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临终前,为何最终选择让胤禛即位?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关于《雍正王朝》这部剧,其实越是回味,越能从中看到不少细节,而一些被人为忽略掉的,却总是暗藏深意,今天咱们就来解读一下,康熙为何最终选择让天下第一闲人胤禛即位。
康熙47年九月初三,大阿哥胤褆突然向康熙密报,说:太子胤礽趁着夜色,曾悄悄走近帷幔,向内窥探。
康熙一下子就感觉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而威胁者竟是他立下的储君。
此时的康熙心情很是糟糕,在回京途中,十八子胤祄又病逝在了他的怀里,丧子之痛让这位父亲看起来异常憔悴,而胤礽对于亲弟弟病危幼殇时的异常冷漠,让看在眼里的康熙皇帝极为心寒。
这时恰巧又发生帐殿夜警一事,让康熙帝联想到了很多事情。
五年前,他曾以“结党议论国事”为由,将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逮捕拘禁,而作为太子党的核心人物,索额图野心不小,曾多次力挺胤礽将康熙取而代之。
随着胤褆的告密,让康熙愈发感觉,他亲手扶持了23年的储君,恐怕已经有了“叵测之心”。
盛怒之下,康熙决定废储,然而让康熙更加痛苦的是,大阿哥得知自己没有竞争储君的希望后,立即改拥起了老八胤禩,甚至他更加狠毒,提议:如若父皇要诛杀礽,儿臣可以代父行万难之事。
这是什么混账说法,康熙当场暴怒,将大阿哥狠狠痛骂了一番。
被这么一弄,康熙反而没有了立即废除胤礽的心思,他几番向诸王和满朝文武大臣释放自己后悔的信息,声称梦里见到了孝庄太后和赫舍里皇后,她们说太子是冤枉的云云。
然而朝中的满汉大臣们并未能体会康熙的苦心,反而在斥责胤礽“暴戾淫乱,肆恶虐众”,不得人心。
细说起来,康熙不愿意兑现废储的承诺,不外乎四点原因。
一,康熙十四年,2岁的胤礽被立为太子,那时爆发了平藩大战,国家情势危急,康熙学习了汉人的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笼络了不少汉人官员的忠心和士族的支持,在各种势力合力下,康熙才最终平定了三藩。
康熙在位这么多年,未尝没有想提前交权,将政事交给胤礽,顺便考察一下太子能力的想法。
二,胤礽乃是皇后赫舍里氏用命换下来的难产儿,康熙对自己的这位原配夫人有着极深的感情,赫舍里氏去世后,胤礽便是康熙对于发妻的情感寄托。
三,胤礽深夜窥视被发现后,大阿哥胤褆和老八胤禩察觉到了储君之位有了竞争希望,开始蠢蠢欲动。
而康熙对此表明了态度,他在肯定胤褆护驾有功的同时,又表明了无立胤褆为皇太子之意,从而警告其他庶出皇子不可妄动,遍览史书的康熙不想在本朝出现兄弟相残的局面。
事实证明,后来的九子夺嫡,已经让康熙身心俱疲,日渐衰颓了。
四,康熙自诩为一代文治武功,开疆拓土的贤主,他不想因为选接班人一事,给自己脸上抹黑,只可惜他金口玉言,还得到了朝中反太子文武大臣的联合呼应,最后不得不宣告废储。
第一次正式废储后,康熙很快就让人找到了胤礽被人陷害,鬼魅缠身的理由,他还搬出了太后和皇后托梦的借口,要复立胤礽。
毕竟康熙废储是情非得已,而他一再力保胤礽,既有公心,又为私情。
康熙本想借助满朝文武大臣之力,再次推举胤礽为皇太子,可没想到形势又发生了巨大变化。
票选结果一出来,老八胤禩反而以绝对优势胜出。
胤禩的支持者最多,除了八爷党的老九胤禟、老十胤和老十四胤祯外,还有像国丈佟国维、大学士马奇,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鄂伦岱都选择了半公开地支持胤禩,连日后雍正身边的第一功臣隆科多,这时也是胤禩的支持者。
康熙见局势完全呈现一边倒的局面,直接力排众议要复立胤礽,他对这位朝中具有极高人气的胤禩早有防备,所谓的张明德相面和后来的死鹰事件,都是康熙在无情的捧杀胤禩的几个苗头。
由于康熙坚定不移的在拦路,胤禩又不得机遇,便给了“天下第一闲人”胤禛一个绝好的机会。
老八失败在哪呢?他曾是大家共议出来的储君候选人,差点将康熙的复储计划弄得打水漂,他的声望,让康熙都感受到了实质的威胁,所以康熙说这个儿子学他又不像他,自以为是八贤王,却一肚子奸诈阴谋,且母家出生微贱,不予考虑储君之位。
在诸皇子为了储君之位争得不可开交时,胤禛又标榜起了“天下第一闲人”的雅号,他既支持康熙复立胤礽,又与胤禩来往密切,自造别墅,比邻而居,暗地里却伺机而动,在胤禩遭受康熙打压的同时,他以巧妙的手段赢得了康熙的欣赏,还与胤禩保持了距离。
你说胤禛不拿下MVP,谁拿。
那聪明一世的康熙皇帝,最终传位给了谁呢?是老四胤禛还是老十四胤祯?
