器。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兵马俑1号坑中戟、矛、铍、戈等几种兵器的复原图。(图/新华社)

  另外,这次发现完整的佩带长剑陶俑,为解决另一个长期以来的历史谜题提供了新的线索。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刺秦,在图穷匕见时,荆轲左手抓住秦王袖子,右手持匕首一刺未中,秦王起身拔剑,但因剑身太长未能出鞘,两人在殿中追逐躲避,殿下群臣都吓呆了,此时有人高呼“王负剑!”随后秦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掷出匕首未中,再遭秦王刺了8剑,最后被秦王左右侍卫所杀。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汉朝的荆轲刺秦王石刻图。(图/中研院历史文物陈列馆兰文里摄影)

  《史记》与后来的《战国策》记载这段历史内容大致相同,但后代解读时却在“王负剑”到底是何种状况却莫衷一是。近代戏剧或电影演出“荆轲刺秦王”时,在秦王“负剑”的方式有不同演出方式,有的演员是将剑背负于后背上,由后背往前拔出,也有把剑佩于腰际由后方侧面拔出,两种演绎方式都引起一些争议。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荆轲刺秦王一击未中,被秦王拔出长剑砍断大腿,刺了8剑,最后被秦王左右侍卫所杀。(图/搜狗百科)

  后来有研究者根据汉朝画像认为当时剑是佩于腰际,因此推论“负剑”是将挂于腰际的剑鞘尖端往前,手伸往背后拔剑,如此才能有足够的长度将剑身完全拔出剑鞘。但是秦的佩剑方式是否与汉代相同也有疑问,一直到发掘兵马俑后才大致推论出秦兵军官佩剑方式,这次第3次发掘比较特别的是有一座陶俑正好很完整地保持著佩长剑姿态,因此证实秦兵长剑配于左边腰际,至此“负剑”的方式就有了更为充分的证据。而秦王以剑击荆轲“即断其股”,锋利的秦剑也因而名噪历史。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第3次发掘发现一座陶俑很完整地保持著佩长剑姿态,因此证实秦兵长剑配于左边腰际,秦王“负剑”的方式就有了更充分的证据。(图/新华社)

  这次的发掘也发现秦军行兵佈阵的组织方式与规模,按现有陶俑的密度推算,1号坑陶俑、陶马有6000多件,构成车兵、步兵大型方阵。若再结合2号坑、3号坑,涵盖了步兵、骑兵、坦克以及指挥机构交相呼应,反应出秦兵排兵佈阵规模庞大且组织严密,其军事力量能横扫6国可说其来有自。未来随著秦陵考古工作愈为深入,将能为后世的人们提供更多2千多年前中华民族历史奥秘。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史海钩沉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3-3-21 11:0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