这是康熙王朝留下的一桩公案。
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祯,二人的出生有很多巧合,比如都是一个娘生的,都很优秀,名字读音相同,齿序相差一个十进制。
在康熙48年的第一次公开夺嫡大战中,老十四胤祯为老八胤禩打抱不平,险些被康熙一刀砍死,之后胤祯的仗义,也赢得了寡情的父皇格外垂青,让他区区一个贝子,享受到了独一份和硕亲王的待遇。
而老四呢,因为支持太子复储,被康熙直接封为了和硕雍亲王。
两位皇子的亲娘德妃虽然年迈体衰,已经到了50岁的年纪,却还被康熙破格给了一个继续侍寝的恩典。
于是乎,外界的种种猜测就来了。
康熙57年,康熙封胤祯为大将军王统兵西征,似乎要给他积累功勋,获取政治资本,好作为暗定储君的抚军职权。
还有传得神乎其神的,康熙遗诏上写的本是传位给十四子,结果被篡改为传位给四子,“十”与“于”似乎极好篡改,只需要在十字上加一横一勾即可。
最后再说说雍正即位后,虽然老十四没有死于非命,却还是被各种严厉的手段折磨,电视剧中还安排雍正霸占胤祯所爱的女人乔引娣的戏码,可谓是赚足了观众的眼球。
关于雍正“篡位传言”,笔者说说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雍正所修的《圣祖实录》中,提及了康熙病危,在宣读遗诏时,他并不在场,在场的只有老三、老八、老九和老十,还有老十三胤祥,如果这些都是捏造的,那胤禛夺位,这些政敌势必会留下一些日记手札之类的,以揭发胤禛即位的不合法。
二,雍正即位后,他一生中最大的竞争对手胤禩被他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爵封和硕廉亲王,胤禩一度是雍正理政的主要帮手。
在大臣面前,雍正还曾夸过胤禩为人聪敏强干,论才情操守,诸大臣无人出其右,这可以说是很高的评价了。
若雍正得位不当,胤禩集团势必会发难,只要胤禩一有动作,引发群臣激愤,那雍正肯定会招到天下共伐之。
虽然胤禩被雍正严惩,若干年后死于非命,其被贬党羽大肆渲染雍正谋父逼母,弑兄屠弟等十大罪状,但胤禩自始至终都未曾说过雍正篡位。
还有汉文中的将“十”改为“于”,这个操作并不难,可想想看,一个王朝的接班人遗诏,关乎江山社稷,康熙岂能马虎了事,各种存在的风险他肯定都想到了,实在不行,也可以把“于”用异体字“於”书写,这样同时具备满汉文本,要篡改就难了。
清朝早期曾出现过两朝没有指定接班人的情况,导致出现了骨肉相残的悲剧,晚年的康熙,为了立储可谓是绞尽脑汁,他怎么可能会将祸端留给后世呢?
若康熙真的要立胤祯为储君,那为何临终前又突然将其调去西北前线,担任抚远大将军呢?
此时朝中最有可能争储的两个人,一个在前线打仗,一个在朝中代理康熙处理部分政务。
如此局面,若择储不当,极有可能造成很大的祸端。
对于康熙在最后的紧要关头,把老十四调离京城的行为,雍正后来给出了一个答案:胤祯蒙昧无知,去支持老八,先帝不想让他参与夺嫡之争,想让他远离是非。
康熙晚年因九子夺嫡搞得身心疲惫,疏于政务,故而他需要一个熟悉朝政,对待事情谨慎理事,又能平衡诸大臣的皇子。
这个人不能性格鲁莽直率,也不能老是一味玩弄各种阴谋诡计,想来想去,一向坚持按制度办事的胤禛,反倒是康熙最后的选择。
说了这么多,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呢